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王漫琪(署名除外)
区域采风②
广东梅州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竖立着一块“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纪念碑,146年前外国传教士将足球带到这里。百余年前,梅县地区兴起“校园足球”,并诞生了一份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文字记录。
梅州地区走出了“远东球王”李惠堂,称雄中南地区的梅县足球队,前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国脚名将池明华、王惠良、谢育新等众多球坛传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梅州(梅县)先后为各省市和国家队输送了300多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
1956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
“校园足球”点燃星星之火
纵观梅州足球的历史,可梳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清末,从1873年欧洲传教士将现代足球的“火种”引入元坑,其后的五十年间为“萌生与酝酿期”;1929年强民足球队(强民体育会前身)横空出世,南征北战打出“足球之乡”名号,带动民间足球力量蓬勃发展,可以算是梅州足球的“成熟与拓展期”;2010年梅州市出台了《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梅州足球运动进入“振兴发展期”。
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五华长布元坑教会创办中书馆。
当年的中书馆依山而建,在右边山窝处开辟了一个草坪足球场,球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老师们在这里教学生踢足球,这是足球运动首次作为体育课程进行传授,这是现代足球运动引入中国内地的开始。
2013年7月,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竖立了“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的纪念碑。
1903年,德(国)瑞(士)巴色差会在梅城设教堂,创办方言学校,次年改名为乐育德文学校,由于学生不断增加,校舍迁至梅县城西黄塘新校,又改名为梅县乐育中学。
1914年,梅县乐育中学迎来第五任校长、瑞士籍牧师万保全。
梅县现代足球运动的兴起传播,由此与乐育中学、万保全紧密相连。
万保全原是瑞士国家队足球队员,球艺高超的他亲自教学生踢足球。
1917年,万保全发起了由乐育中学、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广益中学等4所中学参加的梅县历史上第一届中学足球联合会,并组织起草制订了《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临时简章》,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文字记录。
在梅州乐育中学的校史馆资料室里,如今珍藏着这份“足球简章”的影印件。乐育中学校长梁立新说,该《简章》是多年前辗转从南加州大学档案馆获得的影印件,共九章十八条,明确规定了联合会的宗旨、代表会成员组成、比赛时间地点、公正人(裁判员)、赛场规则、运动员权利等。
在乐育中学校园里,为纪念万保全校长而修建的一座“保全桥”至今仍屹立着。
百年前的“校园足球”,从乐育中学为起点,随即引起其他学校相继效仿,足球运动迅速在遍布梅州城乡的中小学校中传播开来,为后来梅州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强民球队震动中国足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梅县教育事业遭遇寒冬。尽管政局风雨飘摇,梅城里喜欢足球的店员、青年工人和学生们仍不约而同地聚在省立五中(梅州中学前身)“考棚”体育场踢足球。
1929年暮春,这群“考棚”球友商议成立了强民足球队,标志着梅县足球从此由学校走向社会。
强民足球队自成立之日起便注定了与梅州足球发展史结下不解之缘。
1931年秋末冬初,梅县首届“抗日救国鼎”足球大赛开赛,共有五支学校足球队、八支社会球队参加角逐。
从南洋过番返乡、酷爱足球的温集祥作为强民足球队队长,带领球队取得十一胜一平的不败战绩,夺得“抗日救国鼎”大赛冠军。
1932年,强民足球队访问汕头,打了两场比赛。首场是与当时号称“岭东足球盟主”的汕体足球队较量,强民足球队0比2惜败。
第二场比赛的对手是驻扎汕头的英国舰队足球队,面对身高体壮的洋球员,强民足球队无所畏惧,最终以2比1击败对手,让全场观众沸腾。
这是梅州足球史上首次“国际”比赛,在当时,这场胜利的意义已超出一场足球比赛的范畴。
1934年秋,声名大振的强民足球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加入,由此升格为“强民体育会”,温集祥担任会长。1934年、1936年,以强民体育会为基础组建的梅县足球队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十四届运动会,蝉联冠军;1941年,梅县足球队参加广东省“汉魂杯”足球比赛,夺得桂冠。
温集祥之子、现任强民体育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温威光今已80岁高龄,他在青少年时代见证了强民体育会的发展。
温威光说,新中国成立后,强民体育会迎来了更大发展:1951年至1955年,梅县足球队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南区足球选拔赛、大中城市足球对抗赛等赛事,均名列前三。
尤其是1955年,由清一色强民会员组成的梅县队,以唯一县级队的身份参加全国足球锦标赛武汉赛区比赛,先后战胜广州、武汉等六支大中城市球队,以六战六胜的骄人战绩勇夺冠军,震动了中国足坛,更震动了当时的国家体委。
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足球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了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
球王故里期盼再现辉煌
在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老楼村,一座典型客家民居“联庆楼”保存完好,现已被开辟成文化景点——这里是“球王”李惠堂的故居。
不远处,一座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足球博物馆已进入装修阶段,预计今年9月底竣工。
