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投稿邮箱:wbfkblsl1@ycwb.com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9月10日版面图
土月饼情结
□魏青锋
秋风送爽,转眼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大街小巷的商店里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月饼,闻着这些诱人的月饼香味,我不由地想起了母亲的土月饼。
那些年物资供应不丰富,母亲老早就开始收集核桃、花生等食材,为制作土月饼做着准备,可到了跟前,母亲还在为白糖发愁,父亲上山挖药材摔伤了腿,治病欠了一屁股债。正好黄老师来家里家访,我和姐姐正在剥核桃花生,母亲去邻居家借白糖,黄老师坐了一会叹口气就转身走了,快晌午时,黄老师又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白糖,我跑出去喊母亲,一包白糖放在案板上,姐姐说黄老师还要去其他的同学家里家访。
母亲盯着白糖愣了半天,随后起身系了围裙,坐过来跟我们一起剥核桃花生,母亲脸色不好,我和姐姐也沉默着,只有手在簸箕里窸窸窣窣的声音。剥好核桃和花生,天已不早了,母亲就擀面做晚饭,父亲躺在西窑里,母亲伺候父亲吃了饭,就又在灶膛添了柴,锅底刷一层油,把核桃仁和花生分别爆炒,过后在盆里加白糖拌匀,月饼馅料就算是做好了。天黑尽了,母亲就捋了袖子,舀了面粉开始和面,面里加了碱水,只有加了碱水,月饼表面才光滑不炸裂,揉面的工作是我跟姐姐轮着做,母亲说,面揉到了才有劲道吃起来才酥软,揉好后,母亲抹一层油在表面,用湿纱布盖着醒面,准备工作做完后,我们就睡了,母亲还要在油灯下纳一会鞋底。
中秋节的早晨,天灰蒙蒙亮,母亲就起床了,清扫了院里的落叶,伺候父亲服了药,然后就把醒好的面掐成一块一块面团,小擀杖擀开,舀一勺白糖核桃花生的馅料包起来,再次擀薄成圆形,这就有了月饼的形状。我睡得正香,被一阵“吧嗒吧嗒”的风箱声吵醒,等我爬起来,空气中已经弥散了一股月饼的香味,母亲已经在锅里刷了油,锅底放了一层圆圆的月饼,姐姐正悠悠地拉着风箱,看到我醒了,母亲忙招呼我,拿了小铲子在锅里翻着月饼,翻不及时就会烙焦的。
第一锅出锅了,母亲先留好一盘品相好的月饼,这些月饼要在晚上摆在院子里祭月的,随后才给父亲端了一盘,母亲刚跨出门槛,我跟姐姐就迫不及待地掰开一个,香喷喷的热气扑鼻而来,塞一瓣在嘴里嚼着,甜丝丝的又透着核桃花生的醇香。我伸手又要拿,被姐姐打了一下:“等下一锅,妈还没有吃呢?”母亲回来,我跟姐姐又轮着拉风箱,连着三锅,月饼就全部做好了。
月饼都放在篮子里晾着,母亲就开始做饭,今天过节,母亲的菜里多了一盘豆酱炒肉,我跟姐姐吃完饭以后,就有了新任务,每人提着一袋子月饼,去姑姑家和大姨家送月饼,还要留一袋明天上学送给黄老师,下午在姑姑吃完饭,借了表哥两本小人书,边走边看,等进了家门,太阳都落西了。姐姐和母亲正在案板上看着什么稀奇,看到我回来了,姐姐赶忙盖起来,“什么东西?”我一下来了兴致,就上前去抢,打闹了一阵,母亲就又把盒子打开,是六个圆圆的,泛着黄铜色光芒,上面刻着字的月饼,表姐在省城上大学,下午来我家送来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月饼,母亲用刀切了四份,是蛋黄馅的,轻轻地咀嚼,齿唇间滑过黏软甜润的香味,久久不忍吞下。那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每年过中秋节都要让父母亲和姐姐吃到如此好吃的月饼。