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缸说 | 咻——万年前岩画上的滑雪板,穿越时空抵达冬奥赛场!
2022-02-04 14:2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这个春节,还有比北京冬奥更值得追的高燃剧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瑕

噔噔蹬蹬!今天(2月4日),2022北京冬奥会在万众期待中,要开幕啦!

作为与冰雪“情深缘浅”的南方娃,日常走在“云赏雪”“云玩雪”一线,时感冰雪之气的“美丽冻人”,却少有冰雪实物给予的“限量快乐”。

但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给了南方娃从“云端”出走的机会,越来越多冰雪运动“破冰”南下,让南方娃不再执着于“抖”这项冬季活动。中国冰雪如何有这样的底气“开疆扩土”?老祖宗是如何滑冰的?小缸在故纸堆里“滑行”了一番。

古代冰雪运动:从生存需要到冰嬉“国俗”

在没有如北京冬奥那般硬核的造雪制冰技术之前,冰雪运动也是“靠天吃饭”,中国幅员辽阔,南岭之南几乎无缘冰雪,北方地区则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环境。

2005年,在新疆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的一个巨石洞穴中,一位新疆农民发现了一幅神奇的彩绘岩画:岩上绘有一排多个人物,每个人都是弯腰屈膝、抬头撅臀,手持单杆、脚蹬滑雪板,是不是跟现代滑雪姿势很像?

阿勒泰地区滑雪形态岩画。新华社图

经专家鉴定,岩画的制作年代可上溯到1万-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间比挪威发现的岩画及瑞典、芬兰发现的古代滑雪板至少提早了几千年。

而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新疆阿勒泰地区有一个会滑雪的北方游牧民族——钉灵(也有称丁零、丁令等):“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蹄,善走。”这难道是一种膝盖以下长毛、有马蹄的兽人吗?

对各类文献及其后裔的考证发现,这应当是钉灵族人冬季狩猎时用滑雪板滑行的样子,毕竟在深雪中追赶溜得贼快的猎物,有皮毛保暖、有工具加速尤为重要。

钉灵人。图/清代套色印刷《山海经图》

钉灵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从事滑雪活动最早的民族,而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岩画则将中国冰雪印记推至更前,并一举奠定地位。

2015年,挪威、瑞典、芬兰等18个国家的30余位专家对该岩画进行分析、考证后,共同确定了中国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并联名发表《2015阿勒泰宣言》,“起源地”正式获得国际公认。

阿勒泰地区仍保留有传统的毛皮滑雪。图/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隋唐开始,关于冰雪活动的记录更为清晰、丰富,除狩猎外,还有各种游戏、表演、运动会等。

《新唐书·回鹘列传》就有一段绘声绘色的记录:“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其酋长皆为颉斤。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唐代居住在额尔古纳河至阿尔泰山一带的回鹘人喜欢在脚下系上木板,用木杖支在腋下,进行“蹴辄百步”的高速刺激运动,称“乘木马”。

宋朝的“冰床”游戏深受民间喜爱,沈括就看到信安、沧景之地(今河北霸州、沧州一带)的民众如何用冰床在冰河上穿梭来去,并将此景写进了他的《梦溪笔谈》:“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

“凌床”就是“冰床”,让两三人坐木板上,由另一人在前方用绳子拉着滑行。清代还出现了“高奢版冰床”,皇帝和达官贵人用的冰床,不仅有豪华装饰,还能防寒保暖,《榆巢杂识》有载:“冬日液池,上御拖床。其制似榻无足,似车无轮,以人挽行冰雪中,至便。有施氈幄及饰以龙凤者”。

华丽“冰床”。图/北京日报

明清时期,冰雪活动备受追捧,出现了有文字记录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冰上运动会”。《满洲老档》记载,定都北京前,66岁的努尔哈赤兴致勃勃地在关外太子河办起了盛大的冰上运动会。

当时正值明熹宗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亲率众福晋、贝勒、官员及夫人们到冰场观赛,比赛项目主要是男子的冰上踢球“踢行头”、女子的“跑冰”,过程中能看到冰球、速滑、花样溜冰的影子。胜者还有奖励,冠军可得赏银20两,亚军则有10两。

《甄嬛传》里安陵容靠冰嬉复宠

这场运动会办出了清朝“冰嬉”盛典的雏形。冰嬉是清代对冰上运动的总称,入关后几乎每年会举行一次“大阅冰鞋”活动。乾隆帝尤其钟爱冰嬉,不仅亲自撰写一篇1300余字的《御制冰嬉赋有序》,将冰嬉上升为“国俗”,还要求宫廷画院处“命题作画”,把冰嬉盛典的恢弘场面细致绘出收藏。

《冰嬉图》上有嵇璜书写的乾隆帝《御制冰嬉赋有序》。图/故宫博物院官网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绘《冰嬉图》局部:众人簇拥处是皇帝华丽的冰床。图/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朝的冰嬉大典原本是检阅训练军队之礼仪,还有专门的滑冰兵种“技勇冰鞋营”,后逐渐演变成宫中的冰上娱乐活动,包括“掷球”“抢等”“抢球”“较射”“打滑挞”等冰雪运动,也就是编队速滑、速滑射球、花样滑冰、冰上蹴鞠等。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绘《冰嬉图》局部:壮观的转龙射球项目。图/故宫博物院官网
“复活”冰嬉图。图/央视网

