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羊城范局:大咖CBD里纵论“城市文化名片”
2019-09-30 11:33 羊城派 原创
“羊城范局”旨在打造一个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平台,传播岭南文化。

文/羊城派记者 鄢敏 黄宙辉
图、视频/主办方供图

9月28日,珠江新城星光璀璨,“我和我的祖国——广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精彩上演, 而一场关于“城市文化名片”的讨论也在珠江畔热闹进行。 

9月28日下午,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石湾酒厂集团主办,广东省文化学会联合主办,广州锦龙文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羊城范局·城市文化名片”活动,在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锦龙乐府拉开帷幕。

本期“羊城范局”嘉宾合照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广东省非遗促进会会长杜佐祥等文化学者、非遗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代表相聚,畅谈非遗的传承保护、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与推广。

在思想碰撞之前,一场小型展览吸引嘉宾驻足观赏交流——形象逼真的石湾陶塑公仔,竟是石湾玉冰烧的一组酒瓶,“西关打铜”非遗从业者苏英敏展示的精美铜壶、深圳非遗生活馆展示的精品手提包,均在展示着“非遗”的创新、时尚姿态。

现场小展览吸引嘉宾驻足观赏、交流

现场也有仿古建筑模型达人、手鞠制作爱好者带来展品,以及羊城晚报“航拍广东”大型采访的部分摄影作品,展示广东各地市的城市文化面貌和民俗特色。 主办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向欣解读道,展品旨在因应主题,抛砖引玉,而举办“羊城范局”的初衷,也希望通过打造一个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平台,传播岭南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非遗DNA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渗透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从而造就城市的魅力与韵味。“有人曾说过,科学技术可以拯救一个国家,而只有文化才能拯救一个民族”,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认为,上到国家,下到乡村,都在着力发展文化,这是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现场分享

虽然文化已经是当下城市发展的重头戏,但在周建平看来,依然面临难点。他曾在广东各地做调研,发现有些地方的做法流于形式,没有抓住文化的内容。“广东文化产业在全国已经排名前列,但是我们有没有龙头?”周建平强调,城市文化不等于盖几个博物馆,还需要人才、精品,“这样才能讲好广东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杜佐祥表示,非遗项目的精选、展示,就是我们城市文化名片的内容。 那么,如何借力非遗的传统底蕴塑造城市的魅力?杜佐祥认为,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盘活城市文化。他注意到,珠三角地区有不少名人旧居、老街区、古村落,这些都是岭南文化的象征物。

城市在非遗项目的助力下有了别样风采,事实上非遗也在城市土壤的孕育中长得更茂盛。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张梅指出,城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和载体。她以广州为例,城市地标广州塔、珠江夜游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民族DNA,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非遗DNA”。

紧追时代焕发活力

非遗传承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话,我们身边就有人用实际行动“保卫”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佛山,有一个岭南酒文化博物馆,这是广东石湾酒厂为了弘扬岭南的酒文化特意建造的,“有时间的沉淀,有故事的东西,才更有文化底蕴”,广东石湾酒厂集团董事长、陈太吉酒庄庄主范绍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大家真实地接触到。“不管非遗还是城市文化名片,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陈太吉酒庄庄主范绍辉现场分享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西关打铜”非遗从业者苏英敏不走寻常路,用营销来传承技艺。2007年他接手打铜店,并没有把“打铜”仅仅当做技艺去传承,而是用了大量心思做宣传。12年后,“西关打铜”变成了一块抢手的“肥猪肉”。他也表示,为了更好地传承,将邀请更多从业非遗项目的朋友,汇聚力量,做更大的事业。 传统文化需要从沉淀的岁月积累中,紧追时代创新,焕发活力。

时尚的手提包上,装饰着精美的潮绣、苏绣,这是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给非遗手工艺品全新载体,打造民族精品的一次尝试。董事长魏素莹真实体验到,传承不是一件易事,“文化附加值很难体现”。于是,她希望创新一个品牌,通过品牌带动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新?魏素莹做了两件事,一是内涵优化,二是技艺转化。“融合带动了传统工艺的发展,通过非遗可以赋予它更时尚的当代艺术形式”。

放宽非遗创新思路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意蕴的重要构成。 每逢传统节日,广州的民俗文化节就会精彩开锣,各个区都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天河区的乞巧文化节、越秀区的广府庙会文化节等。广东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介绍,目前广州市的一区一品牌民俗文化节打造地有成果、有规律、有效果。在她看来,民俗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文旅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新亮点。

未来,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非遗保护还有哪些发挥空间? 杜佐祥提出,非遗传承要创新引领模式,不能光靠政府补贴,“走出自我欣赏、手工小作坊模式,走进生活”。他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产品研发,使其更有吸引力、亲和力和竞争力。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杜佐祥现场分享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表示,非遗创新思路可以放宽一点,更广阔的空间在于对社会的创新。此外,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还包括技术、生产流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创新。这样一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创新做很好的融合,从更广阔、更远的世界去看,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就会更大。

从手工艺传承,到产业化发展,从个人大胆创新为谋生计,到企业勇担使命打造民族品牌……非遗传承、城市文化名片打造是大命题,但每个人都正在或将参与其中。 “羊城范局”主讲嘉宾的交流碰撞意犹未尽,在场的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刘敏、广东财经大学江冰教授,也分别以歌与诗有范地表达心声。

“羊城范局”是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发起主办的思想文化交流活动,冯骥才、刘斯奋等文学大咖曾泛江畅谈文学与时代,全国八大菜系所在地媒体代表也曾前来分享美食与文化,接下来还将发动更多领域大咖相聚,包括艺术、建筑、商业哲学、品牌传播等。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