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上了大学在城里安了家,每年中秋节都给母亲和姐姐送几盒月饼回去,有广式的、苏式的、还有台式的,去年回老家特意带了一盒火腿月饼,母亲咬一口倒乐了,母亲笑着说:“怎么是肉的,还有些咸,不好吃,还是我做的月饼好吃。”我也跟母亲打趣:“是的,都没有你做得好,我们想吃,可你还能做吗?”“能,能,能做哩!”母亲捏着月饼的手在微微抖动着,患脑梗10多年了,母亲的手脚已不大灵活,看着母亲层层褶皱里溢满笑意,倏忽间又仿佛回到小时候,坐在有些凉意的院子里,凝望着天上圆盘似的月亮,边听母亲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边有滋有味地吃着母亲做的月饼。
秋日草原 李海波 摄
那一回首的温柔
□张军霞
每天早晨7时,我总会听到外面一声清脆的童声在大声喊:“爸爸,再见!”接下来,我会看到一个匆匆下楼的身影,他把车停下来,摇下车窗,把手臂伸得长长的,来回挥动着跟儿子告别。
我家住顶楼,对面那幢楼的楼层比我家矮了一层。所以,我站在阳台上时,能清楚地看到对面这家人在小院里的活动。小男孩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看得出来,他对爸爸十分依恋。每天早晨到了爸爸出门上班的时间,他必要站到院子里,一直看到爸爸的汽车从小区里驶出去,转弯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才会恋恋不舍走回屋子里去。每次看他们父子告别,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温情。因为那位爸爸从来都是不急不躁,他会在把车子从车库开出时、车子启动时,即将驶离小区时,分三次回应儿子的依依不舍,那手臂缓缓来回摆动的姿势,让人觉得他人虽然不在家,却把满腔的柔情都留给了孩子,这真是一位爱孩子的好爸爸啊。
在我的记忆当中,也有这样温柔的回首。那年,我参加工作不久,还没有成家,有过一场刻骨铭心却以失败告终的恋爱,情绪一度陷入最低谷不能自拔。我不想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下班后常常就住在单位的宿舍里。母亲对我不放心,她不顾自己那段时间膝盖疼痛,经常在晚饭后打电话来,约我一起出去散步。
我们会选择在公园门口碰面,那里正好距离家和单位都不远。我们绕着假山和湖水走上几圈,随意聊些家常,看看时间不早了,母亲就会说:“明天你还要上班,咱们回去吧。”于是,我们又在公园门口告别。我让母亲先走,她却总是固执地要等我走远,她才肯朝着相反的方向慢慢走回去。
有一次,我已经走得很远了,忽然想起宿舍里没有牙膏了,又转回公园门口的小超市,却无意中发现母亲还站在原地,还呆呆地保持着和我告别时的姿势,她一动也不动地望着我消失的方向,甚至没有发现我再回来,但我知道从她站立的那个位置,正好能看到我宿舍的窗户,她是在等我的屋子里亮灯呀。那一刻,我感觉心酸极了,迅速买了牙膏赶回宿舍,把灯打开的瞬间,我长长松了一口气,我看不到站在黑暗中等我的母亲,但我知道她看到了这灯光才会放心地离去。
第二天,我就收拾东西搬回家去住了,因为我不想为了一段成为过去式的恋情,让母亲如此担忧。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我始终没有对母亲提起过,但她那充满温柔与牵挂的回首、再回首,却成了我心底永远抹不去的柔情。
