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双减”大家谈④ | 家长对待“三个担当”不必紧张,“鸡娃”不能过头
2021-10-22 18: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双减”下,家庭教育该何去何从?

策划/统筹 陈晓璇 
文/陈晓璇 蔡旭嘉

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羊城晚报发起了一项调查,“双减”后的第一个长假,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结果显示,亲子陪伴时间多了,有超过70%的家长长假期间跟孩子一起游玩放松,不过,也有24%的家长变焦虑了。那么“双减”下,家庭教育该何去何从?

在羊城晚报社、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由课外喵特约,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与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策划推出《“双减”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本期“双减”大家谈,三位嘉宾聚焦亲子陪伴、“鸡娃”现象、拯救抑郁、隔代教育等家庭教育诸多方面,为大家带来干货满满的分享。

本期主持

陈晓璇

羊城晚报社教育健康部副主任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期嘉宾

刘良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黄灿明

东莞市人大代表

东莞中学校长

张婥恩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校长

活动现场

尊重孩子的计划和选择
全身心投入的陪伴,就是有质量的陪伴

羊城晚报:“双减”后的第一个长假调查显示,亲子陪伴的时间多了,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亲子陪伴?

张婥恩:什么是有效的亲子陪伴?我认为用心陪伴很重要。你别觉得孩子年龄小,不懂得什么是用心,但孩子自己会用心去衡量家长是不是用心去陪伴他。比如在国庆长假,家长带着孩子用脚去丈量世界,家长在活动前有没有和孩子做活动攻略?如何应对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活动后有没有跟孩子回忆和分享?这次活动给我们的知识、学习、生活、情感等带来什么收获?……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朋友,一个玩伴,所以家长要把身子放低,和孩子一起去玩和探索,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用心。全身心投入的陪伴才是有质量的陪伴。

黄灿明:对于亲子活动,我有个建议。很多时候家长觉得“我想带你去哪里玩”“我希望你去哪里玩”,但是我们没问清楚孩子愿不愿意去,他自身有没有计划,你提出的活动跟孩子安排是否有冲突?所以我建议家长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计划和选择,效果会好一些。

“躺平”不太可能,总有“战斗”的时候
家长可以利用政策支持,增加孩子的亲子和同伴活动

羊城晚报:“双减”后要求家长既不能躺平,又不能太焦虑,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刘良华: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于孩子之间比谁的学习更拼,谁的成绩更好,现在“双减”让校外学科培训被掐断了。因为学习、尤其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占用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会挤压孩子的生活时间。学习成绩不过是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如果有其他生活乐趣还好,如果孩子有太多的知识要学习,他生活中就没时间玩,没有亲子游戏、同伴游戏,孩子的学习虽可能会一直好下去,但也可能会突然崩掉。

所以我觉得,大家都躺平是一件好事,可是又不太可能躺平,因为有中考和高考,正常的家长总有“战斗”的时候。家长要利用好政策,多让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同伴游戏和音乐、绘画的学习。同时,孩子需要学习上的陪伴,这不需要家长有多么高深的知识,跟孩子一起解解数学题,或是陪伴孩子吃饭、睡觉;还有比方说家长在家里读书,孩子也会跟着一起读书;家长即便不读书,至少不能够在孩子读书的时候,自己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家长要起示范带头的作用。

对待孩子要内紧外松
家长对待“三个担当”不必紧张

羊城晚报:这也就是教育部倡导家长要有意识担当、角色担当和行动担当,有家长直言太难了,简直是要持证上岗才行,是否真的如此?

张婥恩:刚才所说的陪伴其实就是家长的一种角色担当。家长看到角色担当、意识担当、行动担当这些名词不要紧张,其实日常我们都在做。无论政策怎么变化,家长都要有这个担当。

刚才刘教授所讲到的陪伴阅读、陪伴学习,换一句话说也是一种督促,因为自律的孩子他都有一个严格督促的家长在旁边陪伴的。孙猴王没有了金箍棒是不能成事的,所以孩子习惯养成也需要约束。当这个好习惯养成之后,他就成了一种自律,这种自律就是将来好好学习的基础。孩子会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乐趣,解开一道数学题,他感到很兴奋。当孩子在运动场上苦练拥有一项技能,比如打篮球特别牛、踢足球特别棒,他们自然会感受到成功。

