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最近,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先后告别人世,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情绪波动。或感慨时光流逝,或感叹青春不再,或感悟健康珍贵……
当我们还在“难以相信”李咏的突然病逝时,金庸的“归隐江湖”再次刷屏。此前,还有单田芳、师胜杰、常宝华、盛中国……因为在秋天,人们的心情倍加惆怅!
本来,中国人自古“悲秋”。萧瑟的秋风有“肃杀之气”,生灵万物易在秋天凋零。作为自然灵长的人类,健康也易受“肃杀之气”损耗。
那么,“肃杀之气”究竟为何物?对人的健康有何伤害?该怎么避免这种伤害?
54天14位文艺名家离世
这个秋天,可谓“多事之秋”!新闻报道中连续出现名人病故的消息。有心人做过粗略统计,仅仅在文艺界,短短54天内,就有14位人们熟知的名家离世!
金庸,他唤醒了“千古文人侠客梦”;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几代人。被称为“有华人处就有金庸读者”。10月30日,94岁的他驾鹤西去,就此别过,归隐江湖!
单田芳,著名评书大师。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他曾是收音机时代的象征。大江南北,到处都能听到他播讲评书的声音。9月11日,这个声音成了绝响!
李咏,一个在屏幕上给了我们无数欢乐的人,《幸运52》、《非常6+1》、《咏乐汇》,他一度成了综艺的代称。10月25日,个性十足的“咏哥”,在大洋彼岸悄然告别!
9月7日,相声大师常宝华辞世;
同一天,小提琴艺术家盛中国辞世;
9月15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辞世;
9月19日,“吉祥三宝父亲”、歌手布仁巴雅尔辞世;
9月28日,摇滚歌手臧天朔辞世逝;
同一天,相声艺术家师胜杰辞世……
他们,或已风烛残年,其“归去”虽有不舍,但还好接受。而其中有一些,则是因病痛离世,比如李咏,不过50岁;比如臧天朔,54岁;比如布仁巴雅尔,59岁……给人无限感慨,无限遗憾!
固然,他们并非因为“秋天”离世的。但至少,秋天的“肃杀之气”,对因年迈、病重而虚弱的他们,是个不小的损耗和摧折。
就如花儿凋零,树叶飘落,他们,与我们道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个秋日,似乎更像是别离的季节!
“肃杀之气”有何杀伤力?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秋天的“肃杀之气”摧折草木,对人的健康也有损害。想一想,这其实并不难理解。这种破坏之力会削弱人的免疫力。
人体是个移动的城堡,有自己的防守体系。这就是对外来侵袭和内部骚扰的抵抗能力。
传统中医认为,人是个有机整体,如果阴阳平衡,就不会发病。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需要不断适应变化,随时自我调整,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
秋天冷暖变化、气压变化和湿度变化等都比较剧烈,人体处在气血的重新调整期。这段时间气血不充、阳气不足、正气不盛,导致免疫力下降,病毒和细菌容易趁虚而入,轻则感冒咳嗽,重则心梗脑梗,甚至危及生命。
秋天的一些不利因素还会直接导致发病,或导致病情加重。比如秋天相对较干燥,如果你的保健意识和方法不到位,你就容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喉咙疼痛、肺热咳嗽等。
并且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容易诱发皮肤病、气管炎等。因此秋季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且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中医理论中还有个“寒气”概念,很适合拿来分析“肃杀之气”。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人类终老或病逝的数量排名,第一位是冬天,其次是秋天。个中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寒冷。
寒气是健康的一大杀手。它不仅能引发感冒、腹泻等寻常小病,还有更严重的杀伤力。人体遇冷时肌肤会收紧,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能减少热量损失。但这会导致皮下血管收缩,情形剧烈者会使血脉闭塞,导致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在寒气的激发下,旧病容易复发,已发之病容易恶化。
如果情形不算剧烈,但持续时间较长,寒气会在体内沉积,形成“病根子”,导致多种慢性疑难病症。比如寒气凝滞血脉,会导致各种痛症;寒气阻滞水液代谢,会导致水肿、风湿、类风湿等。
尤其一些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最容易受“寒气”伤害。对他们来说,每个秋冬季节,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一道坎!
“悲秋”心绪本身也是杀手
另一方面,秋天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效应,也使免疫力下降,并进而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秋天万物萧索,象征一年繁华时光的结束。人们触景生情,容易联想到破败、垂暮,甚至死亡。身处其中的人,有意无意间会出现消极情绪。
中国人自古就有“悲秋”的文化心理。你看“愁”字的写法,就是“秋”和“心”的组合。古人把秋日心绪指向了“愁”,指向了“惆怅”。
这种文化基因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自古以来,历代都有对秋之“肃杀”的描述:战国的宋玉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文豪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中写道:“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外在的环境变化,很容易内化为中国人的心绪。因为中国文化中还有个“天人相应”观念。按照五行学说,人的肺脏属金,而秋天也属金,二者相应。肺主气司呼吸,控制人的情绪变化。肺气虚的人对秋天气候变化敏感,尤其是中老年人,目睹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秋景,常在心中引发悲伤之感,产生抑郁情绪。
古人对秋之“肃杀”的理解,还体现在政治制度上。除非十恶不赦的罪犯要“斩立决”,一般死刑犯都要“秋后问斩”。这正是古人顺应“天道”的表现:春天万物萌动,夏天草木丰茂,秋天则衰败凋零,这时候执法夺命,似乎很“应景”。
这种无处不在的“悲秋”心绪,如果排遣不力,对人的健康是一种损耗。尤其是性格敏感的人和脾气暴躁的人,长期的不良情绪不断积累,容易导致重症肺病、肝病、心病等。
而这种低落的情绪,对健康的人来说尚容易排解;对体弱或患病的人,往往较为困难,导致病情雪上加霜。
秋日防病身心都要调整
那么,如何抵挡秋天的“肃杀之气”?这需要身体和心灵两方面都着力应对。
从身体健康角度讲,秋天带来哪些不利因素,就要针对性地弥补一下。秋天干燥,一些燥病,如糖尿病、皮肤病、支气管病等容易加重,需要及时补水、润肺,要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以保持体内水分充足。
秋天日常饮食也宜清淡,切记少吃辛辣、肥腻的食物,以免多生内热。内外燥热之气相逼,身体就会出乱子。
秋天尤其要少吃生姜。生姜属于热性食材,多吃容易上火,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古代医书就有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收敛”的季节,人的活动也不宜过于剧烈,应收敛神气,心平气和,减少“肃杀之气”对精神的损耗。
秋天的日夜温差增大,降温时要及时添衣。对于“春捂秋冻”的说法,并非适合所有的人,如果你体虚怕冷,还是要及时保暖,莫为一时凉爽而着了寒气的道。
同时要有意识地调整心态,虽然无可避免地会看到秋之萧瑟,但要增加些理性认知,尽量达观地看待上下、进退、消长、得失。
在满目秋景中,自己会想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会想到“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但也要想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虽然身处同样的环境中,但随着你想法的调整变化,看到的风景就会不同,你的情绪也会好起来!
来源丨羊城派
栏目主持丨夏杨
责编丨卢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