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文脉】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擦亮“中国瓷都”金字招牌
2021-12-08 10: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入选《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黄士 通讯员 潮宣 (图片除署名外)

羊城晚报12月8日潮人文脉报道版面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150处大遗址“榜上有名”,其中广东共有4处:石峡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大鹏所城及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笔架山潮州窑是广东宋代三大窑址之一,被誉为“宋代广东陶瓷之都”,其产出瓷器分布地域广、数量大,是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产品之一,既体现了广东宋代瓷业生产中的较高水平,又凸显了其在中国的外销瓷器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也是潮州如今打造“中国瓷都”的一面金字招牌。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到实地走访,漫步遗址内,随地拾起一片宋代瓷器碎片标本,深埋沙土下、历经岁月洗礼的青白釉仍泛着晶莹釉色,尘封的回忆仿佛也就此打开,诉说着它的不朽过往和动人故事。

遗址内发现的宋代瓷器碎片

历史溯源:“发现”文化古迹

时光回溯至1922年10月,在潮州城西的云梯村中,当地驻军在挖战壕时挖出一个小石室。让人惊喜的是,石室中竟然藏着四尊青白釉释迦牟尼佛座像和一个贴塑莲花瓣的青白釉瓷香炉。根据佛像座铭文和窑址出土标本比对,考证为北宋笔架山窑出品。

1953年至1954年,笔架山麓的韩山师范学院在扩建校舍期间,四座龙窑被接连发现。1958年,笔架山潮州窑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陆续发掘出六座窑址。至此到1987年,围绕笔架山南北三公里进行的考古工作,一共发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龙窑,其中10座按照顺序编号为Y1至Y10号窑,Y4号、Y10号窑为阶级型龙窑。

当年,现任粤东考古中心主任的黄舒泓还是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小伙,有幸参与了笔架山潮州窑Y10号窑的发掘工作。他告诉记者,位于笔架山中部的Y10号窑,属于典型的阶级型龙窑,其残存长度79.5米,宽3米,窑炉的结构设计技术、窑体长度、生产能力等在省内乃至国内皆为罕见。

何为阶级型龙窑?其建窑时一般是在适宜坡度的山坡上挖一长条形深沟,自下而上,依山势上伸。阶级窑的特点是把窑床分隔成若干窑室,成阶梯形。每个窑室前端设有火厢(燃烧室),火厢隔墙下端有一排火孔,燃烧时火焰从窑顶倒向窑底,经火孔进入窑室,有利于控制还原气氛和炉温,提高烧制质量,且比龙窑节省燃料。

“笔架山窑的生产规模以发掘考古的Y1号窑为例:不到30米的窑床,一次大约可烧造五万件成品的碗、碟等日用品,可见Y10号窑这样的大型窑,年产量更加可观。”黄舒泓补充道,从窑址生产规模、产品造型到装饰手法,明显呈现出当年适应外销区域的历史文化、生活、宗教习俗等的趋势。同时,笔架山窑与闽南等地进行生产技术交流,相互影响。

事实上,笔架山潮州窑这个考古宝藏,也引发国内外考古学者的关注。1940年西方人麦康踏足潮州府城笔架山考古调查,惊叹潮州窑是其在中国所见过的最大的一处古代窑址。从1954年起,故宫博物院陈万里等老一辈古陶瓷研究者也踏足潮州笔架山窑考察、采集瓷片标本,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国学大师饶宗颐发表《潮瓷说略》《潮州宋瓷小记》,肯定了笔架山潮州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把潮州窑研究引向深入,并于2012年提倡成立粤东考古中心,并亲自题写“粤东考古中心”,让笔架山潮州窑在学术界真正引起关注。

现今瑰宝:“传播”文化符号

12月1日,以“一带一路”为创作语境的大型雕塑《丝路金桥》在广州海心沙揭幕,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而笔架山潮州窑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重要节点。

2018年4月,国内24个城市共同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成立了“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截至目前已有26个城市加入,其中就有潮州。

“笔架山潮州窑,地处潮州市区的笔架山麓,紧邻韩江与古城区隔江相望,当地居民习惯性地将笔架山山脚沿江一带的村落称作‘百窑村’。”黄舒泓告诉记者,作为一处烧制瓷器并大量外销的宋代古窑址群,潮州窑与广州西村窑、雷州窑并称广东宋代三大窑址,可谓中国“陶瓷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鱼形壶、青白釉军持壶、“胡姬劝酒”壶、青白釉褐彩佛像、酱褐釉小狗……黄舒泓向记者展示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采集的多件文物和标本,其显著特点之一便是都带有东亚、东南亚、西亚等消费国领域的文化因素。以青白釉瓜棱盘口瓶为例——“口沿设计为盘口,瓶颈刻划旋弦纹,腹部压印瓜棱纹成丰满瓜形,器型为适应东南亚外销需要,此类瓶在东南亚大量出现;青白釉贴塑莲花炉,以瓷器的贴、塑、雕手法模仿波斯金、银等金属器物造型、装饰风格,其最终目的就是适应消费地的需求,同时也共同体现了生产地与消费地双方的文化风貌,大家通过产品贸易潜移默化地进行交流互鉴。”黄舒泓说。

青白釉瓜棱盘口瓶 黄舒泓 摄

据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考古专家团访问参观潮州开元寺(潮州市博物馆初期办公地),在参观馆展出的笔架山窑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时就惊叹:“在日本出土的宋代青白釉瓷器,她的故乡就在这里!”

