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80期)】惠州人的文艺高地
2021-09-24 10:39 羊城晚报 原创
《秋收起舞》《鸟鸣声里话“闲事”》《出门一会儿,桂花就开了》《小舞》《还人情一一定制》《猫界奇葩“二五零”》《浅秋》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投稿邮箱:wbfkblsl1@ycwb.com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9月24日版面图

秋收起舞

□王晓

这些日子,一次比一次更喜欢去百草园。与时光相逆,秋深冬至,白昼变短,喜欢却变长。

园子算不上大,绿蔬不奇,活口不多,如同略微放大的家常院落。这个季节,芋头扁豆、青菜萝卜、鸡鹅羊狗……不多,都有,清爽,安然,有秋收的丰饶,有暖人的情境。瞎转转,发发呆,不觉虚度。

园子里,一切都是妥帖的,都是原原本本的。自家长的大白菜绿色素多,不像北方拖过来卖的,苍白泛黄,叫它黄芽菜。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我吃大白菜,极喜欢柔柔的部分,绿色更佳。看见百草园整株油绿油绿的大白菜,喜爱得很。

百草园的大白菜,筷子高就用稻草捆住,好让它包心,我们又叫它包心菜,与包菜有区别。整株菜碧绿,扬州玉雕大白菜赶不上它色泽可人。它的心不像北方黄芽菜包得那么紧,吃的时候,不小心易掰碎;还听说一些食堂,师傅图省事,黄芽菜直接不洗切进锅,反正这菜白生生的,看起来干净。自家长的呢,松蓬蓬的,一叶一叶好分离,好清洗。冬天烫火锅,红泥小火炉做个锅,牛羊肉,再加一点这种绿莹莹的包心菜,吃得要多舒坦有多舒坦,要多满足有多满足。窗外的风就让它呼吧,雪就让它下吧,人就让他们吵吵吧。

常见的青菜萝卜葱蒜豌豆……自然都有的。我要说的是像萝卜的皮头菜。它在垄上几乎将整个果实傲娇地露在外面,圆球状,青皮,附着几根茎叶,每个都比我的拳头大,还在长。一次老乡聚会,玲姐姐用家乡话学了一段运河大桥上卖皮头菜的腔调给大家听,笑喷,滑稽又亲切。家乡人把皮头菜说成赔头菜,江淮方言,偏北,这语音一下击中客居异乡的我们平日潜伏的神经,相同的少年时光又回来了。

本地未见长过这种菜,百草园主人徐姐老家就是宝应的啊,她来了,皮头菜也来了。皮头菜是有雅号的,苤蓝,又称人头疙瘩,甘蓝的一种,有绿、绿白、紫色三种,叶少而小,维生素含量十分丰富,止痛生肌,增强免疫力,还是近年来受到验证的防癌抗癌食品。

不要把它和本地菜市场能见到的芥头菜混淆。明显的标志,皮头菜外表光滑,芥头菜疙里疙瘩。它们都喜配荤,味道还是不一样,尤其在宝应人口里。就像炒米蒸鸡蛋、肉圆下粉丝,这些奇怪的菜谱根植在每个宝应人的记忆深处,是营养我们的特种元素。

也不是夜郎,觉得什么都是家乡好。本地有人种茴香,那种如铁扫帚的植物,一人左右高,翠绿,羽状,轻盈飘逸。早就希望门前的小菜地能长一株,平时当景,烧肉当料,一直寻找种子和时机。百草园长了一片,徐姐说已包了好多茴香馅饺子,给北方来的客人品尝。剩下的给来百草园的人当风景、当标本。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识茴香。

这个季节,胡萝卜迫不及待往外冒,花菜心四边蔓延,一畦青菜已经肥嘟嘟的啦,施有机肥,羊粪和菜籽饼混合发酵,讲究。韭菜呢,没夏天精神,婆婆告诉我这是末刀韭,吃了就没有。我说帐个篷子不跟蔬菜大棚一样,继续长继续割。婆婆说不行,土韭菜帐篷子,来年一根不冒。土生的就是有脾气。

