大城小议:当公益筹款顾问变成推销员,就离信任破产不远了
2019-12-04 17:03 羊城派 原创
爱心人士:原来我捐的款,变成了你的提成

近期,有视频媒体以《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每单提成》为题报道称,水滴筹大量招募筹款顾问,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扫楼”,若患者有意向发起筹款,“志愿者”就为其撰写故事,经济状况、诊疗缺口、筹款金额都是商量着填,筹到钱之后,公司不会调查筹款去向。这种方式引起不少公众的不满。

广州有三甲医院就明确表示:“原则上不允许进入病房进行募捐、筹款事宜。”有时常为贫困病患捐款的爱心人士表示困惑:生病了,到底该谁买单?(戳原文链接,了解更多>>>“水滴筹医院扫楼”引关注,类似互联网公益能否进入广东的医院?

当公益筹款顾问变成推销员,就离信任破产不远了

文/戚耀琪

水滴筹这样的操作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它更像是街头办理信用卡的营销摊档,拉得越多越好,而不管你是不是有这方面的真实需求。通过积极拉到用户,每一单就能获得直接的提成。

而另一方面来看,它也是瞄准了人性中那种希望“以小博大”、平白无故就能获得好处的普遍心理。

这种现象,自然是违反了公益平台基本的价值观、准则及相关规定的,甚至存在了某种非法集资的意味。因为既然一个人的故事是可以写出来的,经济状况是可以编出来的,然后还有一整套发朋友圈的方法技巧,那么对于金额的诉求,自然也充满了争取投资的盈利冲动。只要最后的审查过关,筹款就可能轻易达成,一门准公益的生意就成了。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聚合和协作。彼此之间是不认识的,是在虚拟空间偶尔相遇,基于共同的价值观而达成了交易。无论是收费的知识节目,还是这种白给的筹款。它们都需要建基在平台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之上,一旦平台信誉有问题,保障有漏洞,那么今后人们将不会再信任平台上的机制和承诺。

滴滴当初就是这样,乘客竟然会因为坐上陌生人的车而致命,马上就让所有人对其提供的服务产生畏惧,进而带来不可估量的双方损失。

必须承认,慈善要做得好,商业操作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要有成本收益核算,要量入为出,要精准救助,要事后反馈,要严格审核,否则根本就不可持续。

与此同时,捐助人的每一滴爱心,每一元钱,都是慈善的经济来源和信任来源。只有通过严密的制度保障,才可能让爱心与需求直接对接。

因此,如何能匹配最需要的人,如何让爱心不至于被蒙上阴影产生副作用,都需要平台的精细计量。

这就要运用到大数据的方法,也要参考保险公司的传统做法。必须充分保护到捐助者和受助者的权益,也要管理双方的预期,防止资源的耗散和滥用。否则,无论捐献者还是受助者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商业运营中的一枚棋子,那么这个模式就可能土崩瓦解,再也构筑不起来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V懒洋洋v:在外打工看到轻松筹隔壁邻居得病筹款我捐了500,春节时候回家看到他还开着本田雅阁,而我车轱辘都没一个。

@晓华1:从红十字会到腾讯公益再到水滴筹,我每个月献出了工资的百分之二十,结果……我还能相信谁?

@第六代战斗机苍鸿:不要相信任何第三方机构或个人的代管,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对一对接,利益过手,必藏奸。

@江湖弱女子:今年上半年我在肿瘤医院开刀住院的时候,好几拨人问我需不需要,来一次可以理解,好几次就有点奇怪了。家里没到那一步根本不想求人。

@期待的爱:先救人!!!剩下的钱喂猫喂狗你们随便,别让人心全都喂了狗。

@有态度网友06X1WH:说实在的那些患者确实通过水滴筹筹钱看到了希望,这是亲眼见到的,人家是开公司的不是爱心粥棚,每个人都要生存,企业也是一样。

@人民日报评论:“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一旦善意掺杂了利欲,公益事业套用了商业模式,这种爱心势必会变味。

统筹 | 孙婷婷
本期主持 | 胡晓倩
责编 | 胡晓倩
来源 | 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