李惠堂生于香港富商家庭,父亲李浩如是港九巨富、香港嘉应商会副会长。李惠堂四岁时随母亲由香港回到家乡,少年时期均在家乡度过,右横屋门侧的狗洞是其幼年时练习足球的“球门”。
1925年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年方20岁的李惠堂为中国足球队第六度夺冠立下头功,被封为“第三代远东球王”。
1926年在上海举办的万国足球锦标赛上,以李惠堂任队长的中华足球队战胜葡萄牙、苏格兰两支强队,创造华人足球队连续击败外国足球队的纪录。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说法在上海流传开来。“球王”李惠堂也成为梅州的一张名人名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梅州先后为各省市和国家队输送了300多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包括了著名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以及张钧浪、蔡锦标、杨宁、池明华、王惠良、谢育新、吴伟英、李小兰等一批梅州籍男女国脚。
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阶段之后,梅州受制于体制滞后和经济欠发达,一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职业队,导致了基层足球培训体系的瘫痪,许多有潜质的年轻球员“流失”,“足球之乡”走向低谷。
2010年,梅州市出台了《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
从2013年至2018年,梅县铁汉(现改名为广东华南虎)、梅州客家、梅州骏辉女子足球队三支职业足球队先后落户梅州,梅州也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同时拥有两支甲级(广东华南虎、梅州客家)、一支中超球队(梅州骏辉)的地级市。
十年规划实施以来,梅州获得14个国家、省足球赛事冠军,其中1个职业足球赛冠军、2个群众足球赛冠军、11个青少年足球赛冠军;群众基础扎实,民间涌现出100多家业余足球俱乐部,人均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1.8块/万人。
201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创建“足球特区”的战略目标。梅州“足球特区”将通过大胆实践,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推动梅州振兴足球工作再上新台阶,把梅州足球打造成全国足球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广东和全国足球发展贡献梅州力量。
访谈
范柏祥——羊城晚报体育部原主任,原中国足协新闻委员会常委:
梅州“校园足球”值得青训参考借鉴
羊城晚报:梅州被称为“足球之乡”是否名副其实?
范柏祥:梅州(梅县)的“足球之乡”之称是当之无愧的,其历史积淀厚重,城市足球氛围之浓、实际参与的足球人口之多在广东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的足球运动版图上也有重要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广东足球鼎盛时期,便是广州、梅州两分天下:广州有容志行、古广明、陈熙荣、赵达裕、彭伟国等球星,梅州则有蔡锦标、池明华、王惠良、谢育新等名将,他们共同打出了蜚声中国足坛的“南派足球”名号。
那时的国家队,广东籍球员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原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现任广东省足协主席叶细权都来自梅州。
羊城晚报:梅州足球的历史经验,于今日中国足球有何借鉴之处?
范柏祥:100多年前,梅州(梅县)便有了“校园足球”的雏形,足球运动率先从各中学兴起,可谓是萌芽状态的“青训体系”。
70多年前,梅县强民体育会还曾别出心裁地组建“百磅足球队”(体重在一百磅以下的青少年),旨在培养接班人,前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原广州部队足球队主教练潘培根等体育健儿都曾是强民“百磅足球队”的一员。
历史上梅县足球的“强民”宗旨,值得中国足球、广东足球汲取与参考。
我们不能把“足球之乡”单纯当作旅游景点来经营,而是扬长避短,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培养后备力量的工程中。
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狠抓足球青训,梅州这个“足球摇篮”将可焕发第二春,为广东、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的足球尖子,为中国足球作出更实在的更大的贡献!
当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社会资本各方面的共识、统筹和协力发展,方能抵达理想彼岸。
延伸
“足球之乡” 打造现代“足球特区”
梅州市目前正深度挖掘“足球之乡”文化资源,加快把“足球之乡”品牌与城市文化价值互融共进,以五华县为先行军。
该县总投资30亿元打造集足球文化、产品制造、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足球产业链。在横陂镇建设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唯一的足球小镇,核心区规划面积6099亩,规划建设足球学校、足球场、运动员公寓、主题酒店、康复疗养酒店等设施。
与中国足协联合组建沙滩足球希望队,设立中国足协沙滩足球训练中心,将五华打造成沙滩足球的发展示范区、推广地、合作共建的试验田以及足球人才的孵化基地。
投资近10亿元,规划建设集市民健身、娱乐、文化交流和足球竞技等为一体的五华奥体中心。其中,惠堂体育场总投资近4亿元,可容纳2.7万位观众,是目前全国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县域运动场。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足球产业,依托五华奥体中心的强大影响效应,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五华足球科技馆,利用AV/VR、大型全息投影、光影通道等高科技手段,打造集现场体验、足球科技、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足球产业。
本期协办 | 梅州市政协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