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盛事|广东两项目跻身“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10-18 21:0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东共有4个项目入围“160强”名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黄巧好
图/南越王博物院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广东共有2个项目入选,分别为: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广东“南海Ⅰ号”沉船。“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推介活动是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活动海报(主办方提供)

河南与陕西分别有14项和11项入选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推介活动于今年5月启动,共有321项作为候选项目参加评审。在初评阶段,110位专业评委从321项参评项目中遴选推荐了160个项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其中,广东共有4个项目入围“160强”名单,包括:南越王墓的发现与发掘、“南海I号”保护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石峡遗址。在10月18日公布的最终“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中,石峡遗址遗憾落选,南越国宫署遗址与南越王墓则被合并为一个项目。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

从地域分布来看,“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历史底蕴丰厚、素有“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之称的河南与陕西分别有14项和11项入选,河北、山东、湖北各有6项入选,山西有5项入选,北京、浙江、江西、湖南、甘肃各有4项入选。

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入选,夏商时期有10项入选,两周时期有15项入选,秦汉时期有16项入选,三国至隋唐时期有9项目入选,辽宋金元时期有9项入选,明清时期有3项入选。

从类型上看,既有聚落、城址、陵寝、墓葬等类型,也有洞穴遗址、矿冶遗址、窑址、沉舰遗址等类型。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

南越国遗迹反映广州深厚历史沉淀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其中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在岭南地区尚属首见,曲流石渠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王家宫苑实例。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保护范围5.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5~6米,迄今发掘了约16000平方米。

2000-2009年,考古队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儿童公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从秦汉至明清12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4800多处,出土各类文物小件约42000多件,陶瓷片约23000多筐,还有数万件的砖、石建筑材料和构件。

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迹

南越王墓是1983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发现于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掘,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器物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南越王墓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包括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木器、琉璃器、丝织品等诸多类别。

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集秦汉岭南文物精华于一处,是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更是研究秦汉史的宝库: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丝缕玉衣等珍贵文物证实了墓主身份,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墓中出土的银盒、金花泡、船纹铜提筒、乳香和象牙等海丝珍宝见证了两千多前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墓中出土印章、玉器、饮食器、乐器等类型的器物体现了秦汉岭南地区在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汇贯通形成多元文化的特点。

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充分体现了广州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丰硕成果,也反映了广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达18万件套

“南海Ⅰ号”沉船沉没于台山、阳江交界海域,于1987年被意外发现。2007年,相关单位对该沉船成功实施了整体打捞,该沉船被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2013年底,多家单位分工协作,开始对“南海Ⅰ号”沉船开展全面保护发掘。

“南海Ⅰ号”沉船

发掘揭露的“南海Ⅰ号”船体结构较为完整,类型为“福船”,残长约21.91米、最大船宽约9.87米;出水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船货,还有船上生活用具、船主或船员随身携带的物品等。

“南海Ⅰ号”沉船上的货物

船货中的陶瓷器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当时南方主要窑口,种类繁多、样式精巧、品质优良。出水的部分金饰品及剔犀、剔红漆器等更是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据统计,“南海Ⅰ号”出水各类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