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双减”大家谈》第一期来啦!教育专家、校长和家长代表聚焦政策各抒己见
2021-09-01 19:4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老师不“增负”,提升教学和设计作业水平;家长不“躺平”,亲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策划/统筹 陈晓璇 姚轶懿
文/何宁

 编者按 

这是“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学期,也是全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起始点。

“双减”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如何正确读懂“双减”?教育供给体系到底该如何改革?“双减”下教育生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学校、社会和家庭该如何贯彻执行这个政策?社会各界该如何各司其职……

新学期伊始,在羊城晚报社、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由“课外喵”特约,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与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策划推出《“双减”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邀请粵港澳大湾区各个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大咖、高校专家、社会学者、中小学校长、家长代表等做客《羊城晚报》演播室,让各方针对“双减”政策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为“双减”的落实提供权威引领。

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理解“双减”政策出台的大背景?“双减”的关键环节有哪些?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家长在“双减”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学生“减负”了,老师就“增负”了吗?“双減”后,家长就可以“躺平”了吗…...

《“双减”大家谈》第一期,我们邀请了教育专家、校长和家长代表,分享不同身份的不同见解。

本期主持

陈晓璇  

羊城晚报教育健康部副主任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期嘉宾

吴颖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

李卫东

广东省政协委员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校长

林兆均

羊城晚报社要闻编辑部主任
孩子现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

《“双减”大家谈》录制现场

只有减去校内和校外过重的作业负担
才能腾出时间全面培养人才

羊城晚报:减负对义务教育来说并非新鲜事,这一次的“双减”政策从出台到贯彻落实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政策呢?

吴颖民:这次的“双减”政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规格非常高。“双减”突出要减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减校内的作业;二是减校外的培训;三是减家长的教育支出;四是减家长培育孩子过程中付出的过多精力。如果这些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减不下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无法落地,德育很难得到加强,智育中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也很难得到落实,更别说加强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了。这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如果孩子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校外培训上,那就涉及一个问题:谁来培养人?我们应该恢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是孩子基础教育里的主要供给方,而不是校外培训机构。近些年我们看到,校外培训已经占据了孩子太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仅是放学后,还包括周末、寒暑假,如果让这种态势继续延续下去的话,孩子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业成绩上了,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学校作业要减量提质
老师精选试题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

羊城晚报:这次“双减”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要向学校教育要质量。学校该如何去优化供给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呢?

李卫东:“双减”政策下,我觉得学校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学校作业要减量提质。现在很多中小学机械的、反复训练的作业太多了,而且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很多小学生回到家如果速度慢一点,往往要很晚才能做完作业,所以这些没有质量的作业一定要减掉,取而代之的是高质量的作业,这就要求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多布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的作业,并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分级布置作业。我们常说,老师精选试题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老师还要强化责任意识,作业要精讲精练,不要把孩子的作业压力转嫁给家长。

第二,学校要提高课后的服务水平。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了“5+2”,就是周一到周五5天,学校每天延长2个小时课后托管时间。这样就比较好地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课后托管尽量让学生把未完成的作业做完,老师可以答疑,这样就不用把作业带回家,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双减”确实缓解家长焦虑
学习习惯和效率才是家长最需要关注的

羊城晚报:这次“双减”很明确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孩子作业方面,林主任作为家长很有发言权,我知道您在培养孩子方面很用心,您家小孩现在读高一了,从小学到现在,他的作业量怎么样?您是如何看待作业减负这个问题的?

