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江门市委宣传部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身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为之欢呼雀跃,并极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日前,在江门市委宣传部的策划和指导下,江门市博物馆挖掘出一封记录了这个历史性时刻的珍贵侨批信件。海外华侨对于祖国拥有核武器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并自豪地高呼“为中国人的一员,是值得自豪。”
“史书中光辉一页”
1964年11月22日,祖籍江门开平市的旅加华侨周先生(原信字迹潦草,无法辨认名字)寄信给在家乡居住的哥哥周煜兴。在信中,周先生写道:“最近祖国居然在十月十六日,在新疆的一事成功后,在史书中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页震荡了整个世界,使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在议论纷纷。祖国的前途,使生活在祖国大陆上的人民不可忽视。为中国人的一员,是值得自豪。”
“周先生信中说的‘新疆的一事’,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在世界范围的影响等来看,就是指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研究信件后解读:“当年,加拿大没有与中国建交。华侨与国内亲人之间书信往来会被海关审查。旅居加拿大的周先生为了避开检查,不敢在信中直接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只能隐晦地用‘10月16日新疆的一事’来表达。”
“拥核”激发民族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政策,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多次向中国发出核威胁。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球,给海内外中华儿女带来莫大的荣光。
当年,著名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满怀激情地写道:“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新闻传到海外时,中国人的惊喜和自豪是无法形容的。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菌状爆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花朵,那从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用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江门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吴兆骏说:“身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的境遇和祖(籍)国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所以,他们时刻关注、支持祖(籍)国的发展。这件事能被周先生在家书中提及,说明当年这一成就给华侨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心。”
“科学技术上有不可想象的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中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令旅居海外的华侨自豪,更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刘进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经济比较落后。“近代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探索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给世界带来的震撼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让华侨认识到只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周先生在信中,他说:“优秀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有不可想象的成就。所以我期望,非使洪侄在学习(方面)有兴趣不可。使他长此下去,成为有为的学习习惯,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他的。”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