刚巧这时候看了微信朋友圈,有菜农为让黄瓜结得大、好看,直接把激素药水挂在架上,拖根布条到瓜把处滴灌,比喷淋更见效,危害也更大。视频拍摄者感叹:哪家哪户不买这样的菜吃?我们在超市买的漂亮的、大的瓜就是这么长成的。看到的确震惊。百草园的每一样植物都遵循生长规律,经过多少个太阳,多少次夜露,多少回晨霜,多少滴寒雨,少一次少一滴都不行,吸纳天地精华,尽可放心享用。

百草园的一切是朝来时的方向过,回归自然,不拘形式,朴素简约。山芋干就晒在风景桥上。小时候,山芋丰收,一下子吃不掉,切片晒干贮存,冬天的早晨,山芋干煮粥,香,抗饿。徐姐经营这么个园子,饥荒自然不存在,还像儿时那么备着,那是情愫。

还有红小豆。红小豆适合冬天晚上熬粥,红的色泽,黏稠的粥汤,吸得稀里哗啦,热热乎乎。好像本地没人煮这种红粥吃,从未见过,寡欢存在心里,无人知道。

还有大黑豆,最适合烧肉,面面的,油叽叽的,特香,杀馋。今天油脂丰富的年代,偶尔吃一回,能出吃出日子陈酿的味道。

一筐扁又一筐扁,红豆、黑豆、辣椒、山芋干、扁豆干……百草园富足得很啊。都是家常,都是记忆,都是返璞归真,都是我们今天特别喜欢却渐行渐远的味道。享受且珍惜园子里闲散晃荡,一切俗虑抛去,心伴着晨光袅袅升腾,俯瞰,满满的安稳。

秋收起舞,原来是一种情不自禁。

秋色满江 王慧 摄

鸟鸣声里话“闲事”

□檀厚云

住在县城,很少听到鸟鸣。偶尔几声“啁啾”的鸣叫,转瞬划过天际。我竟然怀念童年时候乡间的鸟鸣了。

乡下的家,门前是一条小河,趟过小河,远远地能望见小山丘上的松树密密匝匝。这些松树成了众鸟的“安乐窝”,它们时常驻在枝头,欢快地跳着、唱着。汇成了一首热烈的曲子。早晨,它们飞出林子朝四面八方飞去,大概去远处觅食;傍晚,它们唱着欢乐的曲子从远处飞回,整个林子被它们的歌声笼罩着;半夜,月亮升起来时,林子有时会突然爆发出一阵惊惧的鸟鸣声,大概是“月出惊山鸟”吧。

最可爱的鸟鸣当属春天,王维“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早晨的风景最清新,草丛中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暖阳升起来,婉转的鸟鸣,蹁跹的蜂蝶给春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春天的姹紫嫣红相得益彰。你看,柴垛上、屋檐下、电线丝间,那些小小的麻雀也不甘示弱,不起眼的它们,尽情地唱着最大众的曲子“叽叽喳喳”。

村子里的大树上经常栖息着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小麻雀居多。它们整天叽叽喳喳吵个不停,飞在各个院落。我坐在窗前写作业,它老打断我的思路,它们就立在我窗前的一棵树上,脚爪牢牢地勾着细细的小树枝,扯着喉咙“叫嚣”着,全然不顾我的存在。我起身“咻咻”地驱赶着,它们受惊似的扑棱扑棱着翅膀,噌的一声飞到对面的房顶上,还挑衅地用两只绿豆小眼直视着我。我坐下计算着数学题,不经意间抬头,它们又立在小枝条上了,不过此时,它们老实多了,沉默着不吭声。微风拂过,它们在枝上轻轻地颤抖,爪子抓得更牢了。

麦子成熟了,农村忙起来,也热闹起来。我们的乡下有一个特定的假期一一“放麦假”,大概学校考虑农忙时节,大人忙坏了,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在家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替父母分忧。我的任务就是守好“大本营”,新收的麦子放在院中晾晒,我要驱赶家里偷食的鸡鸭,还要时不时防止来院中啄食的麻雀。这些惹人恼的麻雀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从房顶跳下,欢快地吞食着麦粒,我拿着长篙赶了东边的,西边又聚集了一群……

