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办实事,广东省作协启动《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工作
2021-07-24 11: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编撰一部贯通古今的《广东文学通史》,填补一项广东文学事业发展的空白,是省作协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谋划的一件大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广东省作家协会供图

7月21日,广东作协召开《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工作。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兼职主席蒋述卓,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陈昆,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秘书长苏毅,省内专家、学者黄天骥、林岗、陈剑晖、贺仲明、纪德君、陈希、闵定庆、刘卫国、陈恩鹏、龙其林等围绕《广东文学通史》编撰方案、框架、体例进行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

据悉,《广东文学通史》拟分为5卷,包括《古代广东文学史》、《近代广东文学史》、《现代广东文学史》、《当代广东文学史(1949-1977)》、《当代广东文学史(1979-2019)》,每卷40万字,计划于2023年4月底前完成。

会议现场

全国视野下书写地方文学史

“编撰一部贯通古今的《广东文学通史》,填补一项广东文学事业发展的空白,是省作协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谋划的一件大事。”

张培忠指出,编撰《广东文学通史》既要提高站位,还要坚持正确史观,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对标对表,“努力构建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打造风格统一的,有信息含量、有思想容量、有情感力量的通史力作。”

如何编好《广东文学通史》?蒋述卓认为,首先要体现科学性、经典性、学术性、文学性、政治性的结合,要体现出一种文学追求。

“我们要从总体上评价广东文学,同时每一个段落的文学史也放在一个全国、国际的视野去看待。比如近代文学,当时广东的革新意识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其他省可能一笔带过,但在广东省必须浓墨重彩。”

陈昆认为通史编撰或以研究为主,或以传播为主,体例选择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很重要。

另外,编写广东文学通史不能局限于广东文学场域,应放在全国的范围来审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应把各历史阶段更能体现广东文化精神的精髓提炼出来,并围绕这个来呈现,也许能更好地厘清文学在大时代背景下发展的逻辑关系。

再一点,要有粤港澳大湾区的理念,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一体的。

在黄天骥看来,写地方文学史比写全国文学史会更困难。

我们绝不是仅仅是把广东的作家及出版的作品弄上去就行了,必须要写出广东文学的特点,同时要把广东的特点跟全国联系起来,不搞地方主义。”

黄天骥建议,广东文学史的编撰不能面面俱到,根据广东在文学上、文化上的情况,从古到今,应该有所重点。

“明代以后广东的文学出现重要的转折。明末清初那一段的广东文学史非常重要,涌现了很多岭南大家,比如屈大均等人,包括一批和尚,明末还有大量作家流入广东,在广东生活创作创新,这一段要花大笔墨。”

关于文学史的体例风格,专家一致认为应该保持相对统一,不能古代是一个体例,现代是一个体例,当代又是一个体例,整个要贯通;文字的表述,在同卷之中也不能差别太大。

什么是广东文学?作家作品筛选的标准是什么?林岗认为,这都是要编撰文学史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文学史的体例从来都是以作家作品为主来编写的,这是惯例。可是这个不能套用在广东文学上,因为有很多全国性的作家来过广东而且有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活动,比如苏东坡、鲁迅等。”

林岗表示,把这样一些作家放入一个整体来写入广东文学史也不太合适,因为时间都不长。

“但是我觉得可以讨论他们在广东的写作。把好几个人集合起来,把他们的写作当作广东文学上发生的一些‘现象’。作家作品和文学活动要有互为兼顾,可以隔段时间就设一节或一章,来讨论游历岭南的作品。”

究竟哪些作家可以入史?闵定庆认为可以采用“在地化”的标准

“在广东创作的作家作品就算广东文学,这个从学理上来讲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从操作层面来讲也是非常方便的。以韩愈为例,韩愈在潮州八个月,但是潮州人会把韩愈作为他们精神的‘底色’。”

要写出广东文学的特色

陈剑晖指出,现在我们各种文学史大概有1000多种,大多都是全国性的,地方性的文学史目前来说还比较少。

“文学史要编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有理论的创新,要挖掘出一些新的史料。”

在陈剑晖看来,除了一些‘大家’之外,应该把广东的红色文化作为一个重点

“像海陆丰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时期产生的农民的诗歌、丘东平的创作,还有大革命时期广东的翻译,像鲁迅、郭沫若他们翻译的大量的国外的一些先进文艺理论。这些都要关注。“

此外,陈剑晖认为必须增加“俗文学”。

特别是明代以来,广东基本上是一个“市民社会”,“俗文学”对广东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民间的说唱,包括粤剧的剧本、文明戏,这些都不要忽略。这些东西是其他省没有的,不要把广东文学局限在小说、诗歌这些过去比较看重的方面。”

说到“俗文学”,纪德君认为,木鱼书、龙舟歌、潮州歌等都要写进去。

“这些在近代都对革命宣传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代有不少专家通过民间说唱的东西宣扬社会变革、宣扬改良、宣扬民主革命,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在贺仲明看来,书写广东文学的独特性不仅要有,还应贯穿整套书。“虽然从古代到现代到当代,各个时期有很大的不一样,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史,一定要提出几个特点贯穿全篇,比如市民性、地域性等。”

在凸显特色的同时,陈希认为创新也很重要。“要发掘出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发掘出一些新的史料,不然的话讲文学史有什么价值意义。比如朱执信的创作。还有广东的报告文学,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阐释。”

陈希还列举了一系列需要被重新发现的作家,比如李金发。他在广东创作的一些诗歌风格和在其他地方的创作完全不一样,这个在文学史上根本没有提到过。

“我们在编写文学史的时候,这样一些作家作品的发现、评价应该是要做的。还有张资平、张竞生等,这些作家之前很多时候都没写进来。”

此外,诸多专家学者都强调要关注广东的文学思潮及文学现象。近代的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再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文学现象与文学论争,广东在思想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雪敏参加的是第五卷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理论模块的写作。她表示,她会把重点放在1979年之后广东的文学理论对于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一些比较新的文学思潮的回应和推进上面。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粤派批评’打造文化名片,还有岭南文学、珠江文学,现在提出的大湾区文学。所以在理论方面,可能会比较侧重这些概念以及理论家的观点的影响和独特性。”

与会人员大合影

附录:《广东文学通史》编撰队伍

第一卷《古代广东文学史》:

主编: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曾大兴

编写人员共四位:曾大兴、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邓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陈恩维、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富鹏。

第二卷《近代广东文学史》:

主编: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纪德君

编写人员共四位:纪德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闵定庆、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耿淑艳、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周丹杰。

第三卷《现代广东文学史》:

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希

编写人员:陈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卫国、澳门大学文学中心研究员冯倾城、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晓佳。

第四卷《当代广东文学史(1949-1977)》:

主编: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贺仲明

编写人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龙其林、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杜昆、暨南大学副教授黄勇。

第五卷《当代广东文学史(1979-2019)》:

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广州大学资深特聘教授陈剑晖

编写人员:陈剑晖、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副教授刘茉琳、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副教授黄雪敏、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程露。(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