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 通讯员 梁彦兰
与今年初在羊城晚报主办的“年见·南粤新时代盛典”上相比,这次采访广东粤剧院的“当家花旦”——同时也是该院的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发现她有一点变化:普通话水准更高了,字正腔圆,不假思索,更有“女当家”的气度。
其实,只要稍微留意曾小敏今年的动态,就不难发现这个变化的由来:从她率领几位粤剧名家亮相央视戏曲频道主办的“2018五一戏曲演唱会”之后,就与央视及北方戏曲界的合作频频——
粤剧艺术家们不仅在“七一”、中秋、国庆等戏曲演唱会和《中国戏曲大会》等节目上开腔,还吸引了央视戏曲频道南下广州,录制《白蛇传·情》《花蕊夫人》《还金记》等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国播放;他们从中得到灵感,继续创编了全国六大剧种合演《白蛇传》《璀璨梨园》大型戏曲演唱会岭南专场等节目,更是在全国引发持久的关注……
央视戏曲频道的制片人张喆笑说,自己“爱上了粤剧院的演职员们”。曾小敏勉力推动着这一切,喜看更多南北戏迷感受当代粤剧的魅力。
在曾小敏工作了21年的这个大院里,叫她“小敏”“小敏姐”的,或许比叫“院长、书记”的人更多。清秀亲和的眉目、敏捷的身姿,加上超越年龄的青春朝气,令这位身兼当家花旦和领军人物的粤剧人,无论在台上台下都那么富有光彩。
【面对面】
偶像绝对是红线女
学的是“红腔”唱的却不是,不仅没挨骂还被点赞
羊城晚报:你有自己的偶像吗?
曾小敏:我的偶像,绝对是红线女。她的确是一代大师,有深深的家国情怀。对于年轻人的创新,红老师一直都非常支持。出现一个新作品,很多人有不同意见,但她对外从来都是一个口径:好!从不打击,坚持鼓励。但回过头来她会指出,这里可能有什么欠缺,你要修改……这是最让我佩服的。
羊城晚报:那你有没有跟红线女老师学过戏?
曾小敏:最初学粤剧的时候,我们打基础的都是“红腔”。我感觉自己的唱法可能在芳腔、红腔之间,有自己的声音特色。我刚从粤剧学校毕业不久,有一次红老师专门叫我去她那儿试唱并录像,我唱完《搜书院》“柴房自叹”一段,她就说:“你们这一代人应该多录音,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一定要学我的。你挺好啊!”她可能听出来我唱的不是红腔……我当时年龄小,竟庆幸没挨骂,后来才渐渐体会到她的深意,红老师教了我很多。
新锐粤剧风靡动漫界
培养年轻观众和培育新市场需要多种创新
羊城晚报:粤剧代有人才出,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曾小敏:我想做一个粤剧界能承前启后的人。这是很重大的使命:承前相对容易,大家都要学习前辈、继承传统;但启后,却相当不容易,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上、在行政管理上都要非常努力、用心。
粤剧院从鼎盛时期拥有五个团,到老一辈艺术家逐步退出舞台,50-60岁这一段是有断层的,整个担子一下子压在40岁年龄段的人身上。而这个年龄段,又正是应该在舞台上顶住、刚刚成熟、最有光彩的时候,所以无论个人艺术提升还是行业发展,我们都责无旁贷。
羊城晚报:我们看到,无论是你个人获得“梅花奖”的这部《白蛇传·情》,还是广东粤剧院出品、风靡了动漫界的《决战天策府》,都显示出可贵的新意和锐气。
曾小敏:要培养年轻观众、培育新的市场,需要多种创新。《决战天策府》算是其中一种比较新锐的尝试,唤起动漫迷们对粤剧的兴趣;而《白蛇传·情》中和一些,希望既能吸引到知识分子、白领一族,又能把粤剧守住。
《白蛇传·情》从舞台走上银幕
角逐“梅花奖”不选成名作却排了一部创新戏
羊城晚报:以往角逐“梅花奖”的参演剧目,多是选取一位演员已有的成名作,但你却特意排了一部创新戏,是怎么考虑的?
曾小敏:艺术积累到一定阶段,我觉得最好的总结就是在深厚基础上继续创新。所以挑选了《白蛇传》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但把整个剧本重写,放大情感、突出人情味。舞美、造型、扮相则讲究清新唯美雅致,情感的自然流露令观众的代入感强;在武打方面,运用长水袖开打、长穗剑对打等技巧,既符合白蛇的形神,也符合戏曲身段形体的发挥。《白蛇传·情》首演至今已演出近100场,刚拍摄了电影版,观众还是很认可的。
羊城晚报:现在的戏曲演员面临观众审美的现代化以及多种艺术尝试,这样会不会影响到传统剧种的纯粹?
曾小敏:其实我觉得粤剧的表演跟京剧、昆曲等剧种有一种气质上的不同,更注重表演的自然。红线女老师也拍过很多粤剧电影,她回到舞台上表演,就自然地将程式融到角色塑造中,马师曾、薛觉先、罗品超等大师也都有这样的融合。大概十多年前,我和丁凡老师去北京参加戏曲晚会,演了一段《梦会太湖》,导演就说粤剧表演很自然。我想,粤剧在乐器、唱腔、表演方面都包容了很多外来影响,本身就很开放,可以说我们一直走在一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承之路上。
不忘本分还要演武戏
每天回家不论多晚都要坚持至少半小时的体能训练
羊城晚报:除了在舞台艺术上的求索,你还面临作为行政管理者的挑战,这不是每一个戏曲名角都要面对的。
曾小敏:我有一份责任,就是打造粤剧演出品牌项目,达到“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目标。今年,我们把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运转起来,从以前80%演出场次出租,到现在超过60%的场次是打造自己的精品粤剧演出,让院里的优秀青年演员都有机会到聚光灯下亮相。我们把一部分精力用在培育中心城市的、年轻的观众,与羊城晚报合作的“周末睇大戏”活动就已见到明显效果,和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重点演出的票房通常都能达到八九成!“粤剧进校园”也是我们进行粤剧推广传播的一个主打方向,今年我定的目标是高校全覆盖。
羊城晚报:你兼顾的行政工作这样繁重,会不会影响在舞台上的表现和艺术上的提升?
曾小敏:从十几年前,我开始在院里青年团当副团长时,就有前辈担心我在业务上“会不会就这样停步、差不多了”,但我不还是一直在突破在进步吗?确实,我每天从早到晚几乎一刻不得闲,但回家不论多晚我都要坚持至少半小时的体能训练,这是作为一个粤剧演员的本分,特别是我还要演武戏的。
人生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我承担粤剧院的工作可能会影响艺术上练习的时间,但人生的历练和积累令我坚强,而且非常有助于我对人物的理解和在舞台上的释放,也受益匪浅。
人物志:曾小敏
1977年出生,广东三水人。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她专工闺门旦、刀马旦、花旦行当,文武兼长,扮相俊丽端庄,唱腔圆润委婉,表演细腻。代表作有《青春作伴》《梦·红船》《白蛇传·情》等大型粤剧剧目。
【心推荐】
《荔枝颂》:意趣盎然 百听不厌
粤曲《荔枝颂》是红线女老师的代表作,我从学艺开始就学唱这首曲,一直到今天,这首曲一直陪伴着我成长,百听不厌,推荐给大家。
《荔枝颂》是广东粤剧院著名编剧家陈冠卿先生的作品。红线女老师在粤剧唱腔发声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将它演绎得意趣盎然。
一句话
艺术积累到一定阶段,我觉得最好的总结就是在深厚基础上继续创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