我收到大学通知书那天,一大早,门前的梧桐树上聚集了一群小鸟,领头的两只鸟嘴尖、尾长,在黑色羽毛的包围之中,突出了肩部和腹部的一些白色。母亲惊喜地说,“喜鹊叫,有预兆,早报喜,晚报财,不早不晚报宾来”,“今天一定有好事”。它们在枝头“喳喳”叫着,跳上跳下。在“啾啾”“唧唧”“喳喳”的鸟鸣中,母亲竟然哼起了小曲,这是多么难得一遇呀。母亲整日操劳,不苟言笑,此时笑容也爬上她的脸庞。中午时,邮递员把大红的录取通知书交到母亲手中,母亲的眼圈湿润了,既而长舒一口气,“终于熬出来了”。鸟鸣声中母亲蹒跚的步履竟然轻快起来!

出门一会儿,桂花就开了

□王太生

想有个院子,才出门一会儿,桂花就开了。

这是一种美妙的际遇,人与节气的相遇,以一种交错的方式,在花香流动,草木氤氲的日子里重逢。

本来院子里有一棵桂花树,这棵树每年秋天都要开好多桂花。一开始,香味细细的,但很快就飘散了,撑满一院子,于是外溢开来,溢出围墙,飘到外面,不出几天,整个小街都香了,而且是越往中秋走,越香得纯粹,香得通透。

才出门一会儿的工夫,桂花就开了。“就”,有竟然、让人想不到、意外的意思。出门买菜,不在家,桂花开了,树想给主人一个惊喜。

一会儿,时间不短也不长。出门人有可能是坐在路边抱膝看闲街,有可能被俗事纷扰,琐事纠缠,杂事耽搁,美妙的时刻,就那样错过了。

有些嗔怪桂花,侬开花,也得等人来呀,让爱花者好好欣赏。一年一度,桂花仙子乘风而来。

那可是金风啊,一吹送爽的金风,每年这时候,院中的桂花树都要结很多细细的桂花,待到桂花金黄周正,一阵风吹来,纷纷扬扬,那些细细的花粒就打着头顶,落在衣领上。

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清,是清纯、清澈、通透;溢,是按撩不止,似有喜悦要告诉别人。

我曾经想,如果再出一本书,想以桂花、我、爱人做素材,封面上,画一根茁硕的桂花树枝,把桂花无限放大,颗颗花蕊金黄通透,再把我和爱人无限缩小,和她撑一把油纸伞,伫立横斜的桂花树枝上,伞面飞溅透明的桂花秋雨。

访桂花不遇,或是早了,抑或是迟了。

想起有一年秋天,外出几天,回来时,晚桂也已经开过,就觉得有些惋惜,日子过得太仓促,好像丢失了什么,与一位老朋友匆匆一面,已经开始道别。那个下着秋雨的夜晚,空气中只留下淡淡的桂花余香。

我喜欢在桂花初绽时欣赏树和花,就像站在时间的小道上迎候一位老朋友,仅是小小的一件事打岔,我没能接到,它已经抵达,心中不免生出少许遗憾。

人出家门,错过桂花初放的刹那芳华,未能抢先嗅得第一缕新香。也许是遇见一个老朋友,多年不见,就赶紧站在路边交谈,相谈甚欢。于是,回家看见(应该是嗅见)桂花开了,就觉得在这样的季节,配得上这样的新香,来烘托环境,点染心情。

桂花开了,离得老远就闻到了香气。

每年中秋前,总有几天观察桂树的动静。节前十天,那些蓊蓊郁郁的桂树上没有一点细碎小花的影子,不知什么时候,它们就忽然爆芽了,长出新鲜的桂花。

在我们这个小城,老城人家的深宅大院里长着许多桂花树,正是“万点黄金,幽香闻十里”。树是有灵性的,也是随性自在的,它想什么时候开花,就开了,不容多想,不等什么人,也不需要谁的喝彩。

推门而出的那一刻,出门人是回头的,看见院中那棵枝叶蓬松的树,在风中微微晃动,花事似乎还未有动静,只是那叶子一直静谧着。等回来后,却发现那桂树,花已经开了。

当然是一簇簇淡黄的小花,悄然萌动,只是主人没有发现,等回到家,推开木门,就像看到久违的亲友来访,已然在舍中堂屋落座,原来你出门时,木扉虚掩。于是,菜正好现做,茶先奉上,然后,摆碗筷,拖板凳喝酒。

