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之变:老广花钱理念升级 越来越重精神满足
2018-11-07 12:37 羊城派 原创
40年天翻地覆,广州人对于消费更加理性与自信,更钟情于文化消费……

文/羊城派记者 甘韵仪 胡晓倩
图/羊城派记者 陈秋明(除署名外)

广州友谊剧院内,以一盅两件小茶楼,道尽喜怒哀乐众生相的话剧《盛夕楼》,甫一亮相便撩起一城情怀,被剧迷津津乐道。这一现象,仿佛是广州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一个连结:广州早茶,从叹食物,到叹文化,越来越体现“升级”。而这种“升级”,对生于改革开放前与后的人,都分别有深切体会。

生于70年代:40岁在精神消费上起跑

11月的广州,天气正好,微风不燥。5日晚上9时过后,缪存让背着吉他走出位于广州越秀区寺贝通津路上的排练室,40岁以前,他未曾想过自己会和一群80后在一起,学习吉他,组建乐队,偶尔还表演一下。

缪存让生于70年代,浙江温州人,来广州已经二十多年,一直在皮具行业摸爬滚打,如今生活过得还不错。过去,他只想着怎么赚钱,从来没有想过怎么花钱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四十不惑,这两年他的生活多了运动与音乐两项花销,为此他感到非常快乐。

“运动和音乐丰富了业余时间,让我有了很多玩音乐的和爱好运动的朋友,也锻炼了我的心性,我觉得很好。”他说。记者和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一把吉他两三千元,加上课程学习,一年下来要七八千元;一个羽毛球拍上千元,一个羽毛球十几块钱,一场羽毛球下来,需要好几个羽毛球,加上场地费用等,一年的花销也不少。

谬存让(左四)和他的乐队 受访者提供

时代改变,消费理念升级,刘瑞贞也体会深刻。退休前,刘瑞贞在广州萝岗中学(现科学城中学)任教,工资52元/月,与丈夫的工资全用作生活费,家庭恩格尔系数极高,教学之余还在学校养鸡下蛋,以补充家庭食物供给。当年母亲从香港带回来一台录音机,弟弟在香港买回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已是全家之宝。

1994年,她正式退休,粤剧人生登场。“好的头饰与戏服都要过千,如今一半退休金用来唱粤曲。”唱戏化妆伤皮肤,每次排练或演出之后,她还要去美容店做facial(美容)。80岁的她,生活时尚,心态年轻。

如果说同一代人在不同时代消费观念的改变,有更多个人因素,那么不同代人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差别就更为明显。缪存让这一代生于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其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更多满足他的物质需求,过了40岁他才开始在音乐路上起跑。而他儿子这一代,从小就接受音乐熏陶,之后顺理成章走上音乐成才之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过去差不多两年时间,缪存让每个星期为儿子安排一次私课,45分钟一节课,每节课要花800元。而刘瑞贞的孙女,轻易地就能为动漫喜好埋单,让cosplay(角色扮演)成为成长的美好印记。

生于90年代:追求个性化高品质消费

80年代,对于消费,许多人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评判标准,一个典型性场景,便是老板走进商店,最喜欢说:“给我来最贵的。”80后、90后属于全球化的一代,消费更追求个性化、高品质,特别是如今的新中产阶级。艾瑞咨询2018《新中产精神消费升级报告》显示,新中产人群过去两年的消费升级,呈现出精神消费升级的特征。

这样的例子很多。互联网时代,网购的便利一度颠覆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然而,随着自我对个性化生活追求的升级,部分新中产开始发现,有时候回归线下消费,才能在体验中获得“升级”感,他们消费时追求情怀与设计,于是一些小众设计师开始受青睐;健身房一度广受都市白领追捧,先是私人定制课程越来越火,之后还衍生出细分领域的工作室,比如动感单车健身房,提倡现代心理训练贯穿在身体锻炼中;近年来广州市民出国游越来越普遍,就在今年春节黄金周,广之旅就有数据统计,市民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0%左右,逐渐地,一个新兴职业“定制旅行师”出现,以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广州街坊爱旅游

26岁的Rainy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客户经理,近几年,她越来越发现,生活中需要有一年去一两个国家旅游的预算,才能平衡工作与生活。“而且大家去旅游都不走寻常路,不喜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赶场,更喜欢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希望获得更放松和更随性的旅行体验。”她说。

近几年,Rainy频频出国旅游,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都是她颇喜欢的目的地。老一辈喜欢为父母安排旅行团,但她认为,带妈妈旅行反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上一代人很少出国旅游,我喜欢带上妈妈一起去感受外面的世界,体验年轻人喜欢的旅行方式。最近的泰国之旅花了两万多,差不多两个月的工资,但是妈妈很开心,也希望以后多出去转转。”

“逃离”,并不代表厌倦当下的生活。相反,Rainy很喜欢广州这座城市,射箭、画展、话剧、演唱会等,丰富且易于获得的精神享受可以将她的周末填满,至于怎么选择,她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拒绝人云亦云。

升级:广州人均文化消费领跑全国

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次消费升级。80年代,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老三件”,到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三件”;2000年以后,则以住房、汽车、教育等“大三件”为标志。当下,进入第四次消费升级,增长最快的是娱乐、文化、通讯、医疗保健、旅游等消费。

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1979年,国家经济复苏,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GDP连续12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2014年中国GDP636463亿元,位列世界第二位。而精神消费升级,一方面与教育发展有关。1999年,“高校扩招”是关键词之一,当年高校录取人数为160万人,到2017年全国高校录取人数超700万,80后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与文化发展有关,可消费的文化项目不断丰富。

今年8月,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了《2018年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广州的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为5040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3.1%。而北京、上海、深圳的同期数据分别为4055元、4534元和3092元,占比10.5%、11.3%和8.4%。广州两个指标均都超过北、上、深,在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

未来广州人的生活,将有更多文化消费上的选择。近日广州市文广新局发布公告,就《广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提出发展了目标:未来五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努力实现年均增长12%,稳步提升文化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到2035年,文化产业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国际性文化产业枢纽城市。届时,或将又产生新的“升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