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救命神器”AED?这堂直面生命的公开课超震撼
2021-11-10 19:2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直面应急避险领域中涉及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李青

近日,初中安全教育教材《应急避险》(上、下册)公开课暨座谈会在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举办。(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广东省教研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钟守权,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小幼教研中心副主任、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唐雪梅,岭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谢海宁以及教材编写人员、授课老师等人出席。

《应急避险》座谈会现场

《应急避险》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10月获评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是获奖教材中唯一一部由基础教育单位独立拥有著作权的教材。

在《紧急救助》公开课上,李丽萍老师通过情境再现、亲身体验,使学生掌握生命的最佳救助时间和紧急救助流程,学会心肺复苏动作要领、了解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

李丽萍老师在上《紧急救助》公开课

郑嘉玲老师的《别在网络中迷失》课例展示,通过学生喜欢的戏剧表演形式,呈现网络沉迷的主要表现和解救冲突,并巧妙地设置“网络沉迷是否可救”辩论赛,使学生在“网络沉迷危害极大”与“我有解救妙招”双维度上争鸣不休,在真实思考中获得成长。

郑嘉玲老师在上《别在网络中迷失》公开课

在心理健康的应急避险领域,邱文龙老师开设了《战胜不健康的负向情绪》,通过生动活泼的情绪激活识别和调控训练,引导学生发现伴随自己成长的“冲动与理智两个脑区的战争”,从而获得长大成人的情绪管理正能量。

钟守权进行课例点评,指出三节公开课的共同特点:

1.真实,这是课堂最需要的。《紧急救助》课例根据实际事故设置救助环节,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场景中打求助电话,做心肺复苏,使用AED,学会了怎么急救,非常强调操作性。

2.基于学生需要、问题解决、学有所得,老师对教材的教学和使用有自己的理解,注重实操性。三节课都非常接地气,很有针对性。

3.调动学生情绪,非常放松。老师们创造了这种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放得开,老师、学生一起总结学会了哪些技能,而不是老师单向输出(自闭法)。

唐雪梅点评,“紧急救助”课场面很震撼,人体教具、AED器材实景展示,师生直面生命和死亡,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别在网络中迷失”课上,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有很大的内控力,通过孩子自发的、主体性的表演,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得出真实的结论。“情绪管理”课很治愈,用绘画发现内心,像春天一样温暖。


邱文龙老师在上《战胜不健康的负向情绪》公开课

岭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回顾了教材策划出版的缘起和经过,指出教材理念具有前瞻性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注重培养读者在集体中的责任意识。

教材编著者、宝安中学(集团)原科研处主任刘晓晴,系统介绍了教材的创新之处。特别是近年来直面应急避险领域中涉及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如校园欺凌、网络迷恋、情绪压抑甚至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工作,引入脑科学和情绪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鲜活的学生体验和训练活动,使班主任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