桂花树宛如故人。每年这时候,可陪树坐一会儿,坐在月光里,吃一块月饼,喝一杯桂花茶,把故人怀念。

等一树桂花开,举止和神态是古典的,心情芬芳。

最主要的,仅仅是出门一会儿,来回之间,桂花就开了,我们一不留神,美妙的事情就发生了。

小舞

□杨政

木易越来越受不了他的老婆小舞。他咬着牙忍受着,可越忍越难受。

那年,木易与小舞在惠州西湖相遇时,他在部队当连长,小舞在惠州学院读书。木易一身军装,英武帅气。小舞一袭白裙,青春靓丽。两人一见钟情,恋爱三年,步入婚姻殿堂。木易转业后到城区政府上班。小舞大学毕业,在城区一所小学当老师。

按理说,两人不再两地分居,生活会更加美满。可木易发现,分开时可以风花雪月,住一起便是满地鸡毛。他与小舞经常发生磕绊。

小舞是独生女,自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一点都不会做。婚后,她坚持要请保姆或钟点工做家务,木易觉得自己有的是力气,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小舞尽管不会做家务,但要求特别高。必须到大超市买有机蔬菜和水果,贴身衣服必须手洗,房间必须每天清洁。刚开始,倒也没什么。可日子长了,木易难免有疏忽。小舞就会责怪,喋喋不休。木易说她太过讲究,自己天天忙忙碌碌,小舞应该多体谅他。小舞也觉得委屈,自己养成的生活习惯,改不了,木易爱她就应该适应她。

儿子一出生,木易更加喘不过气来。小舞不会带孩子,儿子哭,她就跟着哭。木易不仅要哄小的,还要哄大的。有一天,单位有急事,木易带着几个人加班,回到家有点晚,小舞在吃着外卖,儿子却在一旁哇哇大哭。

家里家外事无巨细,木易都得管。他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停不下来。随着儿子慢慢长大,他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小舞患上了严重的洁癖,出门必带消毒液、手套、口罩“三件套”,一家人进门首先必是全身消毒、洗澡、换衣服“三件事”。

有一天深夜醒来,木易发现四岁的儿子正发高烧,穿着睡衣抱着儿子就往楼下跑。小舞换好衣服一下楼,木易刚准备开车出发,小舞又匆匆忙忙跑上楼去取她的“三件套”。

到了医院,量好体温,按护士分好的诊室排队候诊。木易抱着儿子,刚准备在候诊室的座椅上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小舞突然大叫:“等一下。”木易一愣,只见小舞拿出酒精,对着座椅一顿喷洒,然后小心翼翼地铺上一次性坐垫。木易摇了摇头。

这个周末,儿子被小舞爸妈接过去了,难得有空闲,木易决定带小舞出去走走。他俩从西湖东门进,走过九曲桥、东坡书院,出平湖门,沿圆通桥到水门桥,再往前走就是乡村了。小舞突然想吃冰淇淋,草莓味的。木易转身到附近小店去买,小舞一个人在桥头等。

当木易举着冰淇淋回来,却不见小舞。他四处张望,突然听见桥下传来“扑通”的水声,他探头往桥下一看,扔掉冰淇淋就跳了下去,一把托起在水里扑腾的小舞。小舞手里抓着的一个小女孩,也在拼命挣扎。

爬上岸,看着惊魂未定的小舞和小女孩,木易惊愕不已。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湖水腥气。木易耸了耸鼻子,再看小舞,她正撕扯着自己的衣服,大哭。

木易愣了一下,紧接着“扑哧”一声笑了。他以为,小舞的洁癖不治而愈。

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舞老是说身上有腥味,一天要洗澡几次。

木易终于忍不住问小舞:“那天,湖水那么腥,你还敢跳下去?”

