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谭铮
日前,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中国教育智库网、未来学校研究院和庄严智库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课后服务分会场在广州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行,来自全国400余名课后服务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代表、中小学校长和培训机构代表齐聚番禺,共同探讨课后服务普惠化、多元化、常态化发展之路。
民生工程·创新推动课后服务发展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课后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得到广泛开展,在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带领下,全国大多数城市均进行了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课后服务探索,创新推进了课后服务的发展。
由于此次活动在番禺区举行,广州市番禺区政协常委、番禺区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荣达幼教集团董事长王锦荣先生在分享番禺的课后服务经验时表示,番禺区民办教育协会作为番禺区课后服务的实际执行单位感到责任重大。他说:“课后服务是直接关系到全区13万个家庭幸福的问题。同时当前教育资源现状对课后服务带来了些许阻力,但是在民协人开拓创新的共同努力下,番禺区课后服务已经实现普惠化、全覆盖。”在王锦荣看来,“这个时代正在犒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多方的不懈努力推动教育创新,共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不久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中小学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试点申报工作。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张智副处长对试点申报工作进行了解读。张智指出,当前课后服务工作冗杂,亟待进行标准化、流程化地梳理。为进行课后服务普惠化、多元化、常态化开展,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牵头开展试点工作,并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帮助区域和学校厘清当地课后服务工作模式,促进区域课后服务可持续发展。随后他对试点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呼吁各区域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共同推动课后服务的规范有序开展。
实践促变·多元尝试催生模式创新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代表进行致辞。他提到,家长的需求正在从正确托管发展到智慧托管,对托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无论政策提得多充分,落实才是硬道理。在主旨演讲中,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室蒋亚辉主任,从区域实践层面对课后服务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剖析。他从“将课后服务纳入为政府公共服务”“明确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定位”“建立以学校为主、多方参与的多元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家庭合理共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加强课后服务的规范与管理”等方面解析了当前广州课后服务工作,让在场嘉宾深入了解广州各区课后服务的实施亮点。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贾建国副主任从课程视角切入课后服务,他指出:做好“430课后服务”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开发有品质的课程。随后他从“秉持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把握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彰显课程建设的特色创意”等单方面介绍了深圳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受到了在场嘉宾的一致认同。
番禺区教育局职成幼民办教育科曾伟杰科长从番禺区课后服务模式创新、内容创新、供给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方面对番禺模式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创新促进了番禺区课后服务的普惠化、多元化、常态化开展。
常态开展·多方参与构建可持续生态
要解决课后“四点半”问题,听取多方的声音很重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华小学校长卢智从学校层面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阐述。她表示课后服务工作的推动需要学校开展多方协同,在多元化、常态化的道路上学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为服务提供商,广州智托教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昊天从服务者角度阐述了课后服务工作,他表示智慧托管平台2.0今天一上线,已经重点解决个性化、课程化的问题。平台将持续研究服务体系和规则,通过互联网方式解决;还将帮助学校提供更多优质的内容。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在场各位专家的广泛认同。
科研引领·国家战略促使教育嬗变
会议期间,由中国教育智库网和加拿大国际教育集团联合成立的加优教育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该研究院是以国际教育创新、基础教育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非盈利性组织机构。研究院将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内外教育集团、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和中小学校广泛合作,共同探索新时代中国国际学校与海外中文国际学校的创新办学模式,研究如何运用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结合前沿教育研究成果,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革命。
加优教育创新研究院成立之初,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国际学校的建设框架与课程体系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办教育机构海外开办中文国际学校的模式研究”,“中小学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三个课题展开立项并成立研究小组;未来,研究院将持续关注教育类民生问题,集中民间智慧形成可执行的教育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科研创新持续为教育赋能。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活动方提供
责编 | 解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