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横扫图书榜单的背后:当代青年该如何摆脱“爱无能”?
2021-10-20 20:1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该书的爆红,折射出女性意识觉醒与现代婚姻的碰撞与思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 磊
图/主办方提供

近日,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代表作《鄙视》读书分享会在广州1200bookshop书店举行。读客文化邀请了畅销书作家侯虹斌、中山大学副教授裴谕新来到现场,同读者分享阅读感受。

当代青年该如何重塑“性别视角”、摆脱“爱无能”重获婚姻幸福?两位嘉宾细致剖析了该书中的男性视角,拆解婚姻表象,进而探寻当代青年的情感世界。

《鄙视》是意大利国民作家莫拉维亚的代表作。评论界称,莫拉维亚与卡尔维诺、夏侠并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诺奖官网档案显示,莫拉维亚曾15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据悉,自今年7月出版后,《鄙视》横扫当当新书热销榜、Kindle小说新品排行榜等知名榜单,稳居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前三。

一部70多年前的意大利经典文学作品,以犀利的笔触预见性地剖析了无可避免的婚姻危机,作品的爆红,折射出女性意识觉醒与现代婚姻的碰撞与思考。

建立婚姻中的平视视角

据相关数据统计,80后90后已成离婚主力人群,其中90后离婚率更是高达51%,而结婚率不足10%。

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侯虹斌和裴谕新从性别的角度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对比了“西式婚姻”与“中式婚姻”的危机差异。

侯虹斌将看似完美的婚姻比作“手上的倒刺”。她认为,中国作家善于写婚姻中的惊涛骇浪,但在婚姻日常中,多的是“静水流深下的危机”,莫拉维亚对这种细微之处描摹得十分细腻。

在她看来,在中式婚姻危机中,很大一部分压力不是两性的互相指责,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

在中国语境下,异性恋婚姻还无法摆脱社会的情愫。裴谕新对此表示赞同,“70年后,我们依旧在讨论《鄙视》这部传统婚姻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建立起婚姻中的平视视角”。

在裴谕新看来,婚姻中的平视,并非狭隘的金钱上的AA制,更多则是精神上的倾听与尊重。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需要两性的互相尊重,共同努力。

《鄙视》在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故事之外,还改编了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中英雄人物奥德修斯流浪十年回家的神话。莫拉维亚借书中角色之口,给出了让读者眼前一亮的解读,暗示了不幸婚姻的原因。

揭开婚姻真相,引发年轻人共鸣

近年来“恐婚”已成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社会心理问题。或出于对身份角色转变的焦虑,或出于对生存压力的逃避,一些年轻人对婚姻产生了恐惧的情绪。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单身青年将“不婚”视为一种正常选择。

针对当下年轻人的“恐婚”心理,裴谕新认为这种心理不全然是坏事,“因为这让我们可以更加审慎的去对待婚姻。告诉年轻人‘婚姻的陷阱’并不是要阻拦他们结婚,相反,年轻人有冒险的基因,他们需要对此做好万全的准备”。

裴谕新还补充到,性别视角不是光是用来解读情情爱爱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我们的思维模式,重塑‘性别视角’是个最微小的革命。

作为一本书写婚姻悲剧的书,《鄙视》并不能粗暴定义为一本恐婚的书。它之所以能进入主流视野,是因其强烈的批判性与反思性,在阅读之外重新塑造了年轻人的婚恋观,帮助他们摆脱“爱无能”,重新获得婚姻幸福。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