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深圳南山两区教育局局长同题问答: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自主成长
2021-12-03 09:1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第二届“山河对话”2021大湾区中小学德育“双城”论坛即将开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实习生 田欣妍

广州天河、深圳南山,高居中国经济百强区的一、二位,同处南国大地、湾区之畔。两城“引擎”在教育上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推动“双城联动”“比翼双飞”。12月6日,第二届“山河对话”2021大湾区中小学德育“双城”论坛主会场将在广州天河举行,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一起交流、上课、评课等。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天河区教育局局长王海鸿和南山区教育局局长杨珺,让他们就“双减”后教育生态变革、义务教育面临困难、引领大湾区教育等方面展开同题问答、对话探讨。

问题1:“山河对话”进入第二年,去年在深圳,今年在天河。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助力学生自主成长”,为什么设定这一主题?今年的论坛有哪些亮点?

王海鸿:“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自主成长”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看到分数、看到成绩,但很少看到学生本身。教育的对象和中心是学生,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唤醒、激发学生的自我,让孩子学会自我接纳、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教育要聚焦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否则就是“打外围战”。

成长的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本身的困惑,另一方面是个人成长所需的资源和指导。因此,今年论坛的增加了8节班会课,教孩子怎样与家长沟通、管理情绪、管理时间、如何自律达到目标等,“接地气”地真正触摸到孩子,解决孩子的困惑,减轻孩子精神和心灵的负担。

杨珺: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既是将“山河对话”推向深入,更是回应社会的热点关注。南山明确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德育工作总要求,发布了《南山区中小幼德育行动方案》,统筹校内外一体化德育资源,提升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问题2:“双减”背景下,天河区和南山区将有哪些育人方式与教育生态的变革?将在哪些方面采取怎样的应对举措?

王海鸿:理解“双减”有三个维度。一是目标,要让国家政策落地;二是目的,减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之后,学业不能下滑,提质增效、让教育回归到教育规律本身;三是目光,回应社会关切,老百姓、家长怎么看。

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推动课堂教学观念、教师行为的变革。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检测、学习、评价,而不是过去机械、应试、重复的作业。通过课后服务,让学生在学校就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双减”的核心是教育生态的恢复,回归教育的育人初心,不要把学校只当成考试、读书的地方,而是让孩子成长、发展的地方。

杨珺:南山区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具体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三个方面发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与家长经济精神负担,积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一是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出台“好作业”标准和各学段各学科的《作业优化及反馈指引》文件,同时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评价功能,推广学校优秀经验,督导整改问题。二是扎实推进“四心”课后服务,包括用心构建“三级四类五育”课后服务体系,精心开发课程管理平台,细心打造创新教育增长点,开发智慧教育的“第三空间”,全心呵护学生全面发展,区财政承担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基本托管费用,惠及全区中小学生。三是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成立区级工作专班,开展联合执法,规范学科类培训,劝导良性退出,建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制度,开展“营转非”及预收费资金监管,加强风险管控。

问题3:广州与深圳,是大湾区的“双引擎”,天河与南山又分别是广州和深圳的经济引擎区,同样面临经济高速发展、人才人口流入、学位紧张等现实问题。在“公民同招”和“双减”背景下,天河与南山各自面临的最迫切困难是什么?各自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王海鸿:天河教育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学位紧张。天河是人口导入区,平均每年的学位需求增长率是5%,再加上2016年二胎放开,这些孩子2023年上小学,将对学位造成高峰冲击,我们测算2023年将迎来近40%的增长率,2024、2025年虽会有一定回落,但需求依然高位运行,学位压力背后是场室、师资等各方面的压力。

天河将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应对学位压力。“开源”方面,通过政府投资新建、扩建,开发商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预计5年内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万多个。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校区、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广州中学凤凰校区扩建、华景小学、骏景小学、中海康城小学、原员村五小扩建等新建、在建项目16个。同时,今年天河区出资8000多万,通过政府购买学位,为外来务工子弟购买学位约1.3万个。

“节流”方面,以“预警”提醒市民理性选择,已经发布了2026年“潮汐式”直升预警、插班预警、5所小学学位预警。此外,也将通过规范义务教育招生,管控不符合政策的跨区招生行为。

杨珺:南山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教育发展质量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仍不相适应,优质学位供给与辖区群众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有待提升,片区间、辖区内、校际间教育水平发展不够平衡。三是教研及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匹配,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南山着力构建教育经费保障、校长教师发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监测督导评价等四个体系,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创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

问题4:近日《深圳市民办义务教育收费管理办法》出台,而天河有广州最优质和最受关注的民校。未来两区将如何管理和引导民校?

王海鸿:因外来人口多等历史原因,天河现存民办学校43所,在校生约5万人,体量较大,民办学校校际间的办学质量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天河区将有序压减民办学校数量、优化公民办教育结构,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优质特色,着力引导民办学校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在招生方面,更加体现平等原则,继续推动公民同招,坚持免试入学原则,严禁通过考试、免试、竞赛成绩等选拔生源。

杨珺:南山大力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确保义务教育学位公办为主。并致力于进一步推进民办学校优化升级,全力优化结构和布局,加强党建引领,依法规范办学,规范招生。未来三年南山区将继续用优质公办学位替代原来由普通民办学校提供的义务教育学校保障,扶持发展优质教育特色学校,进一步缩减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更好满足南山及前海合作区的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问题5:今年,山河对话进入第二年,过去一年,两区的交往、合作有何进展?接下来,两区沟通、合作将如何深化?如何助推广深两地“双城联动“、引领“大湾区”教育?

王海鸿:一年来双方有不少走动、交流、学习。下一步两区合作沟通将扩展到教育教学、五育并举、教师培训等方面。

双方的对话、合作、交流,本身就是“广深联动”的具体举措。此外,双方实践、探讨的教育问题是广深、乃至大湾区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通过“山河对话”搭建的平台,呈现、展示、碰撞、传播,从而引领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珺:过去一年,南山接待了来自天河的优秀班主任访问团,深入课堂,交流“心育”班会课的开展情况,实地听取了四所学校的6节班会课,深入交流了在班会课建设方面两地的思路与特点,同时,两地还进行了区域德育工作的深度实地交流,教育局相关部门互相分享了在区域行政管理、班主任队伍建设,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经验。未来,南山与天河也将继续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热点与痛点,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链接】

12月6日,第二届“山河对话”2021大湾区中小学德育“双城”论坛,包括上午主论坛,下午的中小学分论坛全程,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将进行全程直播,届时请扫码观看。(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