同时,对待孩子一定要内紧外松。首先家长不要紧张,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你的紧张和焦虑会传导给孩子。所以心里有多着急都好,哪怕在孩子面前装,家长都一定要淡定。这对家长来说就是一种角色担当。

黄灿明:作为家长,我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关键就是要培养他良好的习惯,另外,就是定目标。就算在“双减”大背景下,我觉得还是要让孩子拥有目标。一个人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孩子“性格好”是第一位
“身体好”可以跟幸福生活关联

羊城晚报:刘良华教授曾说过要培养孩子三个核心竞争力:身体好,性格好,学习好。家庭教育在这当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刘良华:培养孩子这三个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做到极致和圆满的,但作为一个大的方向,无论家长做或没做,其实孩子都在这三个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对这三个方向提了一些明确的要求,首先是把“性格好”放在第一位。

我们最初是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孩子身体好、性格不好,他只是自己过得好,却会让别人过不好。我们更看重一个方向,就是要儿童社会化,不止自己过得好,同时要让别人过得好。所以在考虑上,我们就把“性格好”放在第一位。

但难在哪里?难在所谓的“性格好”只是一个口号,好像很难操作。所以我们建议家长、校长和老师在谈论“性格好”的时候,在知识和行动上要有可操作的目标,落实到两个地方,第一个是有爱心,第二个是有意志力。

比如说怎么有爱心,我们再往下降低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就是做人要善良,不要总是占便宜,不要去跟别人争夺利益。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吃亏,这就让孩子一步步走向善良,善良再往上面推进,积极的方向就是爱心。

第二个建议是关注孩子的意志力,说到意志力,我们容易认为就是让孩子坚持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有了意志力这个不成问题,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意志力,你让他坚持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就不行。我们提醒家长,可以先让孩子有业余爱好,他自然就会坚持做自己爱好的事情,然后慢慢地迁移到自己不太感兴趣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说的“性格好”。

我们提倡孩子“身体好”主要是因为一个喜欢运动、身体好的孩子,他就乐观向上,意志力也会强大,它是可以跟孩子的幸福生活关联的。家长不要总把身体好跟学习关联起来,身体好跟学习好没有必然关系。但是身体不好的孩子他生活会很辛苦,生活质量会降低,自信心也会比较差。

最后说“学习好”,“学习好”的重点就是自学,最好的目标和习惯就是让孩子在家里自学。“双减”并没有限制学生自学,这个时候自学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你在“躺平”,有些人在“弯道超车”
家长要抓住教育阶段性和敏感期

羊城晚报:面对中学生和小学生,家庭教育应该有哪些差异?

刘良华: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家庭教育还是有区别的,无论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会看重教育的阶段性。

家庭教育分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3岁前后,这阶段的重点是情感与动感。心理学的说法就是感性教育,比如这个阶段也是数学语言敏感期,可以教孩子唱数学游戏的儿歌。如果你提前让孩子学太多的知识,变成理性教育,孩子就成了“小大人”,我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会感到可惜。

到了小学阶段,要让孩子增加知识学习,但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在于建立规则,为中学阶段的意志力培养和自学能力做准备,它是有区别的。所以在小学我们有一个口号“要让孩子有足够丰富的业余爱好”,就是为了让他在小学和中学有个过渡,孩子通过业余爱好有了自信,到了中学意志力就有了。如果你错过了小学,很可能就错过一辈子,因为到了中学,孩子的敏感期没那么多,而且中学也很忙,等你到了大学没那么忙,但是敏感期已经过去了。

黄灿明:对于小学生,家长能够给予的指导和干预相对多一些,我觉得家长更多是培养孩子一个好的习惯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初中的孩子面临的任务非常重,在“双减”的背景下,你说要“躺平”,但你未来要面对的一个很大的压力就是中考,所以我觉得初中还是要用好学校资源,学校教育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对于中考,老师也会想尽办法帮助学生。所以家长要充分理解和配合学校,这样可以保证孩子中考能取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中考考好了,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在“双减”背景下不谈考试,不谈做题,那是不对的。我是教数学的,数学怎么样才能学好?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课,认真做好作业,我觉得训练是需要的。如果你觉得某一些章节比较薄弱,你可以自学、适量刷刷题,不能说规定不准做了我就“躺平”了,你在这里“躺平”,有些人在“弯道超车”。当然,刷题过程中,要做好分析和总结,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又有针对性地去做好巩固训练,这才是高效率的刷题。

学霸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但要“好好说话”,对自己孩子有正确认识

羊城晚报: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鸡娃”,就是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打鸡血,挖空心思呕心沥血敦促孩子学习进步。你们觉得这种现象好不好?

