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南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统筹:谢红、张闻
采写:羊城晚报记者 张闻
12月13日,距马卫国来到对口帮扶单位——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已经整整五个月了。在各个镇的帮扶进度上,马卫国的“手脚”并不算快,目前主要精力依然还在调研和制订规划上,为啥?因为他最清楚自己的定位:要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真正让南海农村和官圩农村共享发展经验,我就是这之中的‘连心桥’。”
调研:自掏腰包请村民喝“土炮”
从河北农村读军校“走出来”、2017年转业到南海区里水镇的马卫国是这次驻镇帮扶中里水镇最早报名的其中一人,目前在官圩镇担任镇委副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
“官圩全镇有232.56平方公里,一共有23个行政村,下属177个自然村,还有2个社区,但全镇人口仅约4万人,空心村多。”马卫国调研发现,在产业上,官圩镇以农业为主,皇帝柑、水稻、桂皮、黄皮、荔枝都是当地的主要作物,但种植业不但要靠天吃饭,主要利润也没到农民手里。镇里有一个打火机厂,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
就是调研,刚开始也并不顺利。马卫国发现,部分偏远的村居,对调研人员的信任度也不高,“镇里以前也搞过一些调研,但村里反映,情况汇报上去,问题久久都难以解决,久而久之,一些村认为调研都是走走过场。”
马卫国真心不想走过场。为此,他下村不但要听汇报,更要听普通村民的心声,常喜欢在村里走走。环卫工人、在家带小孩的人……马卫国常常和不同的人边走边聊。他还想到一个土办法——自费请村委会吃饭,“我就请他们吃饭,喝他们当地的‘土炮’”。几杯酒下来,隔阂慢慢少了,村里的情况如同竹筒倒豆子一样从基层干部嘴里娓娓道来。
当然,要取得信任,最重要还是要办实事。马卫国首先就从“防返贫监测户”入手。金光村的覃某一人带着五个孩子,孩子的上学费用是个大问题。马卫国就找“娘家”里水镇以及一些南海企业和覃某的孩子结对,以保证孩子上学的费用。有村民得了重病,每周要做透析,需要有人照顾,在病者丈夫打短工、散工的同时,马卫国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利用政策给病人的丈夫找公益性岗位,尽量让他能“两方兼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今年我们先要把基础打好。”
发展:力争多结对子,打开视野
调研多了,马卫国渐渐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新任村干部有积极性,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村民受眼界所限,对产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打不开思路。对“症”下药,马卫国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组织振兴却是“牛鼻子”。马卫国一改往年上级拨款多用到几个当地基础好的农村这一做法,与镇相关领导商量资金优先倾斜于一些短板最明显、区位较偏远的村居,先解决一批村民需亟待解决的问题,增强村里对党委政府的信心。针对该镇农村经济作物售价不高、农民利润不多的问题,马卫国帮助当地农村与南海惠雅超市结对,直接进货售卖农产品。马卫国更申请在南海迎宾馆设置官圩镇的农产品专柜,千方百计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当然,集体经济要发展,村委会和村民的思路一定要打开。为此,马卫国计划,过一段时间一定要在两地多结对子,“一方面要请南海的村党委书记过来帮他们把把脉,给他们出出点子;另一方面,要带着官圩镇的镇、村干部到南海多考察,看看南海的集体经济是怎么发展的,打开了视野,发展才有出路。”如今,马卫国已经在寻找当地村里的“种子”,争取把一批思想活跃、踏实肯干的年轻村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带领农村增收致富。
“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希望官圩镇里多几个年轻人像我当年一样,能从村里走出来;我也知道,发展村集体经济,还有很多比我更专业的人。”马卫国给自己的定位是打好官圩镇农村的基础,做好官圩镇和南海里水镇农村共享经验的“连心桥”,“我们不搞突击那一套,来帮扶三年,安安心心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是我对自己最大的要求。”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