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文脉】一部《金文编》留名于世,一代莞籍大师“容”归故里
2021-08-05 21:1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在岭南美术馆举办,深度解读容庚丰厚的学术人生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颖 贺全胜 王隽杰 朱绍杰

8月5日上午,“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在岭南美术馆正式开幕,共推出6个主题展览、4场专题讲座,以东莞为切入点,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解读容庚先生丰厚的学术人生。

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司琪表示,容庚先生是东莞人民的骄傲,此次展览,旨在让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深入了解容庚其人、其事、其精神,让莞邑文脉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东莞将以举办“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挖掘梳理和保护展示莞城容邓家族、莞籍“坪石先生”、东莞明伦堂等名人名作名史名迹,擦亮东莞文化瑰宝,展现新时代东莞文脉的传承与创新,着力建设品质文化之都,全面提升东莞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

一部《金文编》成就学术人生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藏家、书画篆刻家。作为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的奠基者之一,他饱学鸿儒,古文字研究、篆刻、书法、绘画,无不博学精深;作为鉴藏家,他以一介学者之身,倾尽家财,保全了大量珍贵国宝。

1922年,容庚以自己编写的《金文编》手稿请教国学大师罗振玉,被罗视为研究古文字的可造之才。在罗振玉的推荐下,他直接进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开始了在北京20多年的治学生涯。容庚曾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其著作《金文编》和《商周彝器通考》至今仍是古文字和考古研究者案头必备的书籍。

《金文编》初稿手稿(复制品)

为了保护国宝不外流,容庚竭尽所能,多方搜求,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历代书画、古籍善本、丛帖拓片等。晚年时,他将个人所藏捐献给国家。在他辞世后,子女秉承遗志,陆续将其生前未及捐献的文献捐献给国家,成为中国收藏史上的佳话。据不完全统计,容庚及其家属先后捐赠青铜器200余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套,古籍善本10000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1000余件,以及海量的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巨,殊为难得。

容庚故居里的陈设还原从前生活场景

百年书香门第,当代“孟母三迁”

起自振华路,与东莞地标西城楼遥遥相对,莞城的旨亭街八巷,坐落着容庚故居。老屋属三间两廊三进式布局,是典型的东莞清代住宅,这里培养出了容庚、容肇祖、容媛三位大学者,诉说着不一般的历史春秋。

老屋所在的旨亭街也有来历,古时钦差带圣旨来东莞,首先在官井头下船,再经旨亭街,后再让官员接旨。而莞城历来是东莞的文化教育中心,崇文重教,文风兴盛。从宋代到民国,私学、官学并举,书院众多,特别是明清两代,科举鼎盛,这里孕育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许多莞邑名士亦诞生于此。

容庚出生此地,成长在南街邓氏和北隅容氏两大书香门第,自幼受四舅邓尔雅和伯父容祖椿影响,两位长辈一位精于文字金石训诂,一位师从岭南画派,容庚幼时自是耳濡目染。

容庚故居

邓尔雅是岭南篆刻名家,引导容庚兄弟从小学习古文字。少年容庚却在学古文字时发现工具书不多,因近代以来出土不少青铜器,拓片比较容易收集,于是容庚决定编写一本工具书《金文编》,这个想法马上获得了邓尔雅的支持。而其母也秉承家风,严格要求子女,效“孟母三迁”,辗转广州、东莞,邻校而居。容庚亦不负所望,整整6年潜心钻研,写成4册稿本,在北上求学时携《金文编》初稿拜谒金石学家罗振玉并深得赏识,在其推荐下被破格录取入北大。入读北大国学门后,容庚获得更多名师指点和研究资料,不断修正充实《金文编》。

1925年春,《金文编》写成。胡适将书稿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当时研究金文的人较少且影印费用昂贵,商务印书馆决定不予出版。当年夏天,罗振玉得知消息后施以援手,出资石印几百本。至今在容庚的故居的展板里,还记载着这个故事,容庚先生晚年念其恩情道:“没有罗振玉就没有我今日容庚。”

容庚故居于2008年被列为省文保单位,不仅吸引了东莞本地人前来参观,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为了对故居进行保护与利用,2000年政府启动修缮工作。然而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城市道路修整后周围街巷都改成混凝土地面,地面标高抬高了不少,导致积水倒灌到故居,不易排出。既要解决这个问题,又要坚持“不改变文物原貌”,工作人员最后结合地面方阶砖的翻修,在地砖下加设防潮层、渗水槽和暗沟,把积水导入下水道。虽然工程复杂不少,但保存了故居的原貌,这个做法也成为了文物修复中的一例典范。

容庚住所客厅场景

治学严谨,嘱咐子女“要有真本事”

8月5日,随着“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在东莞开幕,容老先生的后人们也纷纷从各地赶来。再回容家老宅,容庚先生的女儿容璞向记者回忆起关于父亲的一些点滴往事。“在治学和教育方面,父亲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他对我们说,每个人都要学一门专业,一定要有真本事。”在父亲的影响下,容璞也热爱绘画,但与父亲喜好国画不同,她更偏好西洋画,父亲对她有些微词。容璞说,自己十分想做出成绩,直到有了设计作品,才鼓起勇气拿给父亲看,再到年纪大一些,她重拾工笔画,父亲十分支持,拿出收藏字画让她学习。

容璞的丈夫梁世雄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是岭南画派的第三代传人。因为在父亲眼里,书画不分家,当时容老指出女婿不能只画画而不练书法。后来,女婿梁世雄苦练书法,甚至练到手肿,终有精进,此时容庚先生再看才说了句“这还差不多”。深得容老教诲,在梁世雄任教的这些年,也一直将“书画不分家”用来要求广大学生。

在做人方面,容庚先生的要求则是踏踏实实,“电影都不让看,戏一次没听过,回到家里都是安安静静的。”六女容珊不止一次提起这些细节。容庚先生是大学教授,在当时收入不菲。但容珊回忆起小时的生活,只觉艰苦朴素,缘由是容庚先生的收入很多都用在了收藏字画金石上。容珊解释,这一方面是父亲的研究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父亲的拳拳爱国之心——他要帮国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住这些文物。

作为容庚先生友人之子,吴泰先生如今是一名画家,他年幼常与父亲随访容庚先生。“他经常借书给我,让我知道做人要谦虚,不浮夸,做学问则要认真谨慎。”吴泰回忆道。

谈起此次容庚展回到故里,女儿容璞说:“好开心又好亲切,仿佛又见到了父亲一样。”据她介绍,晚年的父亲仍一直说着东莞话,这次来莞,她的脑海里浮现起曾经的一个画面——当时坐船到了东莞,刚刚看到金鳌洲塔,父亲兴奋地在船头大喊“到了到了”。这是容璞第一次随父回莞的一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