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嵘
1945年,芝加哥小熊队打进了美国职棒大联盟世界系列大赛(总决赛),他们已经快40年没拿过冠军了。比赛那天成为当地球迷们的节日,在小熊队主场瑞格利球场附近经营“比利山羊”酒馆的希腊移民老比利·塞尼斯,牵着宠物山羊莫菲,兴高采烈地花了7.2美元买了包厢票进场看球。
刚开始,人们并没有在意山羊,被人潮包围的山羊也兴奋地咩咩叫。等到比赛开始后,周围球迷因无法忍受山羊身上的骚味,便不断提出抗议。
最后,小熊队的老板瑞格利下令把老比利和他的宠物山羊一起赶出球场。老比利站在球场门口难掩气愤,指着小熊队主场立下诅咒:“以后你们别想再打进世界大赛,别想夺冠,直到我的山羊坐在球场看球。”于是这个诅咒被称为“比利山羊的诅咒”。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在说气话,他们大声嘲笑着老比利的希腊口音和他的山羊。恐怖的是,一语成谶,小熊队还真的输掉了世界冠军,芝加哥人再也笑不出来了。而受到刺激的老比利给瑞格利写了封信问:“现在是谁比较臭?”
最终,直到2016年,小熊队才将山羊诅咒打破,赢得了世界棒球锦标赛冠军。小熊队成为美国职业棒球联盟中,最长时间(超过一百多年)未能夺得任何世界大赛冠军的球队,这噩运真的是老比利的山羊带来的吗?现在,人们也更加相信,是比利山羊的诅咒而不是对手击倒了小熊队。
表面上看,被老比利诅咒的小熊队运气背到家了,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我们总是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实力,而把失败归因为运气。在生活中,我们都乐意认领成功,而不愿意承认失败。对心爱的球队,既然被人下了咒,失败就不可避免,唯一可做的就是等待改变运气。而事实刚好相反,小熊队拿不了冠军和“比利山羊的诅咒”没啥关系,而是实力不佳。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托拜厄斯·莫斯科维茨还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解释这个诅咒。
他说,每支球队都想赢得比赛,但是渴望程度有所不同。这里面有着不同程度的经济诱因。以主场比赛上座率跟球队成绩的关系来说,如果主场上座率是衡量球队人气和收入的指标,而主队的球迷又格外在乎输赢的话,那么,这支球队与无论输赢都不影响球迷观看的球队相比,就有着更大的经济诱因作动力去赢得比赛。
一般的球队,输赢和上座率密切相关。就拿芝加哥白袜队来说,2000年白袜队多赢了12%的比赛,得到的奖励是花钱买票的球迷多了17%;2007年,他们多输了11%的比赛,得到的惩罚是上座率降低了8%。
2009年夺冠,白袜队的上座率才超过90%的大关,但随后三年,他们的比赛成绩有所下降,上座率马上跌落到69%。也就是说,白袜队的球迷格外关注输赢,所以,球队就必须为了自己的上座率而兢兢业业地去赢得每一场比赛。
而小熊队则完全不同,1999年,小熊队比前一年多输了14%的比赛,可上座率却上升了7%;2001年小熊队多赢了14%的比赛,但上座率几乎没有变化;2002年他们又多输了13%的比赛,上座率却上升了1%。
小熊队并不是不想赢得比赛,而是他们实在没有太大的经济动力要赢。要知道,输赢之间往往取决于各方面付出的额外努力,比如费心思网罗优秀人才、签下抢手的球员、不断钻研统计数据……所有微小的优势最后相加,就变成比赛的胜负关键。
然而这每件事都要付出高昂代价,对小熊队来说,既然进行这些投资带来的好处很小,那为什么要做呢?失败反而让他们卖出更多的门票,那为何还要费尽心思去赢得胜利呢?
经济学家认为,小熊队存在一种反常的经济诱因,维持自己永远不走运的“可爱的倒霉蛋”形象,正是这支球队部分吸引力所在。球迷对于球队的愤怒早在几十年前就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只是听天由命。“比利山羊的诅咒”则强化了这种失败文化,球迷通过分享失败,成了更加铁杆的球迷,他们之间的情谊,因为一次次“等待来年”而愈发巩固。
对小熊队来说,打不赢球,颗粒无收,也成了一种资本。比赛场上输赢或者得分,对于小熊队球迷全无影响。如果有人问“比分是多少?”或者“有多少个出局了?”小熊队球迷就会劈头盖脸向他泼啤酒。在赛场上消磨的欢乐时光,成为小熊队球迷美好的集体记忆,这才是小熊队最值钱的资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编辑 | 梁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