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中的党史:特殊“回批”道出祖国对侨胞的关怀
2021-12-20 14: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经由这封“回批”,分隔20多年的亲人架起了书信往来的桥梁

策划:江门市委宣传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江宣 谭耀广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有一座名为“卖子救国郑潮炯”的雕塑。雕塑的原型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南洋谋生的新会籍华侨郑潮炯。当年,郑潮炯为支援祖国抗战,毅然“卖子救国”,其事迹感动国人。近日,记者从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方面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侨务部门的一封特殊“回批”,让郑潮炯寻回亲儿。这封“回批”也道出了党和政府对侨胞的深情关怀。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介绍,为支援祖国抗日战争,1940年,在南洋谋生的新会籍华侨郑潮炯和妻子决定将刚出生40天的儿子卖给一位华侨商人作为养子,签下卖子契约,换来80元钱,并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抗日筹赈会。到1942年,短短5年时间里,郑潮炯跑遍了南洋戏院、茶楼、码头、车站等,劝说侨胞为祖国抗日战争捐款,并把筹集的18万元义款全数交给以陈嘉庚先生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在保存下来的当年郑潮炯卖子契约背面,写了两个大字:血书。这可以看出当年他和妻子的心情。”

据悉,因为对儿子的思念,在抗战胜利后,郑潮炯夫妇就开始到处探听、寻找儿子的下落,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张国雄、李镜尧所著《有国才有家——南洋华侨郑潮炯的史诗》一书中记载:1964年,郑潮炯夫妇二人与一个朋友又谈起寻找儿子的事情,这位朋友建议他们给祖国写信。他们之前很多方法都试过了,这一次抱着再试试看的想法给北京寄了求助信。1965年2月下旬的一天,郑潮炯收到一封来自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信函。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来信答复组1965年2月13日写给华侨郑潮炯的回函中表示:“郑潮炯先生:你于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的信已转我会处理,关于要求协助查寻你的亲生子赵毕屿的下落事情,经与有关部门联系,最近据复称,赵毕屿现改名赵超屿……赵超屿于去年底结婚。其妻伍亚金现住……你可直接与他本人或与其妻伍亚金联系。此复。并祝健康。”

“可以说,这封信函就是一封特殊的‘回批’。”刘进说,“‘回批’是侨眷或侨眷委托侨批递送机构在收到侨批后写给海外寄批(信)人的回头信。看到这封特殊的‘回批’,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非常感动。海外侨胞为中华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党和政府也一直对侨胞的深情,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经由这封“回批”,分隔20多年的亲人架起了书信往来的桥梁。如今,这封珍贵的“回批”珍藏在郑潮炯二儿子郑社心的家里,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