小舞说:“看到小女孩快沉下去了,我再不跳下去,她可就没了。”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生死可能就在这一两秒之间。”

原来,在生死面前,洁癖也不是事。

木易看着小舞,突感内心通透。他如释重负,抱起小舞,笑着转了起来。

还人情一一定制

□李秀芹

司大妈家里油多为患,怕吃过期了,说我家人多,送我一桶,替她消灾。

我一看,还是某品牌花生油,一桶十斤,超市卖一百多元。这人情咋还呀?和老伴商量,给司大妈买啥礼物,排骨还是香肠?实在朋友就得实在礼物,送点适用的较好。

老伴想了一下,说,这些礼物都不太好,司大妈有退休金,生活上没问题,但她老伴去世后,独自宅居,儿子工作忙,一年也回不来一趟,不如改天请她来咱家吃饭,给她点儿家的温暖。

老伴这个提议好,朋友间礼尚往来,是为了加深情义,你送我一桶油,我还你一袋米,虽然物质守恒了,但总觉得里面缺少了点人情。司大妈缺少的是陪伴,向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烟火生活,我可以送她一“餐”烟火。

我提前一天准备好了食材,都是平日和司大妈闲聊中“有意”试探出来的,北京烤鸭、清蒸鲈鱼、豆腐箱,都是对她胃口的美食。准备妥当后,将家人“清空”,老伴外出钓鱼一日,然后通知子女,家里会友,勿扰。到了饭点,我赶到司大妈家“抓”了她便走,不给她提礼物登门吃请的机会。

到家后,让她慢饮茶水,我去厨房将菜热好端上桌,老伴心细,还特意采了一束野花插进花瓶,摆在餐桌上。我开了一瓶红酒,我和司大妈慢慢吃,浅浅酌。半杯酒下肚,那些陈年旧事也涌出心头,司大妈谈她年轻时的故事,我话说自己的当年,那些青春过往仿佛就在眼前,聊着聊着,我俩相约下周去司大妈老家看看。一对老友化作翩翩少年,在重温岁月中找回丢失已久的青春。

晚上,老伴钓鱼回来,得知我和司大妈约好了家乡游,颇为感慨,也打算请同事老刘去省图书馆旁的咖啡馆喝咖啡。前段时间,老刘送老伴一幅字画,老伴一直未想出回赠啥对等的礼物。请老刘喝咖啡表表心意倒也可以,但何必要跑到省图书馆呢,家门口就有呀。

老伴说,老刘最喜欢逛书店,一直想去省图书馆逛逛,但他老伴不喜欢看书,一直不愿陪老刘去。这次老伴请老刘喝咖啡,地点定在省图书馆附近,是想陪老刘省图两日游,看书累了便去咖啡馆坐坐。

老伴这么一说,我都感觉挺温馨的,约一老友,抛却凡尘琐事,泡在图书馆静享慢光阴,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净化。老伴这“礼”肯定对老刘胃口。

这几天,我受到启发了,也在计划“还”人情,人生七十载,所欠的人情太多了,亲戚的、朋友的、同事的、邻里的,都记在心里,人生苦短,感恩需趁早,我决定根据个人喜好,也一一制定符合他们心意的礼物:陪大姐去看看大海,请老闺蜜去民宿住一天,邀女同事去影楼拍套写真……

越想越美,不禁莞尔,这些“礼物”也深受年轻人喜欢呀,与其说是还礼,不如说趁身体尚可,也让自己浪漫一把。岁月催人老,但友情万岁永不老,年岁渐长,越知友情珍贵,在一次次“偿还”老友情义中,肯定也能收获朋友馈赠的岁月静美。

猫界奇葩“二五零”

□马海霞

姑姑家的猫,姑姑说是二货,喊它“二五零”只为解气。

姑姑家鼠患严重,姑姑动了养猫的心思。一日,朱大妈邀姑姑去她家看猫,姑姑一眼便相中了,小猫黑白色相间,漂亮。最关键前男主人是中学校长,女主人是小学教导主任,因家中有八十老母需要照顾,无暇顾及猫,便托朱大妈送人。

