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荇走冬奥】从北京到北京的变与不变
2022-02-04 23:2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摄氏零度的气温中观看开幕式,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特派记者 苏荇

2月4日20时的北京,气温零摄氏度。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记者席上,却有一股暖意袭来。流动的灯光、激动人心的点火仪式,仿佛让我回到了2008年8月8日在鸟巢里的那一刻。

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2008年,盛夏的北京异常闷热。提前5个小时出发到达记者席,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鸟巢座无虚席,从看台望下去,从开幕式前的展示与表演开始,整个体育场就始终处在热情四溢的海洋之中。渴望了许久的中国人,用最激昂的热情,向世界展示无比的自豪。

在开幕式上,张艺谋浓墨重彩的大手笔,让鸟巢里时刻充满着千军万马的奔腾与壮阔,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文化,在这幅浓缩的画卷中流动着、闪耀着。现场的视觉震撼,让整个开幕式热力四射,如同炎热的天气一样。

北京用一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第一次在自己的主场采访奥运会,让我们这帮体育记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用春晚小品的一句话就是:我骄傲!

后来,无论我去到世界哪一个角落采访体育赛事,都能看到外国记者背着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包;当地民众听说我来自中国,都会竖起大拇指,主动跟我提及那届无与伦比的开幕式。

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

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和世界同步“一起向未来”。

还是张艺谋,这次他选择了更加国际化的语言,用中国人的科技浪漫,表达在冬奥会上中国人所要传达内容——新时代的中国人对世界是怎样理解的。“就是我们怎么理解世界人民应该怎么在一起共生、交流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手段,向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3000名演员在偌大的鸟巢里,并不显得单薄。数字技术与人的结合,屏幕影像、视觉特效、现场表演装置结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

image.png
开幕式中数字技术与人的结合,令人目不暇接

一个半小时的开幕式节目,让坐在零度气温中的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北京到北京,14年的两幕场景,改变的是天气、主题、形式、人员……改变的是媒体的传播手段、采访的流程方式、疫情下的管理措施……不变的是中国的决心、发展、热情、高效与出色的表现。

世界对北京充满期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北京全力筹办冬奥会,工作出色,有目共睹,使我们可以真正‘一起向未来’,携手共创全世界冬季运动的光明未来。”

2008年奥运会喊出了“北京欢迎你”的口号,如今,这句话亦不过时。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相遇、相融,中国与世界共振、共生,美美与共,必将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题图 | 新华社
责编 | 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