张婥恩:正确的激励还是应该有的,小学家长很多是80后,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低,有一部分的家长还是学霸,那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可以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承给孩子,但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好好说话”,很多家长喜欢教训孩子,孩子听得烦了、厌了,再好的方法都没用。家长可以换一种方法,比如家长能用多种方法来解答一道题,就可以用探讨的方式与孩子一起学习,而不是以“老子教小子”的教训方式。

刘良华:“鸡娃”的大方向是对的,但不能过头了。家长对子女没有目标的激励,很容易让孩子慢慢变得佛系,孩子也没有目标。所以激励孩子,能够推着孩子朝着一个目标往前奔跑,这是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过不能过头,而且不能单向地学习学科知识,多引导孩子去学打球、音乐、美术,它有另外的效果,就是全面的发展。

黄灿明:在“鸡娃”的过程里,我们要认可人是多元的,孩子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做题特别厉害,有些人运动能力特别好,有些人创作能力好,或者说艺术方面有天分,家长要对自己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他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不要给他不切实际的目标。

孩子抑郁是因为生活无聊无趣
“五育并举”就不容易被打败

羊城晚报: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家长应该怎么做?

刘良华:长期过一种紧张的学习生活,孩子很容易抑郁。表面上是一个情绪、情感的问题,其实是单向度的理性让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无趣了。

所以解决抑郁或者预防抑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最好的办法不是单一的德育,要把德育做好,关键在于体育、美育、智育和劳育做得怎么样,其实劳动更重要,一个孩子从来不做家务劳动,他就没有责任感,让孩子从小做饭做菜他是不会抑郁的。

黄灿明:“抑郁”从某些方面来讲就是焦虑。如果你只是剩下“智”,它很容易被打败的,如果你“五育并举”的话,它不容易被全部打败,就算失败可能是某个点失败了,但其他方面还是能够撑起整个人的自信。

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是“重养轻教”
家庭教育需要发力指导父辈、祖辈联合教养

羊城晚报:“双减”政策下,如何激发家校共育的新活动,更好地优化家校共育?

刘良华:家长要看到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以前表面上是一个家庭在教育孩子,其实是一个村庄在教育孩子,但现在不是;第二个变化是高科技导致了手机、电视很泛滥,有句话有点夸张,但是我们很赞成,那就是“你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虽然高科技给了孩子很多很好的教育资源,但也带来很多教育的危险;第三个变化就是以前乡村集体的生活方式没了,现在我们和邻居都不怎么说话,孩子的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他对自己的权益很看重,你用原来的方式“老子就要揍你”的办法就不行了。

黄灿明:从初中角度来讲,关键要给家长信心,因为家长焦虑的原因是他没信心、没底气,担心孩子中考怎么办,所以家校共育除了家长学校给家长各方面的培训外,还要给家长信心,告诉家长学校是怎么做的,假如家长能够适当地配合,孩子成长是没有问题的。

张婥恩:大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祖父母越来越成为教养孩子的“主力军”。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重养轻教”。“双减”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力指导父辈、祖辈联合教养。比如,我们学校会开设祖辈家长学堂,定期邀请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用表演、游戏、故事等生动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向祖辈家长传播科学的教养方法;召开祖辈家长互动会,同龄人比较有共同语言,我们会事先收集祖辈家长感兴趣的、出现率高的教育问题,来建立互动话题,引导祖辈家长共同探讨;在学校的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设立“祖辈教育专区”,通过分享文章帮助祖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理念。


《羊城晚报》2021年10月21日A16版报道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联合出品)

出品人 |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策划 | 王红 孙璇 全汉炎
总监制 | 胡泉 姚轶懿 胡军
总导演/总统筹 | 陈晓璇

主持 | 陈晓璇

监制 | 何宁

文本 | 陈晓璇 蔡旭嘉

摄像 | 何奔 曾育文 麦宇恒 陈明谦 陈迪龙
剪辑 | 王绮静  韦颖洁(实习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许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