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刘雅欣 通讯员 张志远
图/黄克锋 插图/杜卉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8月20日版面图
说起龙门县地派镇,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温泉与生态。事实上当地还深藏着不少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在渡头村内、天堂山水库旁,屹立着雄伟壮阔的见龙围与炮楼。“见龙”二字出自《易经·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里,近200年来涌现了10余名教育界名人。2008年,见龙围与炮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存完好。
尽管坐拥古朴的历史建筑与优美的田园风光,但渡头村地处偏僻,村子人烟稀少,很长一段时间是“空心村”。近年来,“空心村”正逐渐复活,越来越多的游客挖掘到这一“宝藏地”,年轻村民不断“回流”。
渡头村发展未来可期。近日,记者从龙门县文广旅体局获悉,见龙围与炮楼一期修缮工程已于去年完成,目前正准备二期工程。“酒香也怕巷子深!”龙门县地派镇镇长赖文城透露,目前正与意向企业接洽,有望引进高质量大型文旅项目,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古朴的见龙围
渡头村航拍图,可见炮楼高高耸立
见龙围保存较好
村民自发筹钱维护
时值高温酷暑,但一进入见龙围,便有舒适凉意袭来。见龙围,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于道光六年(1826年),坐东向西,是一座结构为三堂、二横、一围龙、右侧置碉楼的清代建筑,具有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征。远远看去,十分古朴浑厚壮观。
见龙围是龙门县名人、清代光绪年间举人、两广学务处查学员、四品官员刘士骥的故居。据村民介绍,刘士骥的祖先刘学容见此地山形昂首向东南,逶迤向西北摆尾,形状像条龙,是风水上所说的“龙脉”集结之地,便在此打造了见龙围与炮楼。
见龙围设有围墙,可见墙内的禾坪一侧有一古井,村民说旧时围内居民喝井水长大。特别的是,见龙围还从屋后山脚引入两条沟渠,沿外围屋门前南北两条水渠流出屋外,村民出家门便可用水,十分方便。禾坪立有一对旗杆石,虽历经风雨侵蚀,仍石刻字样依稀可见,这是刘士骥取得举人后所立。
穿过禾坪,便来到了两层高门楼前,卷拱门上设有木栅栏,正大门门额上挂有“举人”的牌匾。经过门楼踏入围屋,正中三进两井三厅为刘氏宗祠,宗祠没有繁华复杂的木雕石雕,青砖到顶十分古朴。宗祠内还挂有见龙围发展史、开基史祖学容公史迹及刘士骥的简介,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走进见龙围内部,饱经风霜的墙砖,狭窄幽深的小巷,让人仿佛走进了旧时的幽幽岁月。宗祠两边有横巷通左右横屋,大多数的房屋都保存完好,仅有少部分倒塌。据介绍,当年随着围屋内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加,在原围垅屋后面又修建了多层呈半圆形的围垅屋,每层房屋都有多条横巷相通。见龙围有四五层围垅屋,房屋由砖石砌墙,木材架梁,屋顶盖瓦。
上世纪九十年代,见龙围村民陆续外迁。这里虽早已无人居住,却十分干净整洁,这离不开村民们的精心管理。地派镇渡头村村委委员刘剑锋介绍,现在每年都有政府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护修缮。除此之外,“村民还会自发筹集经费,进一步完善基本设施的维修。”在大家的共同爱护之下,见龙围刘氏宗祠保存完好,还被评上龙门县十大“最美祠堂”。
见龙围的右边屹立着炮楼
见龙围内部小巷狭窄幽深,墙砖饱经沧桑
“教育世家”叱咤龙门
涌现多位教育名人
与众多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相比,渡头村新围村民小组见龙围是一个较为年轻的村落。虽然见龙围的历史不到200年,但是却写满了经商致富和教育报国的历史故事。除叱咤晚清的刘士骥外,还有10多人当过学者、教授、校长、教育局官员,刘氏堪称龙门的“教育世家”,给当地留下了众多精神遗产。
根据刘氏宗祠族谱显示,见龙围刘氏于清道光年间从龙门县城迁来。然而追溯历史,这个家族最早入龙门是在明代初期。他们的祖先祖籍在福建,后迁移到广东兴宁,之后迁移到惠州龙门县城。刘家一路迁徙,直到到了刘士骥的祖父刘学容这一代,才真正兴旺起来。