民间的冰嬉活动也大大普及,特别是在京津地区,主要玩拖冰床、溜冰、打冰嘎等。清人杨静亭《都门杂咏》诗曰:“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可见冰床有多受欢迎。

拖床冰嬉。图/《北京风俗图谱》

现代冰雪运动传入:首次“触电”冬奥会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和西方冰雪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的冰嬉运动被挤压,逐渐走向衰败。滑冰是伴随着西方军人、传道士、侨民等一同进入中国最早的现代冰雪运动。19世纪末,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相继传入,越野滑雪、高山滑雪也逐渐进入国人视野。

清末民初,速滑运动逐渐占据北方冬季运动“C位”,尤其是在校生,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南开中学等响应需求,相继开辟冰场给学生滑冰。

运动之外,时人乐此不疲地探索花式玩法,其中化装溜冰会大受追捧。1925年,曾是皇家冰嬉场所的北京北海公园开始向老百姓开放,第二年冬天,这里的冰面上就举行了一场化妆溜冰大会。

据《北平晨报》记载,当时参赛者有130余人,观者数千人,“中外男女各半,怪装异饰,无奇不有,或捉襟见肘,或腰大盈丈,更有西妇九人饰马牛羊兔之属,观者无不捧腹。最奇者,饰火锅、白菜、莲花、蝴蝶、汽船、印度妇人等等,使人绝倒。”此后,北海公园冰场举办化装溜冰会渐成惯例。

北海公园的化妆溜冰大会
北平南海化妆溜冰大会。1931年新加坡画报

民国期间,助推现代冰雪运动普及的书籍陆续出现,更有首次向国人介绍“冬奥会”的书籍出版。

1927年,第一本介绍轮滑运动的《跑冰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内还配有17幅插图,介绍各种花样动作的练习方法。

三年后,第一本专门介绍冰上运动的《溜冰术》由鸽影合作社编纂出版,有意思的是,书尾还有6张滑冰装备“一条龙购买”的广告页,比如制作冰鞋到王府井的千祥鞋庄,磨冰刀是北京摄影社最佳,滑冰服装则是王府井源泰西服庄最好。

1927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跑冰术》。图/沈阳晚报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小缸注:“我能比呀”系“Olympiade”译音,可可爱爱的翻译)首次将冬奥会带到中国。

作者宋如海是中国第一位正式派出参加奥运会的列席代表,他把在荷兰考察第9届奥运会的见闻收录书中,前言部分就对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举办的第2届冬奥会进行了介绍,并配有5幅此次冬奥会的比赛图片,有高山滑雪、钢架雪车、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和女子花样滑冰。

《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中高山滑雪项目出发图。图/古籍网

随后,现代冰雪运动逐渐走进国人生活,抗战期间部分冰雪活动亦未停止:1932年,中国境内第一座滑雪场在黑龙江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建成;1938年,中国境内第一个滑雪俱乐部在长春创办;1943年,延安举行冰上运动会……

新中国冰雪运动:从蓓蕾初绽到燃情冬奥

新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之路颇为曲折,但一直向着突破与超越的方向前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要提倡国民体育”。1949年10月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做出关于“开展冬季体育运动”的决定。

随之,我国冰雪运动进入蓓蕾初绽的新时期。

1963年沈阳市冰球大专邀请对抗赛历史照片。图/沈阳晚报

文革期间,冰雪运动遭逢寒霜,各级体育组织受到冲击,众多运动队遭到解散,但冰雪运动的火种仍在延续。

新中国冰雪运动的“发芽时刻”。制图/吴瑕

改革开放后,我国冰雪运动一路向前。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于1979年恢复,冰雪运动纷纷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开启了中国人的冬奥之旅。

从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首秀开始,到上届2018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在11届赛事中共夺得13金28银21铜,这背后,是一次次来之不易的“零”的突破,是无数冬奥人接续奋斗的心血。

2002年杨扬夺金,实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图/新华社
韩晓鹏比赛中的完美一跃。图/央视新闻

中国冬奥的“燃情时刻”。制图/吴瑕

40多年间,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成绩不断取得突破,参赛人数由少到多,参赛项目由寡至众,基础设施由薄到厚,冰雪受众由小及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提前实现,冰雪“热度”持续上升……

2月3日,中国队选手范苏圆(前)和凌智在冰壶混双比赛中。图/新华社

今晚,岩画上的滑雪板即将“飞抵”北京冬奥开幕式,小缸已经迫不及待了!毕竟,这个春节,还有比这更值得追的高燃剧吗?!

冰墩墩。图/冬奥官网

参考文献

姚世庆《中国古代丁令民族滑雪活动初考》

伍容萱、方非《乾隆朝冰嬉初探——基于冰嬉图像及文本的研究》

隋建芳、卢丽等《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演变研究》

贾春佳、李双玲等《我国冰雪体育文化的本源、特征与发展对策》

陈祥慧 杨小明等《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向》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