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两会】佛山市三水区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发展新格局
2022-01-04 21: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开创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正杰 林润祺 通讯员 三宣

图/王澍

1月4日,佛山市三水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拉开帷幕,三水区区长李军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提出三水区2022年发展目标,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决心和姿态,以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为牵引,以高水平区域合作为契机,以持续改善民生为目的,实施六大提升行动:现代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产业三水新形态;发展效益提升行动,积极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面焕发城市三水新活力;都市农业引领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民生事业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履职效能提升行动,展现人民满意政府新作为。以此开创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变现新蓝图促进新发展

李军提出,三水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三水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吹响了“勇当佛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开创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新辉煌”的号角。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实施“南海—三水”结对协作、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等重大机遇,厚植优势、创新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把高水平规划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作为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重点发展先导型经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健康食品等产业,打造战新产业集聚圈。李军表示,随着佛山轨道4号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三水打好交通建设“大会战”、唱好区域融合“协奏曲”,融入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三水区发达的交通网已颇具规模

此外,三水将聚焦改革开放,实施发展效益提升行动,积极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把握“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落实“一号改革工程”,以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焕发城市三水新活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面焕发城市三水新活力”。李军表示,三水将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城产人文”融合一体布局,强化交通建设,优化管理模式,厚植文化底蕴,加强环境治理,大力提升现代化城市能级。

在交通建设方面,李军表示三水将启动新一轮交通路网及公交线网规划,推动三水三桥、荷园路等项目加快建设;油金大桥扩建南支线、北江大道南延线、广三南路连接线、一环东路拓宽等项目加快动工。同时,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打通10条“断头路”,实施三水大道、塘西大道客货分道行驶,持续开展交通拥堵点综合治理。此外,构建“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改造提升1.15万平方米公交站场,建设84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让交通出行更便捷、更舒心。

擦亮文旅名城“新名片”,彰显水韵绿城“新魅力”。李军表示,三水将实施城市营销战略,集中力量打造“湾区之源、青春三水、理想之城”城市新IP。写好淼城“水文化”文章,打造云东海荷文化、白坭漆艺文化、芦苞河鲜美食文化、南山归侨文化等“一镇一品”文化特色,推动三水河鲜生产习俗等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同时,三水将全面推进治水“八大行动”,重点开展广佛跨界河涌和樵北涌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漫水河治理成效,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以云东海生物港为试点,谋划建设“新能源+储能”中心项目,推进大塘工业园开展碳达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此外,三水将聚焦全域振兴,高标准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高品质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实施都市农业引领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强化园区建设、健全农业链条、提升发展效益、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在美丽乡村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现代都市农业示范“新篇章”。

民生事业提升行动

李军在会上表示,三水要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坚持把市民的关注点、期盼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让三水人民生活得更有品质、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在教育方面,三水要打造现代教育强区:积极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年内新增投放公办幼儿学位1365个;推动中心城区4所公立学校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学位4460个;加强省级“双精准”专业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育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三水赋能增值。

在社会保障方面,三水要打造优质保障体系: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作,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深入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壮大产业技能人才队伍;聚焦“一老一少”,实施养育成本减负工程,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实施“均衡+优质”社区居家养老工程,深化重点人群“医养康护”保障改革;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方位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房地产平稳发展,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求。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贺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