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水陆空接力!郑州阜外医院1075名患者大转移
2021-07-23 08: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一场打开生命通道的大救援

文/羊城晚报特派郑州记者 侯梦菲
图/羊城晚报特派郑州记者 梁喻
视频拍摄/羊城晚报特派郑州记者 侯梦菲 梁喻
视频剪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郑州地势西高东低,城市东部湖泊和河流多。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位于郑州城区正东的中牟县,也恰好位于河水暴涨的贾鲁河的中下游。

7月21日起,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病患被洪水围困的消息就备受关注。但由于援救条件复杂,部分先遣部队抵达现场后失联,大多救援队无法抵达医院。22日,生命通道终于被打开,1075名病患通过直升机和皮筏艇等救援渠道,顺利转院或转出。

被积水围困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羊城晚报特派郑州记者跟随救援队伍赶赴现场,直击此次水陆空大转移。

救援:打通生命通道最后4公里

21日晚10时,郑州市东四环和郑开大道交叉口附近,聚集了大量的救援队伍。他们的目的地是几公里外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那里停水停电停网,没有信号——几千名的患者和职工被洪水围困,还有不少是重症患者,急需救助。

然而,通往医院唯一的道路,却被洪水阻断。救援队伍所在的位置距医院大约4公里,这段路既有4米深的积水,还有高出水位线的道路,车和船都无法直接抵达。

通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郑开大道积水严重

21日下午,一支先遣队伍带着皮筏艇向医院挺进后,也与外部失去联系。

医院成了“孤岛”,少有信息发出,成为大家最牵挂的地方。21日晚,记者看到大量的救援队伍带着皮筏艇和摩托艇前来救援,但到晚上11时许还是无法进入医院,队伍才相继离开。

22日上午9时,羊城晚报特派郑州记者沿京港澳高速来到郑州新区站,现场集聚了数十支救援队伍。其中,火箭军的增援部队也已赶来,他们将通过车、船接驳的方式奔赴医院。

郑开大道上的救援车辆

生命通道的最后4公里,终于通了!跟随部队的物资车,记者向医院进发。十几分钟后,车辆因积水阻挡无法前行,记者换乘皮筏艇抵达医院。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周围一片汪洋,医院门口的石碑几乎被洪水淹没,皮筏艇直接划入门诊楼的一楼大厅,大厅中的积水还有齐腰深。救援人员告诉记者,与21日相比,水位已有明显下降。

医院被困人员通过救援船转运

紧急:1075名病人亟待安全转移

7月20日的暴雨,让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损失惨重。20日晚9时,医院地下车库被淹;21日凌晨,水量猛增,医院全面失守,积水近2米深。

“医院停水停电没信号,给心电监护设备、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运转带来了严重挑战,此外医院基本上所有的大型医疗设备被积水浸泡。”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传玉介绍,医院只能通过自储和支援的发电机来维护基本的电力需求,“这些发电重点供应重症监护的病人,满足手术室、ICU、CCU、儿童重症等科室需求。”

医院工作人员接力搬运物资

据统计,该院共有1075名住院病人,家属约2200名,加上医护人员等,有5000余人被洪水围困。高传玉说,此前因为断水断电,和外面的联系受到严重影响,不过经过各方面努力,救援通道慢慢被打通。

作为收治疑难重症的心脏病专科医院,该院很多病人病情都较重。一千多名病人如何转运,如何保障他们转运期间的安全等,也是关注焦点。

高传玉说,医院的病人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疏散,一个是乘坐皮筏艇和摩托艇走水运,然后接驳陆地大巴车,直接转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此外是69名的危重症病患将通过直升机直接转运至省人民医院。

医院被困人员通过救援船转运

为了迎接这批患者,省人民医院腾空了六个大病区,每个病区可接待100多名患者,可接纳近700名患者,剩余的轻症患者出院吃药治疗。

考虑到心脏病患者比较容易犯病,一旦犯病轻则胸闷、气短、心绞疼,重则威胁生命,医院在转运的现场设置了医疗救治点,并在接驳点安排了急救人员、安置了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等。同时,每一艘救援船上都会安排一名医务工作者,随患者安全转移。

医院被困人员通过救援船转运

转移:医生患者牵手、搀扶、背负……

刚到医院住院楼大厅时,记者要踩着一楼扶梯的扶手走一段距离,才能顺利到达二楼。显然,这条路病患们是走不通的。救援人员将病床和担架搭在一起,才能让病患顺利登上救援艇。

上午9时30分,位于二楼门诊楼和住院部连廊里排起了百余米长的队伍,每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领着病人和家属们,准备进行疏散。

医院被困人员等待转运中

牵手、搀扶、提行李、推轮椅,队伍中每个人都没闲着。李先生的双手推着一把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74岁的老爷子。他们是病友,都住在18楼的内分泌科病区。接到疏散的通知后,大病初愈的李先生硬是花了40分钟把老爷子从18楼上背了下来。

