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郑钰
“为什么是我,不是说好我还有三年的寿命吗?!”
疑惑、不满、愤怒……这名男子不愿意接受“死神”的选择。 这不是“剧本杀”现场,而是9月9日下午广东祈福医院肿瘤中心的《死亡教育》体验沙龙现场。医护人员通过参加临终体验沙龙,学会面对死亡和告别,更加尊重生命。
心理咨房间里只有一支蜡烛摇曳着微弱而昏黄的光,十几个人在黑暗中围坐在长桌旁。笃、笃、笃,三声敲门声,一个身穿黑色斗篷的“死神”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站在一个人身后,犹豫片刻,又走向下一个人,再下一个……有的人的身体已经抖得像片树叶。最后,“死神”轻轻地用手指点了点一位年轻男医生的肩。
体验沙龙的现场由心理咨询师主持,十余位肿瘤科医护人员参加,通过主题分享和临终体验游戏,旨在让医生们学会面对死亡和告别,更加尊重生命。
“遗愿清单”:如果只有6个月,我想……
生命还有3个月、3天甚至3小时,你最想做些什么?
沙龙的第一个体验游戏是“遗愿清单。10余名体验者随机抽取带有生命倒计时数字的纸条,如果人生只剩下纸条上所写的时间,体验者们想做什么?
“如果只有六个月,我会经常给妈妈打电话聊聊天,尽量多回家,就算一个月回去一天,我能陪她的时间也只有6天了……”
“第一天我会陪父母,第二天我会带着狗和我的闺蜜疯玩一天,第三天我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海滩上等待死亡的到来。”
“我最放心不下孩子和父母,最后的日子我要尽可能把他们安顿好……”
虽然知道这只是个游戏,许多人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遗愿”时一开口就哽咽了,甚至无法继续。一个分享者事后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但当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几天时,想到的只有自己最爱的人,也才意识到自己用心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也太少向他们表达爱,当晚回去就要对每个家人说“我爱你”,再肉麻也不怕。
主持人杨焰是位执业医师、心理咨询师,后投身于服务临终病人的安宁疗护。她解释说,死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好好地活”,把对死亡的认识转化成珍爱生命、好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许多癌症晚期的患者及家属,会以隐瞒或是轻描淡写的回避态度面对死亡,以至于患者在离世后并没有对后事做出恰如其分的安排,未能实现自己最后的心愿,也来不及和亲人告别。一名参与的医护人员回忆,她曾接触到的一名临终患者和家属对死亡避而不谈,导致患者逝后财产未分配,房产证所有人未更改,家里因此乱作一团。
杨焰介绍,死亡教育是为了树立合理科学的死亡观,“死亡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每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死亡的一般生理过程,减少无谓的恐惧和焦虑”。
她提醒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不应避讳谈死亡。探讨死亡对人生的影响,可以提高为死亡做准备的能力,还能帮助临终人士做准备。
“死神来了”:我该怎么办?
沙龙的第二个游戏是“死神来了”,由一位体验者扮演死神,随机走到一名体验者身后代表该体验者生命到达了终点,其余体验者对弥留之际的体验者一一告别,于是出现了文首的那一幕。
杨焰提出,善终是有准备的死亡。而现代意义的善终包含了六个方面:一是可以在最后的时光与爱的人相处;二是能列一份遗愿清单,并有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三是立下遗嘱,减少过世后给生者的纠纷;四是给未成年的孩子录几段视频,高考、大学毕业、结婚……为Ta的几个重要人生阶段不“留白”;五是自己能参与制定自己终末期的治疗方案,尽量少痛苦,舒适而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六是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充分地告别。
如果能做到以上六个方面,无论是逝者还是家人虽有分别的悲伤,但会少了很多遗憾。
活动在互相拥抱中结束
杨焰说,在医院的安宁疗护中,他们也用这样的方法安慰临终的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让他们减少一些恐惧,正视死亡的到来,让逝者善终,生者可以更好地生活。
她还记得,有对夫妻感情很好,妻子已经进入弥留之际,医生鼓励丈夫在妻子的耳旁表达自己的爱意。过了一会儿,丈夫泪流满面地走出来说:“她真的能听到!她真的听到了!我说完她的眼睛就慢慢闭上了!”
许多人以为,医护人员见惯了死亡、习以为常。其实不然,活动中一名肿瘤护士哽咽地说道,就在活动当天的中午,自己刚刚经历过一名护理多日的临终患者离世的事情,心里一直很难受,参加这个活动,让她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医院提供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