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之死再次敲响精神病患者监管警钟
2019-11-11 15:11 羊城晚报
对于类似现象,我们的社会必须有所行动

文/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阅尽

这是一桩本不该发生的人伦惨剧!日前,长沙9岁男童罗琪中午在小区中路遇一名精神病患者,结果不幸被其殴打致死。

此案在网络上引发持续热议,先是有论者根据网上视频谴责围观者“冷血”,指其见死不救,既而又引发精神病患者伤害人是否该负刑责的讨论。

据警方的通报及视频监控看,男童受害的案发现场最初并无人围观。因此,网上关于男子持续打孩子30分钟,却无一人相救的传言并不准确,围观者的聚集其实是男童死亡之后。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惨剧都让人扼腕痛惜。

同样令人揪心的是,案发数日后,男童母亲几近精神崩溃,一天到晚捧着孩子的遗像絮叨痛哭不止,其精神状态完全失常。男童父亲非常担忧,失去了孩子,又把大人搭进去。

恐怕只有为人父母者才能体会到失去孩子的那种揪心裂肺的痛楚与无助!

作为施害者的家人又怎样呢?据称,肇事者的父母非常懊悔当日未尽到看护责任,未及时给患者服药,说宁愿拿三人的命来抵偿孩子的命。

但是,一切都晚矣!

假如患者的家人多点警醒,悲剧或许不会发生!假如小区安保更严密细致,悲剧或许也不会发生!假如邻居早点发现,悲剧或许也不会发生!只是,生死不容假设,生命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挽回。

但这桩惨剧绝不能就这样简单地终结。近年来,有关精神病患者扰民、伤人或砍死人事件在各地不时上演。表面看都是偶发事件,但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却不容低估。

笔者所住社区就有这样的事例。小区中一位精神病患者用刀捅伤清洁工,结果很长一段时间,小区居民都人心惶惶,甚至要求这户居民迁走。

患者的亲人同样痛苦,为给患者治病,他们花费了巨额的医药费,但医院不可能永远当“家”住。就算在家里,亲人也需时刻小心提防,他们还可能遭受邻居们的白眼或歧视。

正是这样双重的压力和打击,致使有的家庭放弃对患者的治疗,有的甚至任其流浪社会。这些流浪者就像游动的“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伤及无辜。

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对任何家庭都是无法承受之重。他们的存在,绝非只关乎家庭和个人命运。针对这种特殊病人和特殊现象,社会理应建立一套特殊的专业救助机制。

必须尽快立法强化对类似患者的监护与强制性治疗,明确各方责任,并构建起包括医疗机构、家庭和社区等多方协力的救助网,减少其危害性。同时,亦有必要建立公益性的专业医疗机构,专门收治类似患者,而不应将医疗责任全部推给患者家庭。

长沙男童之死无疑再次敲响了对精神病患者的监管警钟。对于类似现象,我们的社会必须有所行动。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