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丨“第二学士学位”的退出,意味着什么?
2019-08-05 21:34 羊城派 原创
诚如网友说言:“第二学士学位的退出,充分证明在硕士普及的今天,学位不再是唯一的人才证明,需要培养真正的人才。”

文/教育观察员 知马力  

今年7月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宣布“第二学士学位”停止招生,退出历史舞台;设置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以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石激起千层浪,“高校停止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迅速登上热搜,实施了35年的第二学士学位到了真正退出的那一刻,仍留下诸多疑问。

什么是第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介于本科后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不同于辅修、双学位,具有本科学士学位的学生才能报考,与研究生培养相辅相成,在就业等方面也等同研究生学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薄弱,为尽快地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984年开始,少数高等学校试办了第二学士学位班,有计划地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987年,《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正式印发并规定:“鉴于高等学校的容量有限,而培养本专科学生的任务又很重,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不大面积铺开,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试行。”

其中特别指出“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工作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这一条件颇具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高校毕业生报考第二学士学位的热情。

面对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才难题,第二学士学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某些应用领域对高等人才需求,更能适合四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就业市场上,由于同时获得两个交叉专业的学士学位,且与研究生同等待遇,报考难度比考研低,第二学士学位一度成为“香饽饽”。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替补队员”推出的第二学士学位,注定面临遇冷的尴尬困境。

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而在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3.4%。

其中,研究生招生规模在2018年达到85.8万人,比2017年再增加5万余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日趋普及,让第二学士学位的境地日渐“鸡肋”,且涌现出一些乱象。2013年,武汉大学某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少,取消了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学校甚至还发现,有“黑中介”借第二学士学位敛财。

2014年,国务院发文取消了教育部对第二学士学位的审批,学校开设第二学士学位只需要向教育部备案即可。有人认为,第二学士学位的含金量大大缩水。

近年来,“双学位”、“辅修”等为在校本科生畅通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渠道。本科阶段,想重新选择专业,可以选择转专业、双学位、辅修;本科毕业后,想换个专业学习,还可以考研。夹在中间的“第二学士学位”,无论在就业市场上,还是学历性价比上,都渐渐失去优势。

时至今日,曾经热门的“第二学士学位”,甚至会被许多人误以为是“双学位”。

往日辉煌早已不再,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只差一纸文件。2019年7月,“最后一只靴子”落地,“第二学士学位”正式作别。

它的退出意味着什么?对大学生来说,选择会因此减少吗?实际上并不。

从“第二学士学位”的诞生到告别,不难看出,它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负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一旦使命结束,注定要再见。

替代它的,是“辅修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等等更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择。广东等地正在进行的高考综合改革,则在高中阶段就鼓励学生自由选科、科学选择。

今天,面对未来,高中生、大学生们并不缺乏选择的机会,更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做选择。

诚如网友所言:“第二学士学位的退出,充分证明在硕士普及的今天,学位不再是唯一的人才证明,需要培养真正的人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