记者从宗祠内悬挂的资料上获悉,刘学容“年少立志不凡,性刚毅勤奋,聪颖过人”。但是因为家里穷,刘学容没法求学深造,被迫早早休学,靠摆流动摊档过活。刘家虽然穷,家风却很好。饭不够吃,刘学容宁肯自己饿着,也先让父母吃饱。“乡人知情,皆以孝称之。”刘学容颇具经商头脑,有了一些积蓄,他就不再摆摊,而是在县城顶新街开了间咸鱼杂货铺。由于勤俭迅敏,经营有方,刘学容获利甚丰。不久,他又在县城东廓大街开设振合杂货铺,渐成新富。
刘学容致富后,节俭如故,以奢华为戒,经常让后代时刻谨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刘学容认为,在舒服的县城居住,容易染上奢华怠惰的恶习,不如回乡下居住。于是他遍寻居所,无一遂意。直到偶然间,看到这里山川环绕,水清如镜,便相中了这片钟灵毓秀之地。
有了钱,刘学容开始建设家园,于清道光四年(1824)六月十三日兴建见龙围,道光六年(1826年)三月二十四日,见龙围落成。刘学容轻财仗义,热心公益事业,邑中有事,如筑桥修路,常常捐款相助。因他的善举,当地县官赠他“同镶义举”“乐善好施”两块匾。有一年龙门发生大饥荒,饿殍满途,人们扶老携幼地前来向刘学容求助,络绎不绝。刘学容每晚命家人把铜钱串起来,每50文为一份(每份可购米5斤),堆积满屋,翌日来者每人一份,很多人因得到刘学容的赈济而幸存。
刘学容在闲暇时,还常常告诉家人:“吾家八代单传,不绝余线,且自上祖已式殆甚,若吾不茹苦含辛,奋发为雄,其何以立业承先启后耶?今幸天佑,粗有衣食,并添人口,汝曹应读书积善,首以孝为先,当思财固难得,而兄弟更为难得,切勿因财而歪天性,以至门墙内讧,凡处兄弟,当念手足之义,应亲兄弟之身为己身,而疾痛相关,事兄弟之事如己事,而荣辱与共。视侄辈为己子,彼此无分,兄弟叔侄家居,尤需谨言,男女老少,应有礼节,老壮青幼,宜分尊卑,凡吾所言,汝曹铭记。”从刘学容的谆谆教导中,可见读书积善、孝顺团结、长幼有序是刘家家训的重要内容。
近百年来,刘氏家族纷纷外迁,但重学重教、经商致富、惠及乡里、实业报国等家族传统,成为当地佳话,传承不息。见龙围与炮楼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见龙围与炮楼少有的装饰
禾坪立有一对旗杆石,仍依稀可见石刻字样 刘剑锋/摄
炮楼高高屹立
成村民休闲场所
在见龙围右边,一座雄伟的炮楼颇为吸睛。记者看到,炮楼由5层楼高的青砖砌筑,内部宽敞,木梁交错支撑着各楼层。走访当天,天气炎热,不少村民搬着凳子,坐在楼内避暑,十分休闲惬意。从外观看来,炮楼的主体结构依旧完好如初,只是木梁和楼板年久失修,逐渐被腐蚀坍塌。
根据门前的“炮楼简介”得知,见龙围炮楼面阔17.7米,进深16.7米,占地面积约295平方米。炮楼始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历时3年才完成,也是刘士骥的祖父刘学容修建。平面呈“器”字形,有着几乎完美的防御系统,四面共有242个射击孔,不留任何一个射击死角给敌人躲藏,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较为罕见。
让人惊叹的是,100多年过去了,炮楼仍屹立如初,从外墙来看丝毫没有破败的迹象。据说在修建炮楼地基时,使用了8人才能抬得动的巨石做基础,地基的范围一直外延到炮楼外墙的七八米处。为了防止敌人挖地道进入炮楼,地基约近10米深。有如此稳固的地基,今时今日的炮楼才如此固若金汤。
整座炮楼仅有一个不大的门可进出。门虽窄但却十分厚,厚度足足超过1米,门框用粗大石块砌成。这不到300平方米的内部空间也大有乾坤。炮楼内有水井、粮仓、伙房,每一层都区分出用于居住的房间和用于聚会商议的议事厅。炮楼内房间有几十间,足够容纳过去所有居住在见龙围的村民。站在炮楼顶上,可鸟瞰全村。守军可居高临下射击远处的敌人。炮楼顶端还竖有两根避雷针,炮楼100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雷击。炮楼每一处设计完美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刘剑锋介绍,炮楼历代均有维修,由公尝(即家族用于集体公益事业的经费)出资维护,直至改革开放后公尝制度取消。从那时候起,炮楼鲜少进行维修。据村民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时仍能走木楼梯到楼顶,如今只能站在底层向上望。专家认为,见龙围与炮楼是研究龙门地方客家居住风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见龙围 李海婵/摄
炮楼有5层楼高,由青砖砌筑 李海婵/摄
【文脉故事】
“下山虎”刘士骥
创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
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1857年刘士骥出生于见龙围。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时人看作“下山虎”。纵观刘士骥一生,脚踏教育与实业,精通医学,尤其擅长赋诗和古文辞,与丘逢甲、邬宝珍为诗友,被时人称“学界伟人”。
