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圈,秦海鸥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作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下称大湾区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他推动了很多事情的落地,譬如说全国首创的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譬如说全国首创的科创师事务所。 通过大湾区中心这一载体,政府、银行、投资机构、创业者,无数的科创资源经由这里汇聚、整合。
在别人的眼中,秦海鸥在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是一个创业者。
走近他,你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服务创业者的创业者,而且是一个“极不安分”的创业者。
在过去的经历中,他总在做一些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选择,走一些常人不愿尝试的道路。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选择入伍
2001年,秦海鸥从计算机专业毕业。那个时候,互联网行业正如日初升。
他参军了,为了圆儿时的梦。
在部队里,他经历了野战部队魔鬼般的山地拉练,感受到极限训练的残酷,同时他也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带给个人的力量和震撼。从组建核心部门的日夜奋战,到屡建军功的骄傲荣耀,他在部队经受淬炼,获得荣誉,得以成长。
但军队真的是自己今后要选择的归宿吗?他问自己。
军官的转业路:从政府基层开始
2007年,秦海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选择了离开。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学能够在地方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至于今后的职业规划,他尚未思考成熟,在经历了一小段小有成就的创业经历后,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广州市科技局联系他,希望他能够到科技局工作。
“创业很孤独,虽然当时已经有点成绩,但是依然很困难,没有任何资源,没有平台的帮助,也很难和政府对接。当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很意外,没有想到广州的政府部门这么开放,这么透明。自己也想着到政府部门去感受一下,提升和学习。”
秦海鸥就这么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一开始,他负责的工作很琐碎——管理文件。即使是在这个简单的岗位上,他也在思考如何能提升效率,他自己编写了一套文件管理的软件系统,让收发文的工作效率得以快速提升。
秦海鸥说,从事的工作可以平凡,但是绝不能让工作变得平庸。
小公务员的情怀:扶贫也可以做得不一样
2011年,秦海鸥成为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他的想法是,驻村扶贫是更贴近基层的地方,农村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他觉得帮助农民脱贫,是自己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2011年3月8日,秦海鸥怀揣着大干一番的热情来到广州从化驻村。
他总是想把事情做得和别人不一样。秦海鸥发现,当地贫困的原因,最主要的在于教育水平和人们的思维。因此,他做了很多并不在扶贫指标范围内的份外事。他协调各方,组织100多个孩子到广东科学中心游学,参加科技论坛;他也挖空心思,帮着当地谋划电商卖红薯、土鸡。
“我把扶贫这个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一次创业,所以到处去跑资源。如果农民因此能富起来,那我的创业就成功了。”
两年时间里,他硬生生把自己的汽车给跑报废了,整整15万公里里程。在两年扶贫工作结束后,他还想要继续留村帮助当地实现产业扶贫、思想扶贫。2013年,因工作安排,他被调到了广州开发区工作。
回归科技领域,像“瞪羚”一样奔跑
在广州开发区,秦海鸥依然将自己的不安分个性发挥地淋漓尽致。
当时,他接受了一项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瞪羚计划。所谓的“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一开始,秦海鸥的职责就是每年写一个关于瞪羚企业群体情况的报告。但他不满足只是做些文案工作。
“我的态度是不要浪费时间,要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不想混日子。”于是,秦海鸥开始走访开发区内所有的瞪羚企业。一开始,他想让银行、投资机构跟着一起去,没人理他。但跑着跑着,跟着他的队伍越来越大。
秦海鸥说,当时的瞪羚计划只是有一个名单,政策支持不多,他觉得只有把银行和投资机构都拉进来,科技企业才会愿意去申报瞪羚企业。但如何能让银行和投资机构信任并参与?秦海鸥日复一日的在三方联动中做出实际行动,坚持每天去调研企业,坚持周周瞪羚项目路演,坚持培训沙龙时有时新。
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最终会被看见。
渐渐地,瞪羚计划开始被政府重视,被企业、投资机构和银行关注,“瞪羚”成为知名品牌。在他的推动下,广州开发区出台了关于扶持瞪羚计划的八条意见,还创办了瞪羚咖啡,风生水起。
2015年7月22日,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现场会召开,省市主要领导干部200余人在现场听取瞪羚计划汇报,秦海鸥是主要汇报人。得到各方重视后,在旁人眼里,秦海鸥已可算是风生水起、仕途可期。
但这一段经历让他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身在公务员,能做的事情还是有限。
2015年7月23日,秦海鸥辞去了公职,转身市属国企,为更多企业赋能。他说,之所以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同样是在自己从事瞪羚计划中的一些经历所致。
那时候,政府部门为了鼓励科技企业申报研发补贴,不断简化程序,将原来研发补贴申报材料压缩到了三页纸。但是,仍然有很多黑中介向企业宣称一定要通过他们来申报才能成功,并且还要抽走两至三成的费用。
“我那时候还曾经召集800多家企业开会,很认真地告诉他们,千万不要找中介,你们自己填报材料就可以来拿申请。但是,依然有人不相信,就是认为只有找了这些中介机构才保险。”
秦海鸥想,市场应该要有一个平台,一个把黑中介打掉的新平台,能够真正帮助企业,为他们赋能,而不是从他们身上抽血。这种想法在秦海鸥的脑海里不断生根发芽。那时候,他自己都认为很疯狂。他甚至制作了PPT,向科技局的每一位领导和同事做路演,告诉他们自己想做的平台是什么。
别人说,你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但机会,不期而遇。
当时,广州市正准备组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而这个平台的属性与秦海鸥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决定辞职,去担任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也因此,他成为广州开发区成立以来,第一个辞职的公职人员。
再度“跳跃”:创立大湾区级别的平台
从2015年担任广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之后,秦海鸥主导的各项科技金融工作生机勃勃,科技信贷、创新创业大赛等,他在这些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中如鱼得水。但他也发现,依然面临着体制机制的束缚。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秦海鸥又不安分了。他想跳出广州市层面,建立一个大湾区级别的平台,为大湾区的科技企业赋能。
2018年10月,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广州市科技局的主导推动、广州国发牵头,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始筹建。2019年4月18日,该中心正式成立。
两年来,中心已经形成了100多人的团队,通过搭建科技金融智慧大脑数字化平台,积累了超过3万家企业数据,为数千家企业提供服务,中心已完成两轮融资,正在走向资本市场。
很多人不理解,他到底想做的是什么?
秦海鸥说,我们想做的是搭建平台,构建生态,将科创资源进行集聚,不仅自己创业,也是在为企业提供一个赋能型的平台。
“这本身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意志、足够的能力,不可能做起来。但是我们的站位必须高,要站在大湾区的高度去看问题。大势这么好,需要有生态的构建者去进行做链接资源的事情。”
秦海鸥说,他们做的事情,90%是公益,只有10%是市场,中心要和企业共同成长,帮助他们增值,共同受益。“没有标准自己制定标准,就是要打造出一个市场上最好的赋能型的科技服务机构,而且还要用科技的手段,去帮助更多的科技企业,从而构建创新生态。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秦海鸥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