林兆均:作为家长,我非常赞同和支持“双减”。我们要真正去理解和体会政策出台背后的背景和意义,才能从家庭教育的层面去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第一,作业量和做作业的时长是因人而异的。我觉得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效率才是家长最需要关注和培养的,而这两方面的培养是在孩子小学阶段,需要家长尽可能多的陪伴。

第二,我个人觉得,孩子报辅导班的前提是学有余力,要把课内的知识完全消化后,实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再去校外“加餐”,但也因人而异。我们在校外培训方面其实走过一些弯路。孩子小升初之前,我们给孩子报了语文、数学和英语的辅导班,但孩子上了初中后,学科突然从以前的语、数、英三科增加到政治、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八科,我们一开始也有报课外辅导班,但是随着学科的增多,孩子应付校内各科的学习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们果断把几科的校外培训班停了,一心跟着学校走,孩子的压力也很快就释放了,成绩反而比在上校外培训班的时候进步多了。

“双减”很重要的一点是减轻家长的负担,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双减”之前,上课外培训班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了,如果家长不送孩子去,就担心会落后,很多原本淡定的家长也不得不卷入其中。“双减”把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真正还给孩子,我觉得不管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压力都减轻了,焦虑也缓解。

要让孩子真正减负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和设计作业水平

羊城晚报:“双减”政策提到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希望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得足、学得好。学校到底有没有信心做好呢?

李卫东:我们学校一直提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不仅仅指家长的陪伴,老师的陪伴也非常重要。学生在学校是否学得快乐,很关键的一点是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老师只有不断给学生以鼓励,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给学生最大的帮助。

我觉得学校的主体地位,除了增加校内托管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用教育专业去引领和教育家长,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家校共育才能对孩子产生最大的教育合力。

羊城晚报:有不少人提出,“双减”给学生和家长“减负”了,但是老师好像“增负”了,是这样吗?

吴颖民:增加了学校的服务内容和时间,老师的任务和压力自然也增加了。但是我们可以优化统筹,比如实行老师弹性上下班制,课后托管不需要全部老师都参与,老师们可以轮值;如果有的老师要参与课后托管服务,那当天的课可以尽量少排……这些其实考验的是校长的管理智慧和水平。

我觉得要让孩子们真正减负,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和设计作业的水平。如果老师教学水平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理解消化了,他们课后的疑问自然就少了;老师精心设计的作业,可能一道题就抵五道题,这样也减轻了孩子的作业负担。老师们一定要意识到,“双减”实际上是促使他们提升教学水平,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我有一个建议,我觉得对于课后托管服务,并非都让老师来包办,我特别主张学生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帮助稍微落后的学生,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是有效减轻学业负担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双减”后更考验家长的教育智慧
家长在孩子学业负担中扮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角色

羊城晚报:“双减”后,家长是不是就可以“躺平”了?

林兆均:“双减”并不是让家长“躺平”,并非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我觉得这更加考验家长的教育智慧。“双减”之后,更加突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会延长校内服务或托管的时间,那家长的陪伴就更加不能少了。孩子回到家,家长不用太操心孩子的作业,更多是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要理解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烦恼,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时刻留意他的思想动向,了解他跟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情况,然后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启发和引导。家长还要在人生观上对孩子有正向的引导,比如可以跟孩子探讨目前国内、国际形势是怎样的,让他们知道自己成长的社会和时代大环境如何,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羊城晚报:林主任陪着孩子一起经历了小升初和中考,现在读高中了,您觉得孩子在哪个阶段负担最重?

林兆均:我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就我孩子来说,他每个阶段的负担都不会很重,我觉得有两点经验可以分享:

第一,家长不要短视。什么是短视?就拿校外培训来说,为什么会越来越火,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和孩子为了追求短期的分数,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某次考试成绩高一些,就会在考前报一个强化班,从而打乱了长期的学习计划。我觉得家长和孩子都应该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绩问题,打扎实基础才是最根本的,不要为了暂时的成绩和排名去额外“加餐”。我孩子初中班上有一个同学,这次中考是全校第一名,他就从来没上过校外培训班,他在初一、初二时成绩并不是很拔尖,但是他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自律性要求很高,初中三年他就是稳扎稳打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一步一个脚印跟着学校老师的步伐走。我觉得他的家长眼光很长远,没有急于去拔高,哪怕孩子成绩不拔尖,也没有过多焦虑,我们应该向这样的家长学习。

