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晓璇
蒋隽 何宁 陈亮 孙唯
12月6日,一场名为“山河对话——2021大湾区中小学德育‘双城’论坛”的活动在广州中学举行。
“山”是深圳市南山区,“河”是广州市天河区——今年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全国经济大区,广深这两大经济引擎的教育对话为何聚焦德育?这场活动将给广深教育的交流与互相学习带来怎样的思考?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联合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主办,广州中学、华阳小学及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为配合疫情防控部署,活动在广州、深圳两地同时进行,以云端的方式一起交流互动。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自主成长,聚焦育人方式与教育生态变革,通过德育经验分享、大咖专题演讲、德育公开课、德育沙龙等形式展开热烈碰撞。
山河对话:关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屋建瓴,提纲挈领
为什么广深两大经济引擎聚首会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记者采访了解到,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和深圳南山区教育局的出发点非常一致。那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是经济发达,越要“触摸”到孩子的成长需求,让学生身心健康自主成长。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鸿致辞表示,今天我们教育人要面对的除了经历了近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有技术的变革,城市的扩张和因此而引发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运用方式的剧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足以阐释当下的教育场景,尤其是同处大湾区核心和前沿区域的深圳南山和广州天河。
“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新增家庭对基础教育的高期待而引发的焦虑情绪,新生一代青少年成长环境变化而引发的新命题,都对教育工作者构成了新的挑战和改变。”
王海鸿说,如何让正在成长的新一代,更好地认知他们所处的时代,认知他们所处的区域,认知他们未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拥有创造快乐和获得幸福的能力,我们认为让学生获得自主成长的能力是关键所在的。
一个生命个体,如果能够较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管理自我,战胜自我,实现自我,就自然具备了认识时代、适应时代,甚至创造时代的能力,这是教育人的职责,更是教育人的使命。这次的主题正是由此而来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论坛增加了8节班会课,教孩子怎样与家长沟通、管理情绪、管理时间、如何自律达到目标等,就是要“接地气”地真正触摸到孩子的需求,解决孩子的困惑,减轻孩子精神和心灵的负担。
“今年‘山河对话’的主题确定为‘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自主成长’。用意深刻,正切时局。”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通过视频连线代表南山区致辞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要从“饥饿逻辑”向“小康逻辑”转型。
南山、天河两区作为中国经济百强区之首,两区孩子们对教育的需求已转变为追求儿童当下和未来生活品质的提高。只有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才能精准用力,高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更好地助力学生自主成长。
山河协同探索:
聚焦立德树人,探寻有效的教育路径和方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什么?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段希在讲话时重温和分享了“爱国三问”: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段希认为,“山河对话”这次活动给她带来了感触和感怀。感触是“这三问”追问的是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答案就是我们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有三个层面,私德、社会公德、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三问“”和“三德”,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追问和追求的目标。
感怀方面,段希认为回到深圳南山和广州天河,“山河对话”有意义并很有意思。“今年全国经济大区排名中,南山和天河分列第一和第二,能共同携手、共同探索和努力,体现了两个经济和教育强区的担当。期待这次‘山河对话’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利用好这次契机,协同探索,探寻有效的教育路径和方式。”
广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明表示,去年和今年两次“山河对话”都不约而同选题“德育”,关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特别是今年,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自主成长”为切入点,恰逢其时,正当其势,值得持续深入探讨和交流。
“衷心希望来自两个城市的教育同仁通过“双城”论坛分享理念、交流经验、碰撞思维,在“三全育人”的优化、教育规律的实践、育人生态的营造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合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共性问题,回归教育本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从聚焦到聚力,从共识到共赢,讲好“双减”好故事,凝聚粤教好主张,凝结湾区教育高地的丰硕成果!”陈学明对“山河对话”活动寄予厚望。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与宣传处处长倪熙表示,德育工作是常做常新的,永远在路上,需要以坚定的立场、宽广视野、创新的举措,迎接和应对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新时代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正来自于德育工作的对象——青少年学生群体特征的改变。出生于新世纪的学生群体,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细腻,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德育工作必须摒弃说教、灌输的方式,更多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
