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缸说丨年终奖发几只小肥羊,你乐意吗?
2022-01-08 14:2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聊聊年终奖变迁史~阁下可佯装不经意转发,让老板学习一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礼园

年关将至,上班族间最热的话题当然就是年终奖了。其实,年终奖早已有之,今天小缸就和大家聊聊年终奖变迁史,阁下可假装不经意转发,让老板也了解一下~

电视剧《欢乐颂》片段

从前官员年终奖发小肥羊

在我国古代,类似年终奖的传统一直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帝年底发钱安抚臣子。

早在东汉那会,皇帝就会每年定期给百官赏赐两次。哪两次?动次和打次,不不不,是春赐和腊赐。腊赐就是在寒冬腊月赏赐,以备过年之需,就相当于现在的年终奖。

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也不一样。《两汉博闻》载:

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候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官名)各六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为祀门户直。

这些赏赐相当于今天的什么量级呢?据研究,东汉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毛。连同牛肉、粳米这些年货加一起,大将军、三公的年终奖金差不多高达十万元,最少的虎贲、羽林郎也要过万元。

我们再来对照一下当时官员们的工资,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月薪约一万七千多钱,合折人民币七千元,发一回年终奖,相当于发了14个月的工资。一年26月薪,这太让人羡慕了吧!

影视剧截图

到了北宋,跟东汉刚好相反,文武百官的工资很高,年终奖却很少。

每年冬至,皇帝给臣子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2石米、2坛子黄酒而已。这一点年货,一盘算,值不了多少钱的。

以我们熟悉的青天大人包拯来说,他任职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餐补(餐钱)、饮料补贴(茶汤钱)、取暖补贴(薪炭钱)、招待补贴(公使钱)和岗位补贴(添支钱)等等。

影视剧中的包拯

这些全都是实打实的收入,加在一起,一年将近一万贯。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在600万元以上。那几只小肥羊跟他的薪水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穷衙门卖废品凑年终奖

高级官员的年终奖有皇帝亲自掏腰包,而那些低级别官员和一些不入流的小吏,是不会给他们发红包的,还需他们自己另外想办法。

一种办法是卖废品。在造纸术还没普及的秦汉魏晋各朝,书写、传递公文主要是用竹简来完成。为了防止竹简丢失或有人篡改,各部门在发文时通常会在外边套上布袋,然后加盖封印进行加密。

其中一些部门,如负责收集百官审查文件的御史台,公文往来最多,一年下来能收到大量的布袋。这些废旧布袋堆在办公室,太占地方了,官员们便在年底拿出去卖掉,这样一个部门就都有年终奖了。

西汉医书竹简《天下至道谈》图/湖南省博物馆藏

再一种办法是放高利贷。唐朝和宋朝,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允许各机关单位向民间放高利贷。放贷的本钱,既有朝廷拨发的公用款,也有官员们自行凑起来的集资款。

按照当时的利率,月息能够达到3%,折合年化36%——放在今天是断断乎不可的,超过24%的理财产品,银保监会肯定不同意,还好,那时候没人监管。

全年下来,很多衙门都有了自己的小金库,拿出其中一小部分利润入中央财政,大部分则用于地方来打点上司,再剩下的就成了本部门各官员的年终奖金。

还有的衙门,嫌放高利贷来钱不够快,直接拿公款做生意:造酒,造醋,投资房地产,贩卖私盐。酒、醋、盐在大多数朝代都是专卖品,垄断经营,利润惊人。

像宋朝名将岳飞,在江西九江和浙江杭州,都经营过房地产,只是他很清廉,经营所得主要拿来补贴军用和兴办教育了,没放进私人腰包,也没给下属发年终奖。

影视剧图

但其他文官武将,贩卖私盐也好,走私别的违禁品也好,投资房地产也好,赔了,用公款冲账,赚了,自个儿收下,再给同僚和下属发点儿红包、年终奖。

正所谓有生财道,工资加上福利,自力更生的古代官员们生活水平其实还挺高的。

年终奖成为有法理依据的制度

不过,上面讲的这些都跟我们现在说的年终奖不是一回事,现代意义上的年终奖要等到工业革命一百多年后了,起源于美国企业的Christmas bonus(圣诞节奖金)。

1902年,当欧美的大多数公司还在给员工送火鸡、手表当礼物时,摩根大通给每位员工发了一份全年工资作为奖励,作为辛勤一年工作的奖励。

摩根大通这种突破性之举相当鼓舞人心,让它成为当时金融行业人才心中必去的大厂,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去跟进,都给员工发一笔年终奖。