曾经有一次,我在办公室跟同事聊天,说起邻居家小男孩和爸爸告别的情景,一向总是显得沉默寡言的老王,忽然就叹了一口气:“我最难忘的是小学毕业那天,当时的同桌梅梅对我的回眸一笑……”原来,那时候他对梅梅很有好感,却因为性格内向,从来不敢有任何表示。直到那天,梅梅拿着毕业留言册,主动让他写留言,他慌乱之中都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只记得她接过本子看了看,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了,走到门口,她却又回过头来看着他,用手掩着嘴巴笑了。他始终怀着期待在内心重温她的那一抹笑意,想着开学之后在新的学校里,说不定他们还能是同桌。可惜,梅梅后来没能和他进同一所中学,发现她没在校园里出现,他悄悄打听,才知道她早随着家人搬到外地去了。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他再也没有见过她……
原来,那一回首的温柔,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版本,即使历经了沧桑岁月的洗礼,它依然是曾经最能触动内心的风景,不管过去了多少年。余生,唯愿时光继续温柔,你我初心依旧。
我家的鸬鹚
□董国宾
我的家乡有个美丽的湖,湖水一望无际连着天际,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乡亲们依湖而居,常年在荷苇荡里捕鱼采菱,他们的轻姿薄影像点点帆影穿行于烟波浩渺的湖面。父亲摇橹踏浪,带上自家的鸬鹚,天天下湖捕鱼。在我与生俱来的记忆里,身披油光羽毛的鸬鹚是我家的最爱,每当它们勤快地把一条又一条大鱼捉上岸来,我们家中便会漾起一片笑声。
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嘴尖而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鱼。我家的黑羽鸬鹚,体健灵便,游水迅捷,随父亲下湖时,一潜入水中便箭一般穿行,个个都是捕鱼能手。
湖面上一团团雾,当第一缕阳光照下来,父亲便带着鸬鹚出湖捕鱼了。浪花在湖面上跳跃,又窄又长的小船在湖水里穿行,黑羽鸬鹚像一队队士兵,队列整齐地站在船舷上。一片阔大的水域里,橹声刚停,我家的鸬鹚就拍打着翅膀跃跃欲试了。父亲拿竹篙往船上一敲,它们知道父亲下了命令,身子一跃,都扑扑地钻进水里。矫健的鸬鹚在水中游来窜去,只需片刻,就会有一只鸬鹚钻出水面,尖而长的嘴啄住一条个头不小的鱼,这鱼不停地摆动有力的大尾巴。这只最先捕到鱼的鸬鹚,是我家的头鹰。头鹰即上船站位时,站在船头的鱼鹰。它劲最大,潜水快捷,捕鱼也最多。我家这只可爱的小头鹰,每天能捕好几十斤鱼呢。头鹰一出水,一只只鸬鹚捕到鱼后不断跳上船,个头小的鱼被鸬鹚吞进喉囊中,父亲伸手抓住脖子,从鼓鼓的喉囊中把鱼挤出来,随手一扔,勤快的小鸬鹚又跃回水里去。鸬鹚在水下窜来窜去,一条又一条鱼被捉上来,父亲都快忙不过来了。过上一阵子,父亲就吆鸬鹚上船休息一会儿,取下系在脖子上的草绳,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过去,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就吞进肚子里。鸬鹚在船上稍作短暂的停顿,又扑扑地跳进湖里去。这些聪明的小水鸟,最清楚自个儿第一轮捕了多少鱼,待捕到足够多的时候,它们自会停下来。小鸬鹚灵巧有力的身姿捕起鱼来如囊中取物,若遇到十几斤或几十斤的大鱼,机灵的鸬鹚就在水下发出协助信号,同伴闻讯从四下迅速围过来,再大的鱼都会不费力地捉上岸。鱼舱渐渐满起来,中午时分,父亲把鸬鹚带回家,好好休息上一阵子,当太阳西斜时,父亲踏浪划船又来到一片新水域,这一群令人欣喜的小鸬鹚又开始下水了,直到落日的余晖洒在湖面上。