第二,不光学校和老师要因材施教,家长也要。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一直很熟悉的八大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家长要发现并重点培养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很多时候家长的焦虑就源自于攀比,我们要坚信,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了,孩子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点想明白了,家长的焦虑和压力就能减轻不少。

吴颖民:我非常赞同林主任的观点,我觉得家长既可能是“加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是“减负”的重要渠道。家长实际上在这里面扮演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角色,所以“双减”特别重要的一环在于家长,家长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声音,更多地陪伴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教育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
“减负”必须各方联手,大家各尽其职

羊城晚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加不加餐”,是不是涉及到一个引导需求的问题?

吴颖民:是的,刚才林主任讲得非常好,孩子是否报课外培训班,一定要量力而行。很多时候,孩子过重的负担是因为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家长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给孩子报各种校外培训班,没有从孩子的角度综合考虑。所以正如刚才林主任提到的,亲子交流和沟通非常关键。学生的负担过重,这是多因素造成的,学校、老师、家长、孩子自身、政府和社会等,所以“减负”必须各方联手,大家各尽其职,把自己的责任负起来。学校要回归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把教育供给做好做到位,不能推卸责任;老师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精心设计和统筹各科作业,提高课堂效率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休息、锻炼和娱乐的时间;家长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合理规划好孩子课外拓展的时间;政府要把义务教育做得更公平、更均衡、更优质,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家长的择校焦虑;我们的社会要改变人才观,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任何工作都值得尊敬,只要能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能够服务社会,都是光荣的职业。

教育问题向来是社会问题的缩影,要真正“减负”,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履行好各自的责任。

羊城晚报:谈到职业观的问题,每年的中考,在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的选择方面,请问石门中学会怎样去引导学生呢?

李卫东:我们的教育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我觉得首先可以从招考制度来改革。比如现在中考录取的名额分配比例越来越高,我们石门中学有50%的名额平均分配到佛山市的各所初中,这个比例还会越来高。

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热?主要是学校之间办学水平有差异,所以除了招考制度改革之外,还要让学校发展同步,比如推行校长和教师轮岗制,尤其是名师的轮岗,因为一所学校好不好,关键是师资队伍好不好,所以应该让优秀的老师、优秀的管理者去到薄弱学校交流。我们政府要做的就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如果所有的学校都成为好学校了,家长们就不需要考虑择校的问题了。其实作为石门中学的校长,我也不希望石门中学在南海或者佛山一枝独秀,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有名师、能上好学校。

“双减”达到预期要三步走——
改善供给、强化管理、引导需求

羊城晚报:请问吴校,“双减”政策如果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应该做好哪几步?

吴颖民:我觉得“双减”政策要落到实处、达到预期,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善供给。首先,要改善学校在整个教育中的主阵地角色,把原来欠缺的供给,尤其是课后托管服务这一块补上,同时进一步优化课内教学,只有学校能够供给更高质量、更周到、更全面的教育,让孩子们都“吃饱”,自然而然就不需要去校外“加餐”了。其次,要限制校外培训机构的供给,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校外培训扩张过快,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而且制造了家长的焦虑。

第二,政府要强化管理。不仅要强化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包括审批、上课时间、授课内容等),还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比如学校如何履行应尽的职责、学生的作业如何统筹、如何控制好校内的活动等。

第三,引导需求。实际上,学生负担过重、家长过度焦虑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种不恰当的需求所造成的,而这个需求主要来自家长,所以教育家长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羊城晚报》2021年9月2日A16版报道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联合出品)

出品人 |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策划 | 王红 孙璇 全汉炎
总监制 | 胡泉 姚轶懿 胡军
总导演/总统筹/主持 | 陈晓璇
监制/文本 | 何宁
摄像 | 何奔 曾育文 麦宇恒 陈明谦 陈迪龙
剪辑 | 王绮静  韦颖洁(实习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刘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