“近年来广州天河区、深圳南山区的德育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天河区特色鲜明的立志教育、正面教育,比如南山区走进学生心理为主线的五位一体德育工作体系,可以说两个区的德育理念是相同的,创新的路径是相似的,都在用德育的创新成果努力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宏大问题。”
倪熙说,期待“山河对话”论坛能够持续深入广泛,广深两地架设起常态化交流互鉴的桥梁,更期待两地德育工作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提炼更多更好可推广可复制的德育工作方式,辐射引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域,推动全省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山河德育分享: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笑容
现场,天河区和南山区领导分别介绍了本区德育经验,一直以来,天河区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坚持德育为先,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特点。
南山区建区31年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多渠道丰富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南山区教育局和天河区教育局两位分管德育的负责人也在现场对各自开展的德育工作进行分享。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做了《家校协同联动 成就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在他看来,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身心健康;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达成这个目标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队伍建设,二是家校协同。
“让天河孩子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既是天河学子的外在画像,更是天河教育的追求。”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辉做了主题《立高远志向 育健全人格——广州市天河区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的分享。
她表示,通过深度调研,发现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挑战是,在开放与物质丰裕的时代,学生价值取向多元,精神追求缺失,内在动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反思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忽视对人深层内在的关切,忽视人的成长困惑与需求,缺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没有很好地教育学生将个人成长需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据介绍,天河教育从对人的关注,从学生成长需求入手,围绕“一个目标、两大项目、三重优化”,通过家校社协同共育,培育学生高远志向、积极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
专家高见:感恩教育从直觉到自觉
减负、提质到增效相统一
除了南山和天河之间的对话,现场还远程连线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德胜,他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感恩教育:从直觉到自觉》的专题讲座。
高德胜首先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做感恩教育研究。他发现,越来越多学校和社会组织都会举办一些活动,师生哭声一片。高德胜说:“煽情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借助情感的极端化、夸张化才能达到瞬间激发感情的效果。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当学生看到父母为其学习、生活操劳,这种场景是真实的,生发出对父母的爱是真实的,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德胜表示,“感恩教育适合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即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从父母、师长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会他人的关心,学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父母师长。”
高德胜强调,有爱才有感恩。“首先,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对学生有积极的信念,即相信他们都有一个‘健康的灵魂’。第二,教育的‘本心’是‘关心你自己’,即帮助年轻一代看护自身存在、关心自己的灵魂与道德,这是真正爱学生的方式。第三,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他们的切实关心上。教育爱不仅是整体而弥散性的,也是具体而切实的。”高德胜强调,“有爱不一定有感恩,但没有爱一定没有感恩。”
出席天河主论坛的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河区教育顾问、广州中学名誉校长吴颖民则带来主题为《改善供给、强化管理、引导需求——浅谈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的专题讲座,吴颖民从“双减”“高质量”“增效”这三个关键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为大家入木三分地剖析“双减”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引起现场的阵阵掌声。
分享交流:德育公开课丰富多彩
反思深刻引人思考
下午活动分别是在广州中学和华阳小学开设分会场,首先由来自广州中学等8所学校老师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公开课,课程分别围绕时间管理、情绪、自控力、沟通协作等内容开展,课程设计依据科学、课程风格鲜明、内容循序渐进,深受听课老师学生的赞赏和喜爱。
课后,老师还共聚一堂,围绕刚刚的授课内容进行反思,探讨如何设计和改进德育课程。
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的肖娟老师和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的郎丰颖老师也作为南山区老师代表通过连线做了课程分享。
老师们的反思和总结引起现场听课老师的思考,听课老师们也积极表达自己对德育课程开展的想法。
现场,天河区校长和教师代表也开展了德育沙龙,不仅开展对公开课进行课例点评,也针对德育课程展开头脑风暴、建言献策。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党委委员、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室主任蒋亚辉和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王清平对论坛进行总结点评。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