刘士骥肖像 李海婵/摄
刘士骥于1885年拔贡,1893年恩科举人,朝考一等。刘士骥后补授怀集知县,不久以患病为由辞官返回龙门老家。但他没有闲下来,看到了启蒙教育与国运的密切关系,寄希望于少年一代,致力于家乡文教事业。1903年,刘士骥策划改清代书院兴贤书院为龙门官立高等小学堂,发展新式教育。龙门首间新式学堂——龙门官立高等小学堂由此创立。
见龙围发展史等资料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李海婵/摄
当时两广总督岑春煊聘刘士骥出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委员,发展新式教育。在此期间,刘士骥在广州先后创办了清平、善庆、芳村、丛桂、观成、珠光、东关7所小学堂,规定凡旅省人士之子弟皆准入学就读。值得一提的是,刘士骥在广州期间,又一手筹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为岭南名校打下基础。
1908年,刘士骥被派往美洲“宣示恩信”。踏上美洲那一刻开始,刘士骥从教育家向实业家转变。刘士骥在美洲向华侨招股,所到之处,“侨民欢迎,股份云集”,不过数月,集股三百余万,成立广西振华实业公司,这是我国政府最早在海外向华人、华侨引资开发实业的历史见证。
1909年3月,刘士骥从北美洲回国抵广州,不料遭匪徒杀害,引起两广、南洋、美洲邑人悲愤悼念,挽联无数。刘士骥死后遗体归乡,长眠于见龙围。刘士骥的大儿子刘作楫,是晚清秀才,后来成为龙门县立中学校长,为教育鞠躬尽瘁。二儿子刘作伊,曾任民国龙门县县长,为当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居民在炮楼内避暑 李海婵/摄
刘氏宗祠族谱记载家族迁徙建围历史 刘剑锋/摄
【文脉走访】
不做银行白领
青年创办民宿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渡头村环境优美,群山环绕,增江穿村而过。但由于地处偏僻,村子人烟稀少。“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地派镇渡头村村委委员刘剑锋介绍,剩下一些老人坚持种田为生。直到两个龙门青年人的出现,让渡头村开始焕发生机。
1986年出生的刘许敏是渡头村本地人,4岁时跟随父母离开了家乡,到外地生活读书,后来定居广州番禺。他很少回老家,一年一次跟着父母回乡探亲。在他印象中,家乡山清水秀,但过于偏僻,生活实在不便。
直到2015年,另一个小伙伴谢炜添邀请他,一起做民宿,让村庄重新“活”起来,帮助村里人脱贫致富。但当时的刘许敏在银行工作,生活稳定。他思考了许久,还返回家乡考察了好几次。
“白天在村子里行走,几乎看不到别的人。”刘许敏坦言,那时看到自己的家乡变成这样,心里很难受。怀揣着为家乡干些实事的想法,他辞去了银行工作,重返故里,和谢炜添等小伙伴一起组建了爱树团队,开启发展民宿旅游的创业之路。
民宿让村子焕发活力 李海婵/摄
返乡创业并非一帆风顺,租地是最大的困难。刘许敏和小伙伴们一家一户地去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他还说服了自家的长辈,把祖屋拿出来率先改造。刘许敏介绍,为了延续村落的传统风貌,他们在设计、用料和施工方面颇费了些功夫。他们保留了老房子的根基,融合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我们推掉泥砖瓦房,在原址上利用现代材料重建,但外观又与村子其他原有的老屋协调。”整个团队追求山居与原生风格的融合,用的都是原先屋顶的瓦片。
山居建筑内部,很多都是古色古香的木材,这是当地的老师傅利用传统工艺,把杉木用天然桐油两刷两晒,再一片片拼合,使得新房散发着木香。村里丢弃的老建筑物件,被变废为宝,于是民宿内出现了石磨做的路径、麻石条做的台阶、旧瓦片做成的装饰墙,精致独特。就连庭院里到处可见的鹅卵石,也是来自不远处的增江河滩。白天,蓝天白云下,四周遍布山林,坐在民宿的任何一个角落,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纷扰的静谧。
在准备了近一年后,爱树乡村度假山居建成,并于2017年7月试业。小桥流水的庭院、清新雅致的客家建筑……爱树乡村度假山居因极具设计感成为网红的爆款民宿,吸引着大批80后、90后游客前往体检简单质朴的田园生活。
民宿的出现,让几乎没落的古村落开始热闹了起来,村民逐渐回流,空心村日渐活化。刘许敏介绍,民宿里的厨师、服务员等十多个员工大多数是本地人。2019年,村里还新开了两家农庄和两间小卖店。2019年,该项目直接带动该村就业30人,间接带动就业200人。据悉,民宿从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带动乡村观光游客数量超过10万人次。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