据黄舒泓介绍,宋代笔架山窑产品在十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大量出口外销东南亚市场,随着水下考古的进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出土、出水了笔架山窑器物。在东亚的日本博多港口消费地遗址考古中和韩国开城等地方出土了不少宋代笔架山窑产品。在柬埔寨吴哥地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皇城宫发掘出土物中,也有笔架山窑遗址出土物常见的青白釉盒,其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用途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习惯。

青白釉瓜棱盖盒 黄舒泓 摄

至于笔架山潮州窑的瓷器是如何外销的?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挺在《宋代笔架山窑的外销》中谈到,宋代笔架山窑瓷器产品通过南北两条通道航线销往海外。

未来之路:“活化”中国瓷都

正如《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提到的,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同时,规划还明确,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将基本成型。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总体安全,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教育休闲、传承创新、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这些年来,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稳步推进“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2001年,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广东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单位之一,也是粤东地区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当是Y10号窑的本体保护和继续考古调查,让考古说话。”黄舒泓向记者透露,目前是做好Y10号窑周边环境整治,设立饶宗颐先生百岁题写的“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主题标识,架设有利于进一步工作的木栈道,并配合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实地的踏勘,采集瓷片、装烧窑具等器物,积累展示标本,为遗址“活起来”深入挖掘内涵。

站在龙窑前,黄舒泓指着身后一棵大树向记者感慨道:“这一片地底下,不知道还埋藏多少遗址遗迹等待考古队去发掘。如今,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日益提高,这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很有帮助。我们都有一种共识——笔架山潮州窑的遗产不但是潮州的、广东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保护工作正是潮州进一步擦亮“中国瓷都”金字招牌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关于潮瓷产业的发展也同步展开、双管齐下。日前,“中国瓷都·潮州杯”陶瓷设计大奖赛、第五届“CHINA·中国”(潮州)陶瓷设计大奖赛在潮州落幕;去年潮州市印发《潮州市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今年以来,潮州推动三环集团创建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皓明陶瓷建成“5G+VR实景工厂”“5G+AGV智能物流”,借助“卫浴陶瓷电子交易平台”B2B平台、京东“中国特产·潮州馆”等平台推动陶瓷企业开拓市场……

记者从潮州市委宣传部了解到,当前,潮州市陶瓷产业年产值超500亿元,拥有陶瓷生产单位超5800家、规上陶瓷企业333家,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陶瓷产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这张“潮州瓷”的特色名片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奠定了其产业基础。

【文脉众议】

保护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当代价值

文/研究馆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李炳炎

宋代是潮州陶瓷生产与外销的第一个高峰期。北方移民将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带到了潮州,韩江西岸的州城南北郊开始了青白瓷的烧制,随后由于东岸笔架山、水缸山一带发现优质的高岭土,加之笔架山更加有利于筑建大型龙窑,于是,潮州瓷窑逐渐移往笔架山麓。相传高峰期,这里有九十九座龙窑,号称百窑村,又因瓷窑使用优质高岭土、以高温还原焰烧制的瓷器胎质洁白,而称为白瓷窑。州城韩江两岸出现了“沿江十里,烟火相望”的景象。笔架山窑由此成为潮州窑业的里程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白釉鱼形壶 黄舒泓 摄

今天,当人们提及宋代笔架山潮州窑时,就不得不联想起四尊画有供奉款的释迦牟尼佛像,因为其落款内容清楚地记述是刘氏家族为祈祷先人而敬造,生产地在潮州水东,生产时间为治平、熙宁的某月某日,作者为匠人周明等,这些信息无疑成为我们研究北宋笔架山窑业及人文的重要物证。中国陶瓷史、潮州陶瓷史中对北宋窑业的介绍都会提到这件佛像。

此外,在日本博多古港、高丽古都以及今天东南亚一带国家均有发现宋代笔架山窑瓷器,由此可见,在帆船时代,笔架山窑产品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时,自然会想起宋代的笔架山窑这一大规模的窑场所生产的贸易瓷、定制瓷,它的存在证明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2004年,潮州因其陶瓷销量列全国之首而被授予为当代首个“中国瓷都”的称号,让人们再次认识了当代的潮州窑业。其实,潮州陶瓷业自唐宋以来延续至今、窑火不断,离不开优越的地理和自然优势以及历代业者、艺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笔架山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大遗址的保护名单,充分体现宋代笔架山窑的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彰显潮州窑业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我们应借笔架山窑遗址被列入大遗址名单的契机,加紧完成大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使这一千年窑业遗址为海内外学者研究陶瓷史、“一带一路”等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也为海内外人士提供一处集古窑址、陶瓷史、外销瓷史、海交史以及陶艺体验、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好去处。通过实现笔架山窑址的活化,让这一大遗址成为潮州乃至中华陶瓷文化的精神标识,彰显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扩大潮州窑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姚志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