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张霖
7月24日,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了“学党史 推新作”新书阅读研讨活动,本期活动围绕王溱的红色题材长篇小说《第一缕光》以线上的形式进行了研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主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蒋述卓等专家学者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
“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致敬伟大的革命女性高恬波,她的精神如清晨‘第一缕光’照亮了南粤大地。”该书作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王溱介绍,这是一部关于20年代广东妇女解放思潮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广东花县青年女子阿四妹寻找她的引路人——广东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的故事,书写了一名身处最底层的无产者于走投无路之时,在共产主义的启蒙下,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艰辛历程。
一路寻找高恬波的过程中,阿四妹帮助英德的青年女子招娣逃婚、教英德的妇女小孩识字、在仁化参加农民暴动、在广州成为地下交通员、到南昌援救高恬波,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彰显了共产主义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这部小说在创作中巧妙处理了虚构与史实的关系,为红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的新思路,新的亮点。人物设置方面富有戏剧张力,真实、接地气,并具有成长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首先肯定了这部作品,在他看来王溱第一次写长篇就同时指向地域文化、革命历史、妇女解放等庞大的题材是非常不容易的,
蒋述卓此前已为该书写过一篇题为《显隐结合,书写信仰的力量》的评论,主要是从创作技巧的方面肯定了以“显”“隐”两条线把共产党人的整体力量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书写信仰的这种创作手法,“显”与“隐”的融合之间信仰力量的无穷由此而凸显。
“她的写作敏感于现实的变迁,既重视讲述个人的心事,也尝试击出时代的大音,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在同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青年评论家、专业作家、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德南认为,叙事的灵动是王溱的小说创作非常鲜明的特点。作者希望通过书写高恬波、阮啸仙这样的革命历史人物而为当下找到硬朗的精神与意志,确认信念和光的来源。
一级编剧、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罗丽认为,该作品体现出比较高超的情节构建力,富有悬念感和强戏剧性。“由此小说具有了戏剧改编和跨界尝试的可能。当然小说也有轻灵感有余,历史厚重感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写作技巧的提升,尤其是对整体叙事节奏的全局把握来解决。”
一级作家、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许锋认为,《第一缕光》题材新,角色新,故事新,岭南元素恰到好处,既凸显地域人文特色,又饶有生活情趣。
唤醒女性个体意识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其林认为,《第一缕光》是一部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红色题材作品。同时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之处,“包括开篇较为平淡、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小说叙事缺乏必要的物质铺垫、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描写等。”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文学室主任饶晖认为这部小说书写和歌颂了革命先烈伟大的革命实践,彰显了共产主义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同时还关注女性群体的权益和成长,包括封建制度下妇女的解放、女性个体意识的唤醒等,细致入微地去体恤每一个生命个体,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茉琳认为,《第一缕光》在“女性成长”“女性觉醒”以及“女性解放”方面值得肯定,“第一点是继承了建国之后1950年代1960年的文本,写出了女性解放的本体性。第二点在于《第一缕光》这个文本是女性启蒙男性,最有意思的是阿四妹影响了爱慕她的阿康哥,出现了一个女性启蒙男性的叙事,这是让人非常惊喜的地方。”
最后,申霞艳作了总结发言。她表示,《第一缕光》首先很好读,该书在人物的相互影响及高恬波的虚化处理方面以及整个作品的大结构方面,都有比较细致的考虑,“当然还存在一些诸如环境描写不足、缺乏闲笔等问题,如何进入一个一百年前的女性并写好她,确实是项庞大的工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