医院被困人员等待转运中

医院70岁以上的病人不少,很多都是这样被搀扶或者背下来的。“我都感动得直掉泪,太感谢他了。”一旁陪护的奶奶说。刚刚把一名病人从12楼背到排队处,结构性心脏病病区的韩主任和孙主任累得气喘吁吁。来不及休息,他们又犯难了,还有两位刚装了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能挤压胸部,他们得赶紧去寻找外援。

排队人群中,最显眼的是一顶顶“蓝帽子”。“主要是方便病人随时能找到我们,所以不仅戴上蓝色的手术帽,也在背上贴上写着科室名字的A4纸。”该院心律失常一病区的赵医生告诉记者,转运过程中,对于普通患者每19人安排两名医护人员看护;对于特殊患者,每人会安排一名医护人员看护。

医院被困人员等待转运中

队伍中,一枝向日葵花被高高举起,这是冠心病三病区的病患队伍,举花的是准备出院的卢先生。“希望这枝花可以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卢先生说,就医被困期间他也会焦虑,但医护人员和病患家属都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因为冠心病患者不能运动,我也会下楼帮忙把吃的食物运到14楼。”他的妻子夏女士说,虽然很累,但能帮助病友,并为医护工作者分担一点工作,很有成就感。

空运:两架直升机转运危重症患者

二楼“走水路”的病患们陆续转运,医院楼顶的停机坪也不断有危重症患者转出。

从四楼的冠心病重症监护室到楼顶停机坪,路程大约有500米,护士小赵和同事们摸黑爬了80多个台阶,将一名危重症患者用担架送上直升机。10分钟后,这架载着一名病患、两名急救人员、一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的直升机,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停机坪降落。

患者通过直升机转运

等待下一趟直升机的间隙,小赵和同事们扒拉两口饭。

“累吗?”记者问。

“你说呢,几天都没睡好觉了,危重症患者时刻得守着,吃喝拉撒和各种仪器我们都得照顾。不过,同事们都很给力,他还是从外面游回医院上班的。”小赵指了指一旁的同事。

医院被困人员等待转运中

当天,一共有两架直升机往返于两家医院之间,负责转运69名危重症患者。

中午12时50分,“B-7482”直升机降落停机坪。“我们20日半夜从杭州启程,21日早上赶到郑州。”公羊救援的队员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带了一架直升机和两名飞行员前来救援,21日下午参与了5名危重病人的转运。

据悉,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大约有18公里,直升机大约每10分钟飞行一趟,以最快的速度为危重病人进行生命接力。

医院被困人员等待转运中

战友:他们的衣服从来没有干过

记者见到王强的时候是22日上午10时,他靠在二楼大厅的一个凳子上睡着了,手边还放着没吃完的干粮。

王强服役于火箭军某部,他和战友就是最早进入医院的那支先锋队。7月20日凌晨2时接到命令,凌晨4时他们就带着装备赶往河南。21日上午9时抵达洛阳,重新编组后他们一刻不歇地赶到郑州。

就地休息的人民子弟兵

21日中午抵达郑州,吃了一碗泡面就接到任务:奔赴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行救援。当日晚上11时,他们成为第一支抵达医院的队伍。

医院的职工宿舍和住院楼之间只有150米,但近2米的积水让两栋楼成为两个“孤岛”,两个楼里的医护工作者“该上班的来不了,该休息的走不了”。

医院被困人员通过救援船转运

王强和战友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职工宿舍的医护人员全部转运到住院楼。职工宿舍门口的台阶被淹了,要想上冲锋舟,必须下水蹚着走15米。每队医护人员上舟的时候,都是手牵手排成一队,队伍的前面要有人领着,王强就负责这个工作。

从21日晚上11时到22日凌晨5时,跑了不下50趟,所有的医护人员平安转运完毕,王强和战友们的衣服也从来没干过。

医院被困人员通过救援船转运

上午,医院楼下前来支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越来越多,有火箭军的、有“杨根思连”的、有武警第一机动总队的……共数千名官兵和民兵投入到郑州的救援中。

“战友,有空吗?去12楼抬个危重病人吧!”二楼大厅,火箭军汽车连的士兵拽住了杨根思连的一队官兵。

“有!”一队人跑上12楼的结构性心脏病病区。64岁的袁伯是病区的最后一名病人,看着他被官兵们抬下楼,该病区的韩主任松了口气。“患者刚做完手术,还患有脑梗,省人民医院也已经根据他的情况做好了后续的治疗预案,一到就会安排检查。”

医院被困人员通过救援船转运

站在二楼大厅,一楼的冲锋舟、皮筏艇往来不歇、有序救援,窗外的直升机铁翼飞旋、快速转运,生命通道顺畅无阻。

截至22日晚上8时,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被困的1075名患者和2200余名家属全部完成转运。

医院被困人员被安全转移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