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 | 无意间,我拍了一部珠江新城“成长史”
2021-08-24 08:0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珠江新城,这20年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2004年在珠江新城买房被朋友们取笑,“打算当郊外村民?”

这一点不夸张,那时的珠江新城,荒草丛生,的确很郊区。

谁能想到,如今光彩照人的广州天河CBD,在20年前是一片荒芜。

【2000年】那时的珠江新城,野草丛生
【2000年】那时的珠江新城,一片荒芜
【2000年】当年轰动一时的《骑车寻仔》老父亲陈国扬,晚上睡在珠江新城


那些村庄

那时,猎德村甲子村等村庄里有成千上万幢握手楼。

巷子深处,应有尽有。租户来自全国各地,小吃店各地口味都有。汤面,汤粉,油条,面窝,汤包,烧麦等等,让你看花眼。你可以坐在拥挤的小店里吃,或坐在店外的桌子边吃,也可以让老板打包,边走边吃……

【2001年】外来务工者在洗衣服
【2001年】两名男子在珠江新城杂草地上看热闹

经过相当时间的磨合,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某种默契,共同营建“城中村”。

当时,猎德幼儿园不小,楼房挺新,种了很多树。里面只有一个守园的阿伯,他是猎德村人。他平静地说,幼儿园拆后,他不知要做什么了。

当时,村里有几棵高高的树,树上的叶子红成一片,很漂亮。

【2001年】珠江新城成为滑翔爱好者的练习场

城中村里,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

过去的村庄,慢慢被拆迁,变成了珠江新城。现在,只有流经猎德的那条河,还一直在流淌。一年一度的龙舟节,村民们就在这里卖力划船。划完了,他们又回到崭新亮堂的回迁楼里去了。


那些候鸟

珠江新城开始巨变时,出现了短暂的候鸟式生存的人们。这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特有的现象。

曾经,我在这里遇见阿宝一家。阿宝当时三岁,来自湖南农村,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在广州以拾荒为生。他们暂住在珠江公园北门方位,一片被废弃的楼房里。

【2003年】阿宝跟妈妈在玩耍
【2003年】珠江新城的一棵树

小罗一家住在珠江新城一条隧道里,一住就是六年。

黑狗在水泥地上睡着,床上小罗也在睡着。旁边有水桶、电饭锅、碗筷等生活用品。

“他啊,今天休息,没事干。”2005年一个普通的日子,小罗50多岁的母亲边洗衣服边说。风从前面的“大门”吹向尽头的“大门”,倒也凉爽。

当其时,小罗告诉记者,他20岁了,家乡在湖南邵阳,初中毕业就到了广东,开始在东莞打工,后来到了广州。他和他的父亲从1999年开始就住在这条隧道里,父亲主要的工作是守住没完工的人行地下通道,小罗则在五山的一个工地打零工。

日子,星期,月份……岁月过了六年。

珠江新城花城大道与马场路交界的地下人行隧道那时还没有开放,除了一个出口,其它的都用砖头或木板封了起来。走进去,寒气扑面,扑朔迷离。隧道很宽很广,就像一个迷宫。

一盏20瓦的电灯泡摇晃着,光线微弱。小罗一家三口住在这里,给这里增添了一丝温馨,隧道口还种着苦瓜。“我们种的苦瓜往年结了很多瓜呢。”小罗的母亲笑眯眯地说。

这些苦瓜苗依赖他们从下水道掏出来的一小堆淤泥活着,藤向四边爬去,几朵黄色的小花还沾着小水珠。

第六年,珠江新城基本建成。为城市作出特殊贡献的候鸟们,渐次飞走了。这是值得尊重的一群人。

【2004年】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工地


【2006年】原来的聋人学校也在珠江新城
【2006年】珠江新城的建设工地
【2007年】建设中的珠江新城
【2007年】一名舞者在珠江新城工地上跳舞
【2007年】珠江新城围墙上的涂鸦
【2007年】猎德一村民坐在树上休息
【2007年】仰望猎德村的天空
【2007年】猎德村中一个女人的背影
【2007年】俯瞰拆迁前的猎德村
【2007年】西塔正在建设中


那片热土

乘着亚运会的东风,珠江新城开始迎来高光时刻。

广州大剧院、国际金融中心、东塔、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城市新地标在这里拔地而起,珠江新城的新时代到来了。

【2008年】猎德大桥在建设中
【2008年】工人骑着自行车去工地上班
【2008年】下班的工人们在围墙外走过
【2008年】傍晚,工人们在珠江新城内行走
【2008年】工地里下班的年轻人
【2008年】一孩子在山堆上玩
【2008年】珠江新城建设热火朝天
【2008年】珠江新城建设热火朝天
【2009年】珠江新城海安路一工地,几名建筑工人在工棚外闲聊
【2009年】易地重建的猎德古宗祠
【2009年】天河CBD里秀龙舟
【2009年】市民走上还没开通的猎德大桥

【2010年】海心沙在建设中
【2010年】广东省博物馆开馆引来众多市民
【2010年】广州大剧院的户外雕塑
【2010年】灯光璀璨的海心沙
【2010年】光鲜亮丽的珠江新城

珠江新城承载了太多太多,比如城市的腾飞与荣光,比如个人的热望与梦想。这片热土,魔术般变幻出各种人间奇迹。


那些成长

20年来,这片土地每天都在变化,从荒芜平地到高楼林立。我有幸住在这里,住在一部关于广州新城的“成长史”里。这里,每天都在书写“蝶变记”。

【2011年】现代舞舞者在珠江新城起舞
【2011年】广州大剧院外,一名少女走过

拍摄,其实是无意之举。20年来,我总在不经意中,对着珠江新城这块土地按下快门。于是,我整理出了珠江新城层层叠叠的影像。

【2012年】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在猎德卫生站称体重
【2012年】花城广场人头攒动
【2012年】空中走廊横跨在楼与楼之间
【2012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在花城广场开幕
【2013年】透过西塔玻璃幕墙看正在建设的东塔
【2013年】夕阳下的珠江新城
【2014年】东塔封顶
【2015年】夜晚的珠江新城
【2016年】猎德村民们
【2017年】从广州少年宫看外面的世界
【2017年】广州大剧院的户外雕塑
【2018年】猎德龙舟招景
【2019年】在临江大道绿地上,孩子用落地的木棉花把自己围起来
【2019年】猎德摆春宴
【2019年】珠江夜游船经过珠江新城
【2020年】在广州图书馆内,从负一楼仰望所见的天空

20年间,我“无心插柳”的镜头见证了城市的岁月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

《羊城晚报》2021年8月24日A13版报道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统筹丨郑华如 胡军 纪映云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