老师家的猫肯定有规矩,当即答应接手。

小猫抱回家,姑姑甚喜,香煎小鱼和牛奶伺候,猫粮辅之,还用小绳拴猫脖上,怕它跑出去误食了药死的老鼠。

姑姑通过朱大妈问前主人:此猫是何品种,需如何搭配三餐?得到回复,普通猫,35元从集市上买的。

小猫没有饥饱,刚喂饱也叫,而且叫声之大,堪比狗吠。姑姑观察数日,断定:此猫二百五,怪不得老师家不要它了,不惜搬出八十老母这个俗到家的理由。还有那个朱大妈,她家老鼠一窝一窝,她更需养猫,肯定老师将猫甩手给她,她养了几日,发现此猫傻,又转手送人的。

姑姑几次学朱大妈送猫之策,但来人一看,皆说这猫比狗还厉害,避之不及。

二五零算砸姑姑手里了,姑姑只好给它立规矩:无事乱叫,小杆杖之。后来,姑姑一拿杆子,二五零便躲进猫厕,姑姑刚转身,二五零便蹿出猫厕,冲姑姑狂叫。再打,打完,再叫,如此循环,姑姑气得扔掉杆子,任凭它叫。家有半吊子猫,警察也束手无策。

后来,常有野猫深夜跨越院墙前来和二五零谈情说爱,按说它不缺恋情,但它还是天天叫个不停。

若说是拴着所致,村里养猫都拴着或关笼子里,不然四处乱跑,吃了药死的老鼠便会毙命。别人家的猫也没二五零这德行呀。

姑姑决定对二五零食物制裁:馒头、虾皮喂之。二五零见不到鱼肉,叫得更凶了,而且二五零还爱盯着屋内大喊大叫,生怕姑姑忘了喂它。

姑姑气得大白天关着门窗,拉上窗帘,她实在不想看二五零那双贼眼,害她吃啥都得与它共享。二五零看不见屋内场景,叫声更大了。姑姑忍无可忍,将二五零驱逐出院,将它拴在胡同口,和王大爷家的狗遥遥相望,姑姑想让狗“教训”一下二五零。狗欺生,朝二五零汪汪叫,二五零龇牙回怼,不久,狗败下阵来,躲进狗窝,不再吱声。

姑姑说,没见过这样的猫,都是猫怕狗,见到狗吓得眯起眼缩成团才对,这二货不知天高地厚,敢和狗对叫。

二五零的江湖只是半径一米的半圆,但它谁都不怕,即便被打也要扯着嗓子喊,直到喊来食物,吃不得意便继续喊。姑姑那么刚强的人都妥协了,听它叫得厉害了,便丢给它食物,而且食物日渐丰富,由馒头虾皮变成炸肉,后升级为油煎小鱼。

劝姑姑,不能惯着它,任它鱼肉咱,姑姑说,它叫得四邻不安,没法子,只能随了它愿。

姑姑提起二五零便有说不完的槽点,发誓等给二五零找到下家,再养猫一定要买一只好的,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

上周,朋友家的蓝猫产了崽,我问姑姑要不要,姑姑一口回绝,不要,家里养不了两只猫。恰好开家具厂的同学不嫌弃二五零,需要它去厂子里“叫声”镇鼠。

姑姑说,想得美,二五零走了,我家老鼠谁镇?蓝猫只能养在屋内当宠物,它有二五零的猫高音吓老鼠吗?

姑姑还是舍不得二五零。姑姑回问,都养一年半了,是块石头也焐热了。

姑姑望着门外绿油油的菜地,感慨,幸亏二五零叫声大,菜地、周围邻居家都没老鼠光顾了。

二五零猫假声威,不仅替自己争取到优质伙食,而且让老鼠闻声丧胆。它二?姑姑说,在吃和本职工作这两件事上,二五零有勇有谋。

浅秋

□呼庆法

浅浅的秋色里

庄稼成熟的味道

开始弥漫整个田野的上空

成群的麻雀在谷地里

叽叽喳喳的叫声

牵动着村庄和农人的神情

村庄不老

每一颗谷

都是沉醉在乡土里

最美的收成

浅浅的秋色里

一垄一垄的玉米穗上

金黄的籽粒

正在饱满地打磨诗行

父亲精力充沛 笑意昂扬

他叼着烟

把镰刀打磨出刃口的光芒

我发现他的额头上

有岁月打磨出的沧桑

也发现庄稼饱满的成色上

装着他眼眸里看得见的

生活的光亮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