我家的鸬鹚在湖里各显其能,一回到家,一个个孩子似的就会被父亲宠起来。父亲最常做的就是给它们梳理羽毛,哪怕极细小的一根杂草,父亲都细心地从它们身上拿下来。鸬鹚闲下来的时候,父亲还会走过去和它们逗耍。父亲伸出手去,轻轻拍一下小鸬鹚的屁股,小鸬鹚就会高昂着头在院子里来回走。父亲拿来几条小鲫鱼犒劳它们,手一扬抛过去,小鸬鹚腾空而起,没等小鲫鱼落地就一口吞下去。父亲呵呵地笑上一阵子,我家的小院里,一派热闹和从容。
太阳在湖面上升起来,没有什么风,我家的黑羽鸬鹚成排成行地站在船舷上,父亲摇着船,缓缓地犁开一道清波向湖的深处划过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母爱如棉
□杨金坤
前几天回故乡,见棉田里的棉花正次第开放。“花见花,四十八”“七月十五见新花”“ 棉花伸开拳,一棵摘一篮” ……望着那一朵朵白生生的棉花,我仿佛看见母亲正哼着棉花的农谚,向我走来。
棉花是母亲内心按捺不住的心思,从播种、出苗、现蕾、开花、结铃、直至吐絮和成熟,母亲常常劳作于一片浓绿或者点点洁白的棉田,一任微风吹开她一季温暖的盘算。
记忆中的棉田,连成一片,一望无边。棉株上宽大的叶子随风抖动,仿佛涌动的绿波。棉花的花朵很漂亮,刚开时乳白色,开后不久转成红色、黄色。直到最后,花朵们收起花季绽放的美丽,结成一颗颗绿生生的棉桃。那些棉桃,鸡蛋大小,饱满硬实。棉桃们在每一个晨昏,向土地倾吐着心事,等待着秋天的再次绽放。
当秋风吹起,趁人不注意,棉桃攥紧的小拳头慢慢地舒展开来。忽然的一天,远远的,就见远处的棉田里,像是落了满地的云,走近一看,那是棉桃在吐絮呢,乳白中闪着荧光。紧接着,棉桃儿次第开放,那一朵朵白生生的棉花,如窈窕村姑,展露曼妙的身姿,发出白生生的笑声,透着一股野性的风情。一朵朵白生生的棉花,如空中折翼的云挂向了棉树的枝头,如芦花,似飞絮。看去,满目都是温柔。
母亲欣喜地走进棉田,目光随棉而走,五指轻扣,指尖捏紧棉朵的中下部,用一种连拉带捻的力,一团团棉花便飞进了母亲腰间的围兜。摘下的棉花是生棉花,经过轧、弹变成了熟棉花,熟棉花通过母亲的纺、络、浆、织,就变成温暖我身心的棉布。
漫漫冬夜,灯火如豆,纺车嗡嗡,母亲盘坐在土炕上,右手不停地摇动纺车,左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捏住筒状棉条的嘴,对住纱锭的尖,随着双手灵巧的操作和纺车的转动,左手的棉条像玉蚕吐丝,一条白线随着左手的徐徐扬起而渐渐变长,直到胳膊伸展,然后纺车倒转一下,利用“回车”的间隙,把拉出的细线均匀地缠到转动的锭子上。纺完棉线,又要络线、浆线,经过一系列工序,最终将纬线固定在织机上,母亲才长舒一口气。紧接着又在“唧唧”的机杼声里,开始了日夜穿梭的忙碌。面对着织完的棉布和剩下的熟棉,母亲心中暗暗盘算,能做几身新棉衣?能添几床新被褥?
忘不了刚上班的那年冬天,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两床大棉被,大棉布的口袋上有母亲歪歪扭扭的字迹,我能想象出母亲戴着老花镜认真写下我住址时那高兴的表情。几天后,天气降温,我拿出母亲寄来的新棉被盖上,暖暖的棉被“烘”得全身发热。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此诗虽然赞美的是棉花,但我认为也可以是母爱,因为母爱也像这棉花一样,柔软、妥帖地包裹着你、温暖着你,不求一丝回报。
母爱如棉,故乡的棉花还生长在棉田里,可我的母亲却离开人世了。
且食鹅黄鱼子鲜
□贾国勇
