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峻:打开“宝匣”建无边界博物馆
2018-11-19 12:02 羊城晚报 原创
“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单位,踏实而又创新,永远是制胜之道。”

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

11月3日,周六,上午10时,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准时出现在“古蜀宝藏:四川文物精品展”展厅门口。他所面对的,不仅有两分钟内就在网上抢完“馆长来了”导赏活动预约门票的40位观众,还有闻讯前来观看近期这场热门大展的人们。

几乎从讲解第一尊三星堆站姿青铜人像开始,魏峻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有耳机的观众想看清楚馆长的手势指点,没耳机的观众想听清楚他的导赏话音。

魏峻在导赏 图/魏嘉声 摄

中午12时过了,魏峻仍领着倾听者前行。他语速很快,不曾停顿。最后在“治水达人”李冰的高大石像前,弯腰与一位小姑娘合影结束本期活动,时间已过去2小时45分钟。

整整一周后,11月10日的周六,魏峻再次现身“馆长来了”。稍有不同的是,本次导赏经网络平台直播,有27万线上观众一同观看,时间缩短了半小时。

博物馆馆长,真的不是一个只需静静守护国宝的岗位了。

粤博与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合作的“百年时尚、织造未来”展演海报

曾经的武侠迷爱上“刷石头”

那种用手铲、用小毛刷一点点清理、发现的现场感让他“动心”

武侠宗师金庸先生上月末辞世,给魏峻带来久久的触动。中学时,对武侠小说的狂热曾使他差一点偏离正常的求学轨迹,但由此引发的对于历史的兴趣,又成就了魏峻终身的志业。

在北大,魏峻花了11年时间,从不知考古为何物成长为以“新石器时代考古”为专业方向的考古学博士、青年学者。他说,对考古学者而言,研究和思维最不会受限制的就是史前时代考古,因为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可考,要凭田野考古手段、用科学逻辑来做出判断。

念本科时,他曾在河南邓县的八里岗仰韶时代遗址进行半年的田野实习,那种用手铲、用小毛刷一点点清理、发现的现场感,令魏峻真正爱上了这个行当。

毕业时,魏峻的博士生导师严文明的一番话触动了他。老师对他说,南岛语族及其文化起源于华南地区,然后经由岛屿向东南亚和太平洋西部区域扩散,我们对广东考古的文化序列虽有初步把握,但做得不细,华南地区的文化形态到底是怎样影响东南亚的,还没有搞清楚。

魏峻在导赏

导师希望魏峻立足华南地区的史前考古资料,面向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将东亚和东南亚之间的史前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梳理清楚。魏峻觉得,学术上最初的切入非常重要,老师这样指点,他应该来广东好好探索。

博士毕业后南来广东,魏峻在七年多的时间里主持了各类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近60项,上山下海、穿洋越岭,算下来平均每年有八九个月都在外出差,周末和公休假期也很难保证。在2012年成为国内最年轻的省级博物馆馆长之前,魏峻已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陆地和水下考古资质的“高手”,并在2008年晋升为研究馆员,也是当时广东省文博行业中最年轻的一位。

国宝成“网红”抓住年轻人的心

“流动博物馆”、公众号上虚拟观展、免费下载馆藏品高清图像……

魏峻说,考古与博物馆总体上都属于文博行业,有很多共性。他的角色从考古发掘、研究文物转变为藏品展示和博物馆管理,从专注学术研究转变为面向公众传播知识。

当了六年多的馆长,魏峻守护之下的广东省博物馆早已不只是珠江新城里那只庄严的“珍宝匣子”,它日新月异地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了一座“无边界博物馆”。


粤博与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合作的“百年时尚、织造未来”展演海报


除了举办引起轰动的各项大展,人们还可以在广东省博物馆里欣赏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装表演、音乐会、诗词朗诵会;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公众号上虚拟观展、学习、听讲座,在机场的“广东省博物馆体验馆”中体验非遗、购买文创产品;在闹市商圈里看到精心布展的“专题文物展”,在边远山区享用“流动博物馆”的服务……还有三件广东省博物馆的国宝出现在网红小视频“首届文物戏精大会”中,抓住了无数年轻人的心。

“我们博物馆其实也是公众信托性质的机构,公共性如何体现呢?就是将资源尽量让公众享有,全方位打破界限。”魏峻微笑着,进一步打开这只“宝匣”:广东省博物馆本月起在三楼夹层试运行“粤读空间”,将十几万册专业的文博图书面向普通读者开放;博物馆的网络中心正以每年一万件的频率,公布该馆藏品的高清图像,只要不是用于商业目的,公众都可以免费下载和使用。

魏峻说,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有18万件,在国内博物馆中从数量到等级都不突出。但是,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每年都有展览入围博物馆界最高奖的评选——“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推介”。

在近期公布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的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广东省博物馆的综合评分已跃居全国第二,领先于很多国家级的“宝藏”。

魏峻和他年轻的班底,正以创新和敬业给这座岭南文物殿堂带来全新的成就感。

粤博与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合作的“百年时尚、织造未来”展演海报

面对面
“不走寻常路”解决很多问题

羊城晚报:你来广东不久就遇上了“南海I号”这个大项目,开始从事水下考古工作?

魏峻:很惭愧,到目前我尚未完成导师的嘱托,但是我不断在文博行业里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门径,也很幸运。我2002年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年开始参与“南海I号”沉船考古项目,组建广东水下考古中心,从陆地到水下,从史前时期考古到宋代考古,不断遇到新的课题……

我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以及水下文物的迁移式保护工作,之后又参与沉船的后期考古工作,前后七年多时间,很有感情。除了专业上的收获,这个项目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如此之大,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而且很多具体问题是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需要有“不走寻常路”的方案。

羊城晚报:不论是在考古界还是博物馆界,你的创新能力都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方面。

魏峻:我觉得创新无外乎两种方向:“无中生有”和学习借鉴。我的一种思维习惯是关注观念和技术的前沿,希望将最新成果和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上,触类旁通。

比如2009年我主持“广东台山新村沙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我们首次将古建测绘中已开始运用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码影像的正投影校正技术和设计行业的CAD矢量图绘制技术运用于田野考古发掘,把数千平方米的先民活动面中的每一块石头、陶片都进行精确测绘。多年以后,即使遗址已不复存在,但只要打开数据图像,都可以逆向复原古遗址的形成过程。

后来,我到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工作,同样尝试过将其他行业或者学科的成果运用于本职工作,也得到了不少成果。

人物志

魏峻

1972年出生,安徽宣城人。1991年至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2年7月起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历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兼任亚太博物馆联盟理事。

曾主持过国内最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整体打捞。长期从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的实践和管理工作。

心推荐

围棋:平常心看得失

我高中时除了喜欢历史,其他科目学习成绩都一般。后来开始爱上围棋,慢慢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也让我能以平常心看待局部的得失,学会了平衡和变通。虽然没在这方面继续努力提升,但对日后的学习和处事态度有很大的启发。

如今,工作和生活中压力大时,我也会一周在网上下一两盘围棋,舒缓压力,并不在意胜负。当然水平也有限,但跟以前看武侠小说相比,没那么痴迷了,我已明白凡事要有张有弛,不能过度。

一句话

“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单位,踏实而又创新,永远是制胜之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卢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