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丨你跟高考“学霸”之间,隔的是什么?
2019-07-01 14:29 羊城派 原创
你还认为跟“学霸”的距离,只有分数吗?

文/教育观察员 江野


高考“揭榜”,广东因“分太高”而成绩被屏蔽的高分考生扩大到文理前50名。记者们逐一采访探知“学霸”们的学习方法,家长、学生们也乐于阅读热切希望学到一招半式。关注考分和学习方法之余,我们还可看到“学霸”哪些特质?

不可否认的是,“学霸”们都具有很高的天赋,但是他们依然非常勤奋努力,广附“学霸”贺怀远“一天规定自己做4张卷子,一年做了上千张卷子”,他表示,“我们学校所有高三同学一年都做了上千张。”

一些学过奥数的高分考生,不断发挥特长兴趣,受到老师、家长鼓舞,更加深入研究、刻苦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高考在中国人心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分考生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人甚至认为状元应该是完美的,少数高考状元或高分考生出现一些问题,就会被铺天盖地渲染,说法之一就是“高分低能”——只会考试,其余能力不行。现实之中,真的这样吗?

image.png
资料图/视觉中国

笔者接触到的高分考生,他们确实并不全能,但对自己有清晰认识,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广雅高分考生罗富文上过市奥数学校(现在已经取消),结果学到“怀疑人生”,后来果断放弃,不再执着。华附胡嘉航虽然从高一开始就备战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并摘得银牌,但他的志愿是北大物理学,“在化学实验中受了很多‘打击’,我还是更倾向于公式性、逻辑性较强的专业。”

同时,他们大多爱好广泛,智商情商双高。执信的陈子奇,从普通班“逆袭”全省理科前50名,他告诉好哥们自己成绩时,第一句话是安慰对方,而不是先标榜“战绩”。这种关心他人、有责任感、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体现在不少“学霸”身上。

譬如,严若天因为热心爱帮同学解决问题,被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全班称为“天哥”,自己的房间整整齐齐不用父母收拾,准时、绝少迟到;文科前50的女生王筱达,日常就是独立、有主见的女生,为全班编排的戏剧是《穆桂英挂帅》,理想是学习法律,“因为法律能除暴安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也许他们跟普通人的不同,在于把自己好奇、爱好的东西研究到极致的能力与精神。华附的彭承志,初中开始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规划。高一时,主动申请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学习一年,回来后又继续跟读高二的课程。“美国这一年的经历,让我学会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时政。”虽然是一名理科生,但彭承志有一颗“文科心”,他对文学、艺术、哲学都有浓厚兴趣,闲暇时候也会写写小说和诗歌,他的作品《看见春天的落叶》曾发表在《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上。

看了这些,你还认为跟“学霸”的距离,只有分数吗?加油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