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 | 北上的大象,让我想起出走的娜拉
2021-07-19 13:5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故土难离,人是如此,象群也是一样。它们也非心甘情愿如此这般跋涉的吧

文/周 实

近来,一群云南亚洲野象拖家带口北上的消息正持续地引发着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看着媒体的追踪报道,谁都难免有点感慨,我也一样,写了几句——

离家,北上,为什么?最终又能去哪里?你若不知道,如何能抵达?

是因少了吃的吗?是因家已无法待?是因只能离家出走,没有别的路可走?

这是一次自我放逐,只为找到新的家,只为寻找那丧失的,那个曾经美好的家。

可是,你能找得到吗?既然已经丧失了。何况你所迈出的步伐,只是一些梦幻的步伐,即使你就找到了,也可能只是些梦幻。

梦幻中,你身处异乡,这并非你想的地方,虽然你的所想只是找回原来的那个家乡,那个能够安居的地方。

你停在了交叉路口,你不知道往哪里走,你调整着你的心态,你调整着你的步态,你那样的束手无策。

你看到了时间已晚,你已没有任何空间,能够让你继续向前,跨进你所向往的世界。

你明白了时间和你,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只会像那么一个走投无路的异乡人。

所以,还是转回吧,别再向前,就此转回。你不想转回,也只能转回。

每次开始于你来说,都意味着已经结束。每次出走相对于你,皆预示着终会转回。

我还由此想到了那个“古老”的文学话题:“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当然,这只是我最初的想法。后来,看到更多的报道,看到人们对于象群所给予的关爱关心,我的担心便消散了。我知道这一路不管它们怎么样,它们也是安全的了。

故土难离,人是如此,象群自然也是一样。象群为何背井离乡?将心比心,想一想,它们也非心甘情愿如此这般跋涉的吧。

据报道,专家们的研究发现,在西双版纳勐腊子自然保护区里面,适宜象的栖息地仅有328.5平方公里,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并且主要分散在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不适宜的栖息地主要为村寨以及周边的农作物、橡胶林、茶叶地以及海拔较高的山地。

此处不留象,自有留象处。三十六计,走为上!大象为了觅食生存,自然不得不出走了。于是,索性一路北上。

由此,我还想到了刘敬叔所写的《异苑》,那里面有一则笔记就是写人与象的故事:

始兴郡阳山县(今属广东省清远市)有个乡民在田中耕作,忽然看见一头大象从树林中走了出来,用长鼻子卷起他,走入林中,然后放下。乡民惊恐未定之时,忽又来了一头大象,左歪右倒,行走困难。

乡民低头仔细一看,象的脚底有一巨刺。乡民遂帮它拔了出来,大象立即行走如常。

接着,又是前一头象,再将乡民卷了起来,带到一处污湿之地,以鼻掘出数条象牙,又将乡民与象牙卷起,走出树林,送回村里。

往日,乡民所耕之地,常为大象所毁坏,于是,乡民趁机说:“这是我的庄稼地,常为你们所损害。你若念我治病之恩,请勿再坏我的田地。”言毕,大象摇鼻点头,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

从此,这个乡民的田业便再无大象来践踏了。

刘敬叔是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的人,曾任宋高祖刘裕的给事黄门郎。他执掌诏令,顾问朝政,后以病免,卒于家,距今已1500多年。

他所写的这则《象》可以说是《聊斋》里的《象》的原型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