一层又一层地剥开棕笋苞皮,没有多久,就可以看到里面白色的棕蓓蛋透明似亮,像一颗颗鱼卵饱含水分,薄薄的蓓蛋皮儿一掐就破。把棕笋放在案板上,如切竹笋般切成段。和竹笋不同的是,切开的竹笋段上面还留着竹子的节痕,而棕笋段上面则是布满了一粒粒幼稚的棕蓓蛋。待锅中的羊肉片炒至六成熟的时候,把棕笋片从清水中捞出来放进去,在炒锅“嗞嗞啦啦”的欢唱声中,棕笋片和羊肉片发生了奇妙的融合,棕笋的香和羊肉的香融合在一起,很快就充溢了厨屋,没有多久就会从厨屋内飘逸出来,氤氲了山村小院的角角落落。
棕笋,顾名思义呈现笋状。生长在棕榈树的树身和叶柄之间的腋窝里,远远地看出,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孩,白白嫩嫩骑在树桠上。食用棕笋,最好在阳春三月采摘,这个时候的棕笋刚刚生出,还没有见到阳光,剥开笋包皮,里面即是如鱼卵般未开化的棕榈花蓓蛋。宋代诗人刘攽在《棕花诗》诗中形容获取棕笋的过程说:“砍破夜叉头,取出仙人掌。鲛人满腹珠,鲴鱼新出网。”这里有个非常美好的过程,更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最佳选择:棕笋鲜嫩的花蓓不须烹饪,像啃生玉米棒子样就可以食用。吃在嘴里是甜甜的,略微带一些生涩的苦味儿。不过,相比与别的食材的苦,棕笋的苦是为了激发香而生的。因为,在把棕笋咀嚼成浓浓的沫后,你会发现棕笋生涩的苦味儿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苦涩味儿渐渐褪去,变成了浓浓的食材香。
最后一次吃羊肉炒棕笋是在深圳铁岗水库边的农家乐小店里,当时,我还在罗湖区的一家写字楼上做经理人。从深圳回到郑州后再也没有吃过了,心里却一直想念着棕笋的味道。但是,棕榈是南方的树木,北方极其少见,再加之饮食习惯不同,郑州的酒店里还从没有见过这道风味独特的菜肴。渐渐地,对棕笋的思念也就淡了。
前段时间,企业家李不然在家请客。餐桌上放了一盘佐餐的棕榈花蓓蛋,好像是被油炒过一样,如一粒粒鹅黄色的鱼子在菜盘中散开。尽管餐厅灯光是柔和的,依然能感受到棕榈花蓓蛋的晶莹透亮。且,闪烁着珠圆玉润的光泽。我拿起勺子舀了一勺放进嘴里,滑溜溜的,酸中带甜,舌头几乎掌控不住,只好任她们如鱼儿一般在口腔中钻来钻去。好不容易抓住一粒棕榈花蓓蛋用牙齿嗑了,先是一股苦涩味儿跑了出来,充溢了口腔,再咀嚼一下,刚刚失去的甜味儿又回来了,并且,甜中还带着香味儿。是什么味道呢?我想到了甘草的味道,想到了苦瓜的味道,尽管苦,却有着“苦中作乐”的香。这个时候,被舌头抓住送到牙齿的棕榈花蓓蛋多了,咀嚼后在口腔中形成了糯糯的沫儿,那种“苦中作乐”的奇妙味道就浓了起来。
北宋文学家苏轼,还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在《棕笋》诗的诗序中详细介绍了棕笋的食用之法后写道:“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所以,在吃了羊肉炒棕笋后,我心中还一直惦念着“鹅黄子鱼子”的吃法,没想到在李不然这里竟然吃上了。此情此景,和诗中又是何等的要像?想到这里,不由得加快了取食的速度,哪里还顾得上文化人的斯文?
看我吃过津津有味,李不然说,他听了我介绍吃羊肉炒棕笋的经过,心生羡慕,想到郑州大学有几棵棕榈树,就派人去采摘了来,却发现此时的棕笋裂开了一条窄窄的缝,可以看到花蓓里面鹅黄色的棕蓓蛋,想来错过了最佳的食用期,不敢暴殄天物,就剥开棕笋的苞皮,取出里面的棕蓓蛋,用山西陈醋腌制了。后来,从中医大师那里得到一种食用方法:把陈醋腌制的棕蓓蛋用蜂蜜煮了,晾凉后食用,可以起到滋阴壮阳的作用。
“没想到,依法炮制,却是食中上品,”说到这里,李不然非常得意地说,“这才是有心插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就把你这个倡议者给请来品尝了!”
