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敏三本随笔新书首发 :讲述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
2019-11-12 11:25 扬子晚报
从小说起步的鲁敏,其实从未停止自己在非虚构方向的耕耘

“真正幸福的时光像喜马拉雅山顶上的空气那样稀薄,而这稀薄中的氧气部分,实际上都是来自阅读。”

11月9日,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开幕前一天,鲁迅文学奖得主、70后代表作家鲁敏携《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三本新书来到南京奇点书集,从“一个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角度,与现场读者分享了创作历程。

南京是鲁敏工作生活多年的“大本营”,也是新书全国首发之站。文学批评家何平、知名媒体人罗拉拉、知名学者黄荭也来到现场,深刻解读剖析鲁敏三本新书。分享会由聂梅主持。

鲁敏(中间)与何平对谈 蔡震/摄

一个作家的文化滋养和创作经验

1973年出生的鲁敏,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一张标准照似的笑脸却似乎拥有了超越岁月的神奇魔力,始终给人以活力与年轻之感。从东坝系列到荷尔蒙系列,再到都市暗疾系列,鲁敏的作品总有一股逆生的力量,带给读者以陌生化和新奇感。

她不断突破写作的舒适区,用小说构建了一个虚妄的世界,那里有萎泥也有飘逸;有自我放逐,也有飞升上天;有刻骨仇恨,也有悄然化解。

如果说70后作家的写作是一场马拉松,当发令枪响起来的时候,鲁敏还在邮局工作,她入场并不早。在第一波所谓美女作家“收割”干净以后,鲁敏才靠自己的文学实力入场。如今,有些人已经完全退出赛道,而鲁敏还在奔跑着。

《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是鲁敏迄今20余年来非虚构作品的首次完整结集,收录了鲁敏的个人随笔、创作漫谈、阅读笔记、文学对谈与演讲等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三册均由鲁敏个人亲自编选,从“我读”、“我写”到“我说”,全面、完整而立体地揭示了一个70后代表作家的文化滋养和创作经验。

《以父之名》《母系》《胡迁之死》等曾备受关注的文章亦全文收录,其中《母系》已被译成英、俄、阿拉伯和保加利亚语等多种文字。

鲁敏(中间)与黄荭对谈。蔡震/摄

20年来,从未停止非虚构之路

在《时间望着我》书中,鲁敏第一次把个人生活当中很多真实的经历晒在读者的面前。

1998年的某个下午,鲁敏站在一栋写字楼上往下看人行往来,内心早起波澜的她心念一动,决意踏上小说之路,以小说之虚妄抵抗现实之虚妄。“从1998年开始写东西,记得当时正怀着女儿,大着肚子穿上所谓的防辐射服,野心勃勃又心神不宁地坐到电脑前,写出了作为小说家的第一篇小说《寻找李麦》。”

从小说起步的鲁敏,其实从未停止自己在非虚构方向的耕耘,如果从1999年写作散文《青春期》开始,甚至可以说二者是同步的。她感慨道:“有些什么样的感触,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就这么畅快抒写一通吧……想想这么些年来,总在小说里替我那些虚拟人物诉说,这回,也听听自己的声音,就算沙哑,也是真嗓子。”

鲁敏把这些声音放在了《时间望着我》里。这是一部与时间、与生活、与肉身的对望之书,凝结个体经验和智性拷问。从浮生逝水到笔触字迹再到肉身沉重,鲁敏直面自我,在时间的目击下,以往事为证人,回望曲折来路,剖开渺微内核,呈现伤痕与自省。

父亲的牢狱之灾,生活的种种艰辛,破碎却要努力维持的体面……这些痛和甜夹杂的记忆无法抹灭,愈发深刻。在非虚构文学里,当坦陈自己和亲人的关系时,作为一个写作者,是需要勇气的。

鲁敏认为,如果有能力把它表现出来,她愿意把它作为一个个体的样本,坦率、客观地呈现出来。这些记忆被放到时间的深处,发酵很多年,它再出现的时候,在鲁敏的笔下闪闪发光。

鲁敏三本新书展台。蔡震/摄

不是小说家,我是路人甲

《路人甲或小说家》分享了鲁敏如何发现和确认自己对写作的爱恋、如何在无意识中奔向写作、又如何有意识自我养成的曲折过程。对鲁敏来说,写作是漫长的养成与奔向。她戏称自己是小说家,更是路人甲。过去数十年略显驳杂的经历,她毫不吝啬、毫无保留地将其安放进自己的小说。

小说家或路人甲,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小说家亦是路人甲,路人甲诞生于小说家笔下。那些早期的生活经验,那些路人甲般的五彩斑斓,早已深刻烙印在她的生命体验和文学创作中。通过这本书,鲁敏还原了写作者的野蛮生长与多重裂变。

谈到《路人甲或小说家》,鲁敏说是小说家对于写作和生活关系的对照,“就是到底你是一个小说家的身份存在,还是一个以‘路人甲’身份在生活,也是跟生活和写作的思考。”

在鲁敏看来,“我们不管做什么职业,你走在大马路上,对于另外一个他者来说你就是一个路人,其实每个路人都有自己独立的、隐秘的、伟大的愿望,但是我们怎么样照顾他,怎么样成全他,怎么养成和奔向他,其实这是我们最要学习和认识的事情。”

“谈论70后作家,如果没有鲁敏,那就是文学版图的重大缺失。”何平认为,《路人甲或小说家》对于读者阅读鲁敏的作品,对于她的文学趣味,对于她的小说观,某种程度上来讲需要这样一个指南。

“读鲁敏的小说,作为一个作家,她对于小说是怎样理解的,她与哪些评论家对谈,谈什么样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面都会找到答案。”

《虚构家族》《路人甲或小说家》《时间望着我》

阅读是安全高效且令人愉快的社交

《虚构家族》则主要跟阅读相关。多年来,鲁敏看了很多书,“因为我就像有的人特别擅长钓鱼或者有的人特别擅长做菜,如果说我稍微有一点擅长,那就是读书,我希望像大众点评的人一样,把我阅读的书也做个点评。”因此,鲁敏十分衷爱这样一种阅读和表达的体验。

“经典之作的产出与出现,毫无规律可言,这正是它华美不可方物的地方。”鲁敏说,她很想把自己这么20多年来读书经历,把上面最好的一层奶油泡沫撇出来奉献给大家,什么书是能够让你一笑的,什么书让你具有深刻的生命体验。

《虚构家族》收录“重度阅读症患者”鲁敏多年间的文学阅读笔记以及她为“同道中人”开列的一份杂食书单,是世界文学漫谈,是功能阅读导览,也是文学写作课堂。“可以把阅读理解为一种社交,安全、高效且最令人愉快的社交途径。”

鲁敏对经典或阅读的写法,并非那种作家生平+作品梗概+文学史地位分析的三段式。她刻意避免了做“剧透”,这是阅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一个最起码的约定。

鲁敏的阅读是高密度的不停歇的。黄荭慨叹:“她看过的很多书我都没看过。”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她才能对各类作者如数家珍,才能开出《虚构家族》这份营养清单。

鲁敏现场透露自己写作中的癖好,一旦进入焦虑状态时就去剪室内种植的吊兰。但她深刻明白,既然做了喜欢的事情,就必然要接受它带来的副作用。鲁敏坚定地说:“我对文学不悲观,因为有特别多优秀的灵魂在做这件事情。(蔡震)

来源 | 扬子晚报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