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插图/杜卉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8月27日版面图
水东街于惠州,如外滩之于上海。这条仅730米的古街见证着东江商埠风云与多元文化交汇,“一街挑两城”的地理位置全国罕见。近千年来,水东街几经沉浮历经沧桑,而今涅槃重生,变身成为热门文旅地标。此前,惠州“十四五”规划两次提及,要规划推进水东街等省级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作为惠州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一环。
水东街为何能够成为盛极一时的商业旺地?数百年商埠文化是如何形成?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期起,羊城晚报《惠州文脉》将追溯水东街的前世今生,向读者介绍东江商业重镇——水东街的起源、发展、衰落与重生。 (李海婵)
晚清东新浮桥。浮桥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苏轼参与兴建,陆续使用了近千年,水东街西连浮桥。图片源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淮水之东聚财福地
“一街挑两城”全国罕见
惠州“水东街”一名,有沉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水不东流,因此西流水被称为“逆水”,道教以“逆水”为贵,称其为“仙源福地”。东江和西枝江恰恰是两条由东往西流的“逆水”,故苏轼为惠州作《潜珍阁铭》时曰:“悼此江之独西,叹妙意之不陈”也。而水东街,正处这两条“逆水”之间,进行营商,自然是“聚财福地”了。
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南汉主刘晟又在两江合江处兴建一座水东庙,庙中置神像二尊,封其介胄按剑而坐者曰“兴祚王”;其乌巾紫襕端笏而坐者曰“泰民王”,寓意“国泰民安”。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唐庚贬居惠州,撰《水东庙记》曰:“吾始至惠州,屏居于南山之上。北望西江之东,林木之间,夜夜有灯煴然,里人云此水东灵庙也。”由此可见,水东街之地,自南汉以来已被视为“逆水福地”。
水东街商业发展离不开天然的地理优势。惠州历史上有“一街挑两城”的城市格局,
1928年尚未改造扩宽之前的水东街。当时水东街浅窄简陋,无骑楼,“一条竹筒街,两片砖瓦房”。图片源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1929年改造扩宽之后的水东街。水东街改良后,路面宽30英尺,两旁骑楼各8英尺(包外柱),檐口高度15英尺。图片源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1936年水东街沿江街景。水东街北临东江,是岭东的一条黄金水道,百舸云集,热闹非常。图片源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明设圩市驰名东江
高峰时聚集200多家商户
最开始,水东街还仅仅只是一条普通的泥路,不是街道,更不是商业街。明代吴高在《惠州修路记》中记曰:“耆老善士告予曰:昔水东地势低洼,宋守钱酥筑作平直,郡人便之。”意即明代惠州进士吴高听老者说,北宋时今水东街是一片低洼,行人不便;惠州太守钱酥将这些洼地填平拉直,方便行人。
入明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的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一种交换方式,促进城乡商业活动兴旺发达,水东街在“东关”设立了一个圩市。至晚明,水东街作为东江流域商品集散地的作用突出,商铺林立,百业兴旺,从而正式形成一条驰名东江的商业街。
在明清鼎革之际,水东街饱受战火摧残。特别是康熙十五(1676)年正月,清朝征潮大军退保惠州,反叛清朝的刘进忠与郑经(郑成功儿子)纠集二十余镇兵马围攻惠州府、县两城,炮火猛烈轰炸,喊声震天,日夜不绝。后来清朝尚之信奉命割惠州,与郑经结盟,郑经退回台湾,为害惠州长达三十余年的战火宣告结束。在这次战火中,地处府、县二城之间的水东街商铺,大部分遭到焚毁,剩下的又被散兵游勇占据。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归善知县孙耀祖到任,招回避乱流亡商民,驱逐占据水东街店舍的散兵游勇,拆毁残墙败瓦,重建经营。水东街商民在地方官府的支持帮助下,迅速修复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店铺,重新开张营业,水东街很快恢复了战前的繁荣。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水东街有各类商会、店铺、商号有212间,其中有惠阳会、金胜会、聚福会、十庆会、远庆会、仁兴会、获麟会等,可见水东街重建后进入“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1941年5月被日军焚毁的水东街。此时日军第二次沦陷惠州,入城后三天防火焚毁水东街等地。图片源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1949年10月15日解放军进城,水东街商民欢迎盛况。 图片源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民国建700米骑楼街
战时成东江交通运输线
至清代中后期,惠州水东街的商业活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惠州为通商口岸,外国的火水、火柴、洋布、西药、食品等经香港大量涌进惠州,粤东所出产的海产、食盐、粮油、木材、柴炭、竹木等,也集中惠州销往各地,更使水东街商业日益繁荣壮大。
1912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规定在全省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1928年,惠州国民县政府拟《惠阳呈报改良惠城建筑章程案》报省国民政府,提出成立“惠阳改良街道委员会”,对县城水东街和府城十字街等主要街道进行改良,兴建骑楼。其中水东街的改良方案拟订马路扩宽至30英尺,两旁人行道及骑楼各8英尺(包外柱);檐口高度15英尺。店面、骑楼及人行道、马路等项建筑费用由业主、店客各出一半。短短几年间,将水东街建成一条700多米长的骑楼街,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上居下铺,前铺后居,成为惠州城市街景的显著特色。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政府和国民党省党部急忙后撒到粤北的曲江、连县一带,日军驻扎石龙,并截断东江和广九铁路运输线,惠州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抗日交通运输线和物流中心。在此期间,水东街遭到日军多次轰炸,炸毁和焚烧的店铺达200多间,但商民很快将其修复营业。那时水东街的平码行、货栈和各类商铺林立,茶楼、旅店、妓馆生意兴隆,居民就业方便。相对于其他日占区经济萧条景象,水东街却出现了历史上的畸形繁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水东街人口密集,百业兴旺。图片源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战后一度破烂不堪
