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华轩 实习生 张颖
10月26-28日,刚刚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到访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活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会见并授予他华南理工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塞门扎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也是目前活跃于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科学家,目前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医学部、肿瘤学部、放射肿瘤学部、生化学部教授。
1992年,他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1),对肿瘤学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终因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环境含氧量的相关机制被授诺奖。
解密诺奖:发现细胞氧气感应机制,找到抗癌“武器”
访问期间,Semenza院士为华南理工大学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in Physiology and Medicine”(缺氧诱导因子在生理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和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他是如何“破解”细胞氧气感应机制谜题的?研究发现,细胞对氧气浓度的探测和反应非常敏感。人体在感到缺氧时,细胞就会分泌一种激素,让身体多生产红细胞,尽快恢复氧气的供应。Semenza和英国医学家Sir Peter J. Ratcliffe发现,这是因为在人体细胞中,有一种懂得垃圾分类的细胞因子,叫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如果氧气浓度太低,缺氧诱导因子-1α就会进入细胞核,给相关的基因通报情况,让细胞赶紧做出反应。当人体不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1α就被人体当作垃圾分解掉了。
这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陆续发现,这是因为在人体细胞中,还有一帮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类。当人体不缺氧时,氧气和一种叫作VHL的分子,会将缺氧诱导因子-1α,标记成了“易腐垃圾”。于是,细胞就会把它分解掉,防止人体过度反应。
氧气感应机制是许多疾病的核心。比如,它会刺激血管的形成、重塑代谢,以使癌细胞大量增殖。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找到了对抗癌细胞生长的“武器”。
科学家推测,如果用药物打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阻断氧气感应机制,就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甚至杀死癌细胞!
为了表彰他们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环境含氧量的相关机制,2019年,诺奖委员会授予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合作:将参与华工广州国际校区肿瘤学研究所建设
此次来访,Semenza表示,未来将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与交流,助推学院在学术、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方面的快速提升。他还赴华南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学术交流与访问。
据了解,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的学院之一,面向国家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和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生物医学为牵引,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生物制药紧密结合的学科。
此前,得益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正在推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创新试点,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推进肿瘤学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发展,从2017年底起就与Semenza院士进行了接触,建立了学术合作,并逐渐取得了良好的信任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向Semenza院士发出了共建肿瘤学研究方向的邀请。
据悉,Semenza院士已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后将参与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肿瘤学研究所的建设,在国际化科研合作、课程和教学改革、联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学院和学科发展规划等方面为学校和学院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定期访问华南理工。
对话Gregg L. Semenza:诺奖背后也有中国学生的付出
此次访问间隙,Semenza院士接受了羊城晚报的采访,分享诺奖背后的故事。他说,诺奖背后也有中国学生的付出,有两位中国学生参与该研究,并起到重要作用。
羊城派:您对广州的印象怎么样?
Semenza: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广州,我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活力四射的城市,即使在周末也能看到许多人在努力地工作。
羊城派:您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成长教育经历?
Semenza:我有五个兄弟姐妹,小时候没参加过一些特殊的课外培训课程,一直上公办学校。但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生物老师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是他引导我走上科研的道路。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引领着社会轨迹的发展。
羊城派:您的研究为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从研究到临床应用还需要多久?
Semenza:我们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包括研究细胞是如何接收氧气的,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氧气对于一些常见疾病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心脏病、癌症等。世界上非常多的研究所都会根据我们的科研发现做出应用的尝试,已经有一款药物正在进行肾癌治疗的测试。
还有一些药物是用于治疗贫血,其中有一款药物有望未来进行生产,应用到临床。
接下来我们会进行动物实验,应用到病人身上应该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羊城派: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获得诺奖背后的故事?
Semenza:我的研究所里有四个中国研究生,其中,有两位中国学生参与这项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主要负责负责提炼DNA,以及找出DNA与基因排序之间的关联关系。他们也发表过很多论文,学术研究非常出色。
羊城派:您对有志于科研的中国学生有什么建议?
Semenza:中国学生学术功底非常扎实,而且聪明、勤奋。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创造性对于科研是十分重要的,运用自由的思想,尽可能地发挥和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去理解一项科学事实是如何产生的,是谁发现的以及它未来的运用,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
学生们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参与到与自身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验室中,体验科研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抓住机遇。
羊城派:获得诺奖之后,您还有什么打算?
Semenza:获得诺奖不是我毕生的追求,研究出一款彻底治疗癌症的药物才是。
生物医药的研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而且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投资的研究领域。目前,我们和华工的教授致力于癌细胞中氧气含量的研究,现在治疗癌症的药物大多关注获得大量氧气的细胞,而很少研究缺氧细胞的行为,而这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的研究领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