秋歌悠扬
□王国梁
人在秋天,就仿佛进入了某种神秘的旋律中,积蓄久了的烦躁和郁闷一扫而光。站在秋日的天空下,任凭长风滑过耳际,清爽的气息会滤净心尘,你会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如果你再仔细听,耳边会有悠扬的秋歌响起。
丽日如诗,秋歌悠扬。有善于倾听的双耳,就能听到秋歌远远地、轻轻地飘来。
秋风唱响了一曲清凉宜人、浪漫自由之歌。飒飒秋风,随着季节的召唤姗姗而来。你听到秋风的声音了吗?秋风就像一支浪漫的乐队,在进行一场不动声色的演出,不盛大,不喧哗,却自有独特的风格。秋风就像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歌手,且行且歌,流浪到哪里就把清凉留在哪里。秋风吹在肌肤上,每个毛孔都是舒适的,轻轻抚慰着麻木已久的心灵。那一刻,你会有一种苏醒的感觉,好像一个崭新的自己诞生了。听秋风唱响悠扬之歌,你一定想跟随秋风的旋律,去踏遍秋日的万里河山,看秋风吹开的绚烂的秋之长卷。一曲秋歌,几缕秋风,满眼秋色,真的是惬意啊!
秋雨唱响了一曲缠绵醉人、诗意洒脱之歌。有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觉得秋雨会带来寒凉之意,未免有些凄然。我却不这样想,就像刘禹锡说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以为秋雨是诗意洒脱的。秋雨淅沥,有时能连续缠绵几天,就像在唱一首轻柔的抒情歌,把对秋天的深情和赞美都唱了出来。有时秋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如同唱了一曲精彩的短歌。秋雨落到山林里、田野里,落到屋顶上、草丛间,万物欣悦,纷纷回应秋雨的深情。每一滴雨落,都是一个音符在飘。如果你仔细听,会发现秋雨真的是高明的歌者。秋雨的节奏和旋律是那么优美,缓急有致,高低错落,抑扬顿挫,好一曲秋之歌!
秋叶唱响了一曲明朗欢快、潇洒奔放之歌。秋叶的告别,是听从大地的召唤。秋叶的飘落,没有无奈,更不是诀别,秋叶是以另一种形式与自然相拥,所以它们飘落的姿态是潇洒的,落叶之歌是明朗欢快的。如果你站在一棵秋天的树下,感受树叶纷纷飘落,真的能听出乐音飘飘的感觉!一阵风过,你听,满树的叶子争先恐后地落下来。那一刻,你会感觉叮当有声,仿佛每一个叶之精灵都欢笑歌唱了起来!秋叶纷落,就是一首缤纷的合唱,豪情奔放,慷慨淋漓。秋叶在为秋天喝彩,秋天也在为秋叶喝彩。一岁一枯荣,秋叶完成使命,为生命画出一个完美的符号便离开了枝头,它们最懂自然之道,所以最能唱出秋天的神韵和灵魂。日月无声,秋歌悠扬,时光美好!
天高云淡,秋色无边。秋天里,万物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谣,轻轻吟唱,秋天便变得有声有色起来。秋花唱响了一曲绚烂之歌,秋草唱响了一曲生命之歌,秋果唱响了一曲喜悦之歌,秋水唱响了一曲澄明之歌……花朵芬芳,草木清香,瓜果甜蜜,粮食饱满,河流清澈……秋歌悠扬,岁月如诗!
状元红
□夏杨
你打马归来
洛阳花迎风怒放
为这一刻
我苦候十八春秋
满城烟雨
展卷此刻为谁
你浅浅一笑
经年心事潜藏
如果当初
未将嬉笑收敛
也许生命中
不曾有此芬芳
岁月如歌
斟满杯中心愿
给你的祝福
一如当日初见
汶川纪行
□夏杨
我看见废墟上开满了花
绿色葱茏,红色娇艳
我想起那间教室里
你曾经握着笔的灿烂的笑脸
汽车沿着蜀道爬行
艰难地驶向你
草木依稀。心情刺痛了眼睛
曾经,在这里欢笑、嬉戏
就在那个春天。恍若昨天
而今一切只留下废墟
寂寥伴着感伤,我来找你
想好的话,本是先向你说不哭
可我却已泪流满面
你的书已修复得平展
却没再多翻过一页
我知道你一定还看着这里
那怒放的花,那流动的风
都是你在述说……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