改造一波三折终崛起
鲜为人知的是,水东街还见证了日军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6日,驻惠州的日军宣告投降。由于水东街是日军沦陷惠州的重灾区,驻惠州日军宣告投降后,中国军队选择了水东街包公巷码头作为接受日军投降之地,以雪前耻。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和发动内战,导致国民经济崩溃。为此,惠州许多工商业主纷纷将资本转移到香港等地,水东街又开走向衰落,日趋萧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水东街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水东街毕竟太老了,历尽300多年沧桑,很多门店已破烂不堪,失去了往日辉煌。
有鉴于此,惠州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着手拟订水东街改造重建规划,于2009年9月,一期改造水东西路动工,一栋栋骑楼老房子纷纷倒下,新建筑“仿古重建”。在反对声中,加之资金问题,项目改造于2012年年底停工,直到一年后才开始复工。根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此时方案已经重新调整,水东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拆迁改造,改为保护修缮。
2014年4月开始,惠州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工作,水东街借此东风,渐渐恢复“旧容”。水东街一期按原规划完成,近年来吸引数十家文旅商主题店入驻,成为引领惠州夜间文旅经济的新潮流。去年,作为惠城区打造“城市会客厅”项目的核心区域,该区投入8000万元对水东街二期基础设施实施改造,包括地面改造、风貌立面改造等,不仅使水东古街重现旧时景象,也再现各历史时期的商埠、老字号。据统计,水东街二期现有10条传统街巷,1300多户业主,其中临街商铺250户左右。(作者/何志成)
夜幕降临,水东街披上霓虹“外衣”
【文脉走访】
千年商埠繁华何时重现?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刘雅欣
经过改造后的水东街,成为惠州文旅新地标
白天,这里延绵的骑楼建筑令人眼花缭乱。夜幕降临,水东街披上霓虹“外衣”,流光溢彩。今年6月,惠州水东骑楼商埠游径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作为惠州的文旅新地标,近年来水东街热度不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往打卡。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交通拥堵、业态单一等难题逐渐显露,亟待解决。
行走在水东街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约5米高的方形尖顶石柱,刻着“水东街”三字。两排崭新的仿古建筑,灰白相间,房屋整齐一致,设置了众多新潮打卡点,现代商业氛围浓厚,青砖灰瓦掩映着灯红酒绿,吸引着年轻人。再往前走,仅一街之隔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水东东路片区仍基本保持原有街道及建筑肌理,一楼一顶的临街骑楼构造、西式风格的屋顶壁面都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繁华商业中心区。沿街随处可见传统的商铺,杂货店、香烛行、中药店、婚嫁用品店……各式各样的老店铺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更加接近老惠州人印象中的“水东街”。
在很多老惠州人的眼中,水东街充满回忆和历史。今年81岁的杨阿婆见证了水东街的衰落与繁荣。她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邻居街坊间深厚的感情,“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熟悉,出了什么事情也都互相帮忙。”作为昔日最繁华的商业街,水东街从衣食住行到柴米油盐,从红白喜事到中外用品,简直囊括了所有生活生产之必需,“不用出远门,需要什么都能在这里找到。”
近年来,在当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视和保护之下,水东街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惠州的文旅新地标。如今的水东街不乏热闹与喧嚣,今年春节假期,水东街每日更是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前往游玩。
水东街滨江东路,市民三两结伴散步
水东街充满各式各样的老店铺
水东东路片区仍保持原有街道及建筑肌理
然而,问题也逐渐凸显。身处惠州老城区,水东街周边道路拥塞、停车难一直为市民游客诟病。“周末在水东街绕了三四圈,找不到停车位。”前来游玩的邱先生郁闷地说。记者了解到,水东街附近只有一期商业街区有200多个地下停车位,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停车需求,周末和节假日经常一位难求。除此之外。水东街目前业态较为单一,主要以餐饮为主,缺乏特色经营,冷热不均。“吃完饭散散步,好像没有更多可以体验的活动了。”市民陈育华说。
水东西路片区商业氛围较为浓厚
夜晚合江楼灯火通明
水东街重返昔日繁华,仍任重道远。好消息是,在惠州“十四五”规划中,水东街等省级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被多次提及。根据规划,接下来惠州要厚植文化内涵、丰富体验业态,以“绣花”功夫改造提升水东街。同时,以环西湖文化内涵提升、千年惠州文脉内核挖掘为重点,整体规划推进环西湖城市中央休闲文化区与水东街、金带街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使其成为惠州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一环。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