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刊》封面成为展览:广美美术馆新展探讨艺术与媒体的“快与慢”
2021-10-28 20: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展览既是一种媒体生产的编辑手段,也是对已有传播内容增补与修订的方式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薛燕

10月27日,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画刊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快与慢·2020《画刊》封面计划”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开幕。

展览通过张云垚、孟柏伸、黄一山、华茂一楼、韩磊、邢万和、沈勤、胡介鸣、胡尹萍、张小涛、应歆珣、罗旭在2020年为《画刊》封面设计的12组作品进行延伸,力图以“空间再造”的方式在展厅建立媒体生产与艺术创作的多维关联,并放大艺术家思考与表达的针对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所有作品完全不依托墙面,以不规则的六个展台与一个悬挂形成的文献展区共同构成。

进入展厅正对面,一个平台展出10组作品:胡尹萍的灯箱装置作品《你舅妈叫什么名字?》、应歆峋的装置作品《景观疗养院》、黄一山的互动装置作品《抗疫消消乐》贩卖机、邢万和的装置作品《无为》,等等。

这些展品都源自“《画刊》封面计划”,被刊载于该期刊的封面及相关版面。从2019年开始,《画刊》杂志通过每年设定一个命题,以12期为一个项目周期,每期杂志邀约1位艺术家参与杂志封面设计。

艺术家针对当年的命题做新的作品生成杂志封面;封面之外,杂志每期还刊载创作手记与艺术家访谈。在每年项目周期结束后,《画刊》杂志根据当年12位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梳理再生成一个展览,最后寻求图书的出版。

通过封面表达、生成展览、图书出版三位一体的计划,既构成了“《画刊》封面计划”的运行逻辑,也探索在当下艺术创造与媒介生产的新关系。

从去年“《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开始,《画刊》杂志把平面纸刊的内容生产与现实的美术馆空间结合。现任《画刊》主编、策展人孟尧希望通过长期的“艺术慢媒体”方式,来保持杂志的价值立场。

展览现场

“封面计划”持续系列的在美术馆空间落地,使《画刊》作为对艺术生产传播的媒体身份,增设了向艺术生产第一现场的转变,并且依然保持了纸媒、出版的底色。孟尧表示:“对《画刊》来说,展览既是一种媒体生产的编辑手段,也是对已有传播内容增补与修订的方式。”

展览开幕当天,还举办“艺术传播与媒体生产”论坛活动,邀请杨小彦,管郁达,郑闻,郑梓煜,田萌,宋振熙,裴刚,钟刚,罗颖,杨灿伟等多位专家,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诉求,艺术媒体与艺术机构如何变革自身,怎样塑造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