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再睿
图/受访者供
1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恐龙足迹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这是该地区有关恐龙的首次报道,扩大了白垩纪恐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论文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这一批恐龙足迹最初的发现者,是一位来自广州的初中生——去年7月,刚刚初三毕业的倪子杰来到怀集县,在一处建筑工地边发现了这些恐龙脚印。1月22日,就读于广州市骏景中学的倪子杰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讲述了发现历程。
去年7月,倪子杰和母亲打算到桂林去参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的论坛。他了解到怀集县有白垩纪的地层,曾有地质队在此处挖出过疑似恐龙的动物骨骸,便在途经怀集县时候停留了几个小时,开展实地勘察。
在怀集县邻近高铁站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他看到一片裸露的岩层剖面,岩性比较细腻,上面有不少波痕,还有像鸡爪印一样的,边缘清晰,能连成串。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倪子杰认为,该处极有可能是恐龙足迹遗留的化石。联系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课题组,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出现恐龙足迹,当地在白垩纪时曾是湖滩或湿地。”倪子杰说,当月21日,他和父亲一起,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课题组、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等专家学者的共同勘察下,对已暴露的恐龙足迹及其岩层层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利用无人机,立体扫描等手段记录了足迹状况。经研究,该区域地层属于白垩系闸岗群马屋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
据悉,此前,广东的南雄、河源盆地,广西的那霸盆地以及湖南的株洲盆地都曾发现过恐龙化石,但在广东省西北部、广西省东部和湖南省南部的三省交界地区却鲜有关于恐龙化石的报道,怀集盆地也几乎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倪子杰说,怀集足迹点位于一个建筑工地的边缘,足迹暴露于砂岩表面,其上发育有明显的不对称波痕。该区域地层属于白垩系闸岗群马屋组,该区的马屋组地层厚570至770米,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灰绿色钙质泥岩互层,局部含砂质岩,产介形、腹足和轮藻等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
记者从邢立达发表的论文获悉,本次研究共发现7个兽脚类恐龙脚印,包括两个孤立足迹和一道行迹。其中,一道兽脚类恐龙行迹的保存状态最好,且向东北方向延伸。其形态类似于副强壮足迹属(Paracorpulentapus),比如:都是中等尺寸的、粗壮的兽脚类足迹,中趾前凸较弱,平均长宽比为1.4,第II-IV趾的平均趾间角为58°。因此,学者们暂时将其归入副强壮足迹。根据恐龙速度计算公式,可以估算出其行进速度约为2.57米每秒,表明这是造迹者在小跑状态下留下的脚印。
论文称另外两个孤立的足迹被分别归为了实雷龙足迹类和跷脚龙足迹类。被识别为实雷龙足迹的脚印较大,且显示出了明显的外边缘,然而该处没有发现连续的足迹序列,反映造迹者可能踏入了一个底质较软的区域,随后又行进至较硬的地面,因此其它足迹没有留下,也可能是其他足迹在石化之前就已经已经风化了。被识别为跷脚龙足迹的脚印则较小,并且保存较差,只能大致识别出足迹边缘。
通过研究分析,学者们将本次发现的不同形态的足迹暂时归入了“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Paracorpulentapus-eubrontid-grallatorid assemblage),该兽脚类足迹组合曾出现于四川省和安徽省的白垩纪岩层。产自四川千佛岩足迹点白垩系夹关组的“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与安徽黄山小壶天足迹点白垩系小岩组的“副强壮足迹-窄足龙/实雷龙-小型跷脚龙足迹”组合相似。并且小壶天和千佛岩的纬度相近,分别为29°48ʹN和29°45ʹN。与之相比,怀集足迹点的纬度较低(23°54ʹN)。该足迹点所产出的类似的足迹化石组合表明,在白垩纪时期,中国的“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可能分布更广。此外,怀集足迹点的化石记录作为该地区的唯一证据,有助于重建粤桂湘三省交界地区的白垩纪中期恐龙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广州初中生发现恐龙足迹”近日频频登上热搜,对此,倪子杰说,这源于平时的积累,他在网上还有很多一起的爱好者,在研究上更为专业。谈及结缘古生物化石,倪子杰表示,自己在六年级时曾经阅读过化石的相关书籍,对漂亮的化石产生兴趣。初中时,他在河源一处博物馆中看到许多恐龙蛋,又受到触动,迷上了恐龙,随后开始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视频采访过程中,倪子杰和父亲春节期间要一起回湖南老家。他说,他们已经对旅途进行了规划,打算对沿途经过的一些古生物存留区域进行实地勘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