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月》:麻将场上的湘南世界,时代洪流下的命运书写
2021-11-21 16:2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大量鲜活的湖湘方言的运用,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学味道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董芳

11月20日下午,作家、出版家肖建国携最新长篇小说《海底捞月》做客广州楠枫书院,举行了题为“从苦难深处打捞自己,也打捞希望”的新书分享会,暨南大学文学教授贺仲明、花城出版社副社长邓如等来到现场,与读者共同分享了阅读这部作品的感受。

书名《海底捞月》源自湘南麻将场上的终极大和,作家以此为引,又以之作结,构筑了一个由麻将串联起来的湘南“平凡世界”。

小说结构仍然延续作家一贯的风格,以主人公细姥婢一家的生活遭遇为叙事线,以湘南社会的历史变迁为主题线,以一副具有人生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象牙麻将为标识线,由此构建出独特的三线叙事结构。

笔墨着力之处,既有主人公深陷生活泥潭的艰辛,也有历经苦难依旧蓬勃向上的坚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在谈及小说创作时肖建国谈道,文学作品中多少都会有作者自身的影子,但不局限于某一个人物,有时候会综合一代人身上的共性。

《海底捞月》书中的诸多人物,原型来自他的亲戚、朋友、邻居街坊,甚至还有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创作,勾勒出湘南市井百姓的众生相,讲述各色人等的悲喜人生。

贺仲明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阅读该书的感受:作家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展现湘南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是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

《海底捞月》另一个让他击掌称赞的特点,是传统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的充分运用。小说借助大量对生活细节和人物对话的描写,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又因为与生活实际紧密连接,使得作品中渗透出的时代味道越发逼真,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感。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写实主义的光辉。


“肖老师的新作除了保持他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之外,还拥有更为宽广和深刻的书写,在具有可读可看小说的特性之外,同时蕴含深刻的思想意蕴。”贺仲明教授还深入分析了书中关于人生观、生命观表达的部分,关于人的一生,每个人将如何度过,麻将桌上的暗流涌动与人生处世的相互呼应,折射了普通人的悲欢、生活困境和精神世界。

著名民间文学家钟敬文先生曾说:“我们懂得最深微,用起来最灵便的,往往是那些从小学来的乡土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丰富的,有活气的,有情韵的,是带着生活的体温的语言,是更适宜创造艺术的语言。”

《海底捞月》作为一部用方言写就的地域小说,大量鲜活的湖湘方言的运用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学味道。邓如副社长表示:方言写作为小说增色很多,方言的运用表现出了那种独有的地方风俗和文化,也表现出了那种独特的人情和生活。

活动现场气氛轻松,交流活跃。在互动环节,现场读者分享了阅读感受:“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给人心里留下一道温暖,一种希望。《海底捞月》这本书激荡了我的心灵,相信也能激荡更多读者的心灵。”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刘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