美国纽约州纽约城摩根大通公司大厦的招牌 图/新华社

但令老板们没想到的是,这种临时的奖励后来因为政府和新兴的管理学,竟然变成了劳动者收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家名叫Niles-Bement-Pond的美国公司以改变退休计划为由,决定减少圣诞节奖金的开支,员工们很不开心。

于是,员工们通过工会将这事儿上诉到联邦劳工关系委员会,委员会裁定,年终奖不应该是雇主随便支配的礼物,而是劳动者合理预期、可以协商的薪水。

这时,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为年终奖背书。美国心理学家兼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激励-保健理论:年终奖能作为激励因素能让员工更卖力地工作。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图/犹他大学照片档案馆

赫茨伯格认为,一家公司的环境好、有零食水果,那都是保健因素,只能抚平员工的不满。只有工作成就、年终奖这种激励因素,才能促使员工付出更多努力。而且,只有年终奖这种一年一度的奖励,才有足够的稀缺性,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

就这样,年终奖从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成为有法理依据的制度。

民国工人为年终奖愁白了头

这样的理论虽然在西方挺火,可在当时的中国却没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民国时期,商店的伙计、公司的职员也有年终奖了,掌柜或经理可能有个上千块或者几百块大洋的年终奖,伙计和普通工人有几十块或几块大洋的年终奖。

商铺和作坊都有一批学徒,学徒一般没有工钱,可也有年终奖。大方的老板会给二三十块大洋的红包,小气的老板会管学徒一顿好饭,这顿饭也算是年终奖。

民国时期的铁路工人 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946年,国民政府的上海市社会局还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制订了年终奖制度,规定以一个月工资为原则,按照企业经营状况酌定。

当时的棉纺织业工人,可以以40天、50天和60天三个等级拿到年终奖。但很多工厂企业并不按原则办事。加上常年战争,社会经济萧条,绝大多数企业效益不好,很多丝织业、邮政业、船舶业企业经常不给员工发年终奖。

工人们无奈之下,只得屡屡罢工抗议,以致上海工商界还联合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专门负责调解协商各工厂的年终奖金发放问题。

据民国三十七年《工商法规》载,年奖问题处委会曾出台过四条决议,针对工厂不发年奖、工人罢工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其中特意提到:

本年度工商业情形萧条,该会为求了解实际情形起见,择定重要各业,由工业会、市商会及各该工会领导人员,协助调查,并由年奖处理会指派委员参加,综合劳、资、政府三方面调查所得,作该会调处工作之参考。

年奖问题处委会出台的四点决议

1949年,颁布《公务员俸给法》,规定公务员的年终奖每两年晋升一级。不过,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公务员拿到再多的年终奖又有何意义呢?

真正属于“打工人”的年终奖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光明日报》把年终奖定性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变相工资”,1951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判定年终奖是一种“不完全合理的津贴制度”。

确实,民国时期,工厂企业的管理者在发年终奖时是忽略员工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只是按照员工的职位等级给出了相应的金额。

这就导致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跟整天上班摸鱼的人,得到的年终奖是一样的,这既不公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新中国国营企业的工人、国家机关的公务员来说,虽然没有年终奖,但是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1956年前后,国家统筹建立了整套工人福利制度,快过年时不发年终奖金,而是发食物或者票券,最典型的是冻带鱼和冻肉,或让大家排队轮流获得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

旧时票据 电视剧《金婚》截图

这种过节发实物的制度很符合计划经济时代背景:发了钱也没用,有钱没票据,能买的东西也很少,不如用好自身现有的资源。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实物奖励逐渐取消,年终奖制度随之复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开始在年底发放年终奖金了。

从遥远的腊赐,到现代年终奖,我们经历的每一件有关衣食住行的事情,都能在历史上有迹可循。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记忆,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今天。

参考资料:

李子禾,《民国时期的年终奖》

成海军,《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

王磊,《中国人年终奖的前世今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