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紧闭的双眼、大张的嘴巴、紧绷的四肢……一尊略显夸张的“肥女打疫苗”泥坯在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灵巧的双手下逐渐鲜活。
近段时间来,国内多地陆续出现本土疫情,为致敬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核酸筛查与疫苗接种工作,为阻断疫情传播奠定坚实基础,许鸿飞最新创作《测核酸》(1、2)、《打疫苗》三件作品,许鸿飞抗疫系列作品增至11件。许鸿飞认为,艺术肩负记录时代、传播思想的责任。日前,记者对他进行专访。
新“肥女”作品
将个人艺术风格与时代融合
走进许鸿飞工作室石磨坊,各种雕塑作品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最多的莫过于许鸿飞的代表作“肥女”系列:她们或趴或站或躺,形态各异、憨态可掬,传递着快乐的情绪。
“如果说‘肥女’系列过去是浪漫主义,那现在肥女就是现实主义,她变成市民的一部分。”许鸿飞带领记者来到石磨坊地下室,展现他所说的现实主义作品——正处于泥稿阶段的《打疫苗》。
只见肥女和医护人员各坐在椅子上,肥女左手握拳,右手拉下袖子,整个身体紧绷,五官皱成一团,嘴巴咧开;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眼神专注,左手固定肥女胳膊,右手将针扎入肉中。“肥女像邻里街坊一样参加疫苗接种,大家就会有亲切感,用夸张的表情则是为了达到诙谐的效果。”
不只是《打疫苗》,在石磨坊抗疫作品区,许鸿飞刚完成的两件《测核酸》作品也展露了肥女与现实主义的挂钩。比如其中一件:肥女左手握手机,右手臂挂着口罩,整个身体前仰靠向医护人员,大张嘴巴,正是很多市民亲身经历的场景。
自去年疫情发生以来,许鸿飞陆续创作了《丰碑》《山高人为峰》《火神山建设者》《天使》《白天黑夜》《王烁》《我们在你身边》《天使之吻》等八件偏写实的作品,新作《测核酸》《打疫苗》则是将他个人艺术风格与时代的融合。
“疫情的发生,给艺术家带来很多感人的素材。我不仅是用雕塑去记录历史,更希望用艺术去表达历史,艺术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希望后人能铭记这段不寻常的日夜。”许鸿飞说。
推动中国艺术实现
“走进去”“请出去”
“肥女”作为许鸿飞个人艺术风格的集成体,诞生并非一帆风顺。“我创作‘肥女’前的作品,更多是工程,而不是艺术。”许鸿飞掷地有声。
许鸿飞告诉记者,在创作“肥女”前,他一度迷茫,找不到方向。1999年,他给一位认识的女孩做了一件胖胖的雕像,被著名艺术家黄永玉看见。黄永玉提议他做“肥女”系列,“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特点,跳出学院的套套。”这句黄永玉说的话,让本还踟蹰的许鸿飞下定决心。
20年来,许鸿飞不断丰富“肥女”的形象,虽然有过怀疑自己的时候,但他还是一直坚持,创作至今。“艺术需要坚持,你不断丰富你的创作,总有一天它能成为你的品牌。”
自2013年以来,许鸿飞带着“肥女”踏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举办42场。疫情发生后,许鸿飞策划“许鸿飞雕塑百村展”启动,带着“肥女”走进10多个中国乡村展出。
许鸿飞认为,艺术除了记录时代,还承担传播思想的责任。“‘肥女’代表的是一种幽默的精神。快乐具有世界共通性,世界五大洲不同人种不需要翻译,只要看到‘肥女’雕像,就能感觉到快乐。”
不是没有人质疑过许鸿飞的“肥女”系列不具有中国特色。但许鸿飞表示,在世界巡展的过程中,有人被雕像的快乐所感染,转而好奇是谁的作品,知道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后,都大吃一惊。“他们说,‘中国不是严肃死板的吗?怎么会这么幽默’?通过艺术我们改变了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他们知道中国充满了快乐、幸福与自信,从另一种形式讲好了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特色。”
许鸿飞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继续以时代进程为灵感缪斯,不断丰富“肥女”系列,推动中国艺术从“走出去”变成“走进去”,“我们要走进世界舞台主流文化里,最后实现‘请出去’,即得到世界认可,主动邀请。”(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