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佛山市南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统筹:谢红 张闻
采写:羊城晚报记者 张闻
今年8月被选派到肇庆市德庆县莫村镇参加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陈再喜,曾是一名部队里的“老兵”,如今,他又成了佛山对口帮扶肇庆的一名驻镇帮扶的“新兵”。陈再喜告诉记者,正是在部队里那颗火热的心让他不甘寂寞,走到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一线,而他在驻镇帮扶工作中,还有一个小秘密,是什么?请往下看。
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
佛山市南海区驻德庆县莫村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挂任莫村镇委副书记陈再喜,2005年转业前曾是湛江海军的一名“水手”。或许是沾上了海浪的性格,让退役多年的陈再喜依然保持着一股想“闯一闯”的劲儿。2021年7月,在与家人沟通商量后,陈再喜毅然报名加入了佛山市对口肇庆市的驻镇帮扶干部队伍,他说:“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力争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情。”
相比起已有多年脱贫攻坚工作经验的老队员,陈再喜是一名驻镇帮扶队伍中的“新兵”。不过,这个“新兵”办起事来却是有章有法,常常让人刮目相看。为啥?原来,没经验的陈再喜想到了在部队开展工作的经验:“要部署作战计划,什么最重要?提前谋划,谋定后动。”有了部队工作经验方法,无论是攻坚作战还是驻镇帮扶,陈再喜同样处事若定。
驻镇帮镇扶村,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大创新。要开展好驻镇帮扶工作,就需要做好提前谋划。在进驻后不到一个月,陈再喜所带领的工作队,就把帮扶地莫村镇的所有村(居)跑了个遍,迅速掌握第一手真实情况。陈再喜对记者说,大部分的村居,都去了2~3遍,有些村甚至去了5~6遍。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后,他也渐渐发现,莫村镇巴戟天(中药)加工,是当地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但莫村镇并不适合种植巴戟天。新鲜的巴戟天,都是从邻镇或邻县运过来的。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成为陈再喜所在工作队在帮扶工作中的一项定律。
综合考虑:用规模优化养牛把土地盘活起来
莫村镇要发展,还得靠规模化运营的产业,如今镇里留下的大多都是留守老幼,怎么找一个合适的产业?陈再喜在佛山工作多年,非常了解广州佛山这两大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经过谨慎思虑后,从小在贵州农村长大的他,决定把肉牛养殖作为当地产业发展方向来抓。“我们专门做了市场调研,近几年珠三角地区对牛肉的消费呈爆发式增长,只要把牛养好了,销路不是问题;莫村镇草茂水美,养出来的牛肉品质肯定不会差,还可以把大块的闲置荒地很好地利用起来,进行规模化养殖,也可为当地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莫村镇作为省里的重点帮扶镇,还将有专业技术团队加入工作队,帮莫村镇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肉牛的成长健康也有了保障。
谋定后动,动若迅雷。确定了方向,陈再喜和其他队员立刻忙活了起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土地属性限制、探索畜牧业具体发展思路,更重要的是村民要拥护响应。为此,陈再喜从村一级干部着手,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与村干部和村民探讨产业发展思路,分析发展养牛产业的利弊与风险。经过广泛讨论,发展养牛产业的工作思路也得到了更多镇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在下一年的产业发展申报中,近半数村委会都提交了肉牛养殖的申请。陈再喜开心地说:“等把土地性质等问题解决好,搭好牛棚,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干啦。”
在做好产业振兴工作的同时,人才振兴也是陈再喜所在工作队重点关注的工作部分。针对近年来技工、家政等行业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陈再喜联系自己所在的狮山镇人社部门,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莫村镇外出务工村民开展“粤菜师傅”“南粤技工”“南粤家政”等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有了技能,无论是今后就业还是创业,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外出就业或创业的乡亲富起来了,就会有更多能人回来建设家乡。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陈再喜努力帮助当地发展产业,提升当地人才技能水平,他的这段工作经历,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次“帮扶提升”呢?陈再喜说:“我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接下来的三年驻镇帮扶工作中能够帮到山区村中的更多老百姓。”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