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黄绮雯 通讯员 粤文旅宣 曾睿洁 陈雨晴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桂炎(除署名外)
在国家擘画乡村振兴蓝图的背景下,如何用艺术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共同思考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
近年来,广东美术界多方联合发力,不少美术工作者用艺术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文化小康”建设。文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脉现状】
因地制宜设计乡村专属课程
“广东美术馆的老师又来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5月24日至25日,广东美术馆团队走进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中心小学陈村校区,开展第三次美育支教活动。在美术馆老师的引导下,一、二年级的孩子以动画电影《龙猫》中的交通工具“猫车”形象为基础,想象猫和交通工具相结合,以手工黏土、报纸、KT板等创作自己心目中的“猫式载具”。
乡村美术教育,离不开因地制宜。翁源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点,而陈村位于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西南部,是革命老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该小学没有美术老师,学生从未接触过美术类课程,所以需要考虑如何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广东是版画大省,团队为此设计了一套符合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鼓励乡村孩子创作一款属于自己、有个人符号的藏书票。自2020年12月2日启动以来,已在韶关市陈村举办3场次教育课程和配套活动。”
王绍强介绍,课程很受欢迎,孩子们表现踊跃、积极参与,美术馆团队印象深刻。课程结束的时候,孩子们还拉着他们的手问:“老师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
南粤艺术家补位乡村美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学生对中国画、民间手工艺、书法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喜欢程度较高,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然而,美术教育正是部分地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3年至2017年,在农村,虽然音乐、美术等“小科”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但总体仍然比较缺乏,难以满足需要。
为此,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文件明确,鼓励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聘任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具有专业造诣的人士为美育兼职教师。
近年来,广东美术界多方联合发力,用艺术推动乡村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小康”建设,发挥了文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广东省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发起“冰兄学堂——兰寨扎马节、兰寨状元节”“艺术呼唤社区——郁南桂圩村、新兴碧塘村”等项目,走进广大粤北乡村,以人文艺术教育方法,带动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的融合互动。
揭西县是广东美术大家杨之光的故乡,杨之光美术中心就多次走进揭西进行乡村义教,其专项服务的“蒲公英行动”一直行走在乡村美育的前沿。在最近的“杨之光杯”双年展上,还特别展出了“蒲公英行动”乡村美育义教项目——广州番禺外来工子女集体创作“番禺非遗串串烧”。
看作品不一定要到美术馆
除了“送教下乡”,广东艺术家还“送艺下乡”。
今年是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参政议政的第四个年头,他带来的提案依旧与“送艺下乡”有关。从2020年5月开始,他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雕塑百村展,目前已在11个乡村举行。
在岭南,许鸿飞带着“肥女”系列作品,先后来到广东广州的塱头古村、广东清远的连樟村、海南博鳌的南强村、广东云浮的水东村、广东阳江的大澳渔村等地。
梯田上、果园里、大海边,“肥女”们以最朴素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眼前,不仅打破了“看雕塑一定要进美术馆”的刻板印象,也拉近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村民感到温暖和亲切,乡村儿童也对美和艺术有更深的认识。
“通过对全国几十个乡村进行调研采风,我深感目前乡村发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看到大家围着‘肥女’拍照、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我也很快乐。”
许鸿飞说,文化艺术作品下乡可以对下一代产生很好的艺术启蒙效果,而且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个时候更应该有文化艺术助力,使乡村振兴的内容和内涵更加丰富。
【文脉案例】
培育更多乡村美术老师
喂好审美教育“第一口奶”
近年来,著名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许钦松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乡村美术教育的公益事业上。
5月16日,2020年度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颁奖典礼暨成果展在广东省文化馆举行,展览展出2020年度评选的乡村特色美术课程,课例侧重展现了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新思路、新形式。
展览展出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既有质朴的乡土文化,也有孩童的奇思妙想。来自饶平县汫洲中学的教师林幼庄所设计的教案《变废为美——海洋狂想曲》获金奖。汫洲是著名的“大蚝之乡”,教案借助潮汕嵌塑工艺,根据形状、大小、颜色,把不同形状的废弃物重新构建成一件件生动又形象的精灵,化平凡为神奇。
手工制作,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传承着古老的潮汕嵌瓷与泥塑等技艺,同时也对乡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付出一份力量。
许钦松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曾经就是一位乡村美术教师,从乡村走到城市,一直有一种感恩之情。我成立‘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也是源于这样一份初心,期望改变乡村美育的现状。艺术可以为孩子们开启另一扇智慧之门,审美素养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可有可无的。”
许钦松表示,乡村美术教育是整个民族审美教育的“第一口奶”。乡村美术教育不能照搬城市的课程体系,需要扎根本土,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等情况,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乡村美术教育的需求,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来自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中心小学的冯玉莲所设计的教案《美丽家乡》获一等奖。六祖镇中心小学位于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小学所处的雅冈村春节盛行的传统习俗——“醒狮走大王”是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师组织和指导孩子们运用版画的形式创作醒狮迎春的威武样子和壮观场面,让他们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过程中,传承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
许钦松认为,生活在乡村的孩子比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更具有想象力,他们更容易接触到自然,乡村与城市相比也更能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域文化资源,但是其作品却总是未能达到审美的高度。
许钦松表示,“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的提出,正是将传承传统文化与基础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从小形成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他们也能以作品思考乡村生活问题,或探讨自我成长经验,成为新时代下乡村变迁的记录者。”
自2018年启动至今,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已经在云浮、河源紫金、揭阳惠来、清远、肇庆怀集、韶关、从化、高明、三水等地展开,为各地的乡村美术教师带来专业培训。
2021年度的培育计划正在展开,许钦松期待打通美术专业人士和乡村美术教师的“最后一公里”。
【专家访谈】
许钦松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乡村美育要和城市拉开点“距离”
羊城晚报:您因什么契机而开始关注乡村美术教育呢?
许钦松: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一直关注乡村发展,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调研过程种,广东边远地区教育条件的不足让我印象深刻。
作为美术工作者,我对美术教育的感受尤为深刻,一方面师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得不到重视。因此,几年前,当我退下一些职位后,就决定做点事改变这些现状。
羊城晚报:这次评选里有什么内容是您印象特别深刻的?
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除了要有专业人士介入,还要因地制宜,找出符合乡村特点的东西,和城市拉开“距离”。
这次评选我们结合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和乡下特有的自然、生产、生活环境等因素。广袤的天地、田野、山林、河流、山川,这些才是乡村美术教育与城市相比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城市里很难接触到的东西。
从乡村特点出发,给孩子美学熏陶和培养,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希望让乡村老师更多关注乡村自身,培养出孩子的乡情。
羊城晚报:在乡村美术教师培训方面,有什么方面值得注意?
许钦松:我认为,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进修,乡村老师也是这样,我们要给他们不断培训的机会,最好能形成制度。我期待我的工作能推动教育部门强化相关意识,如果没有教育部门的支持,乡村美术老师就会被边缘化,在学校里、教育体系里没有地位。我们进行评选,就是希望能够引起学校乃至相关部门的重视。
如果能多出台一些办法,给予公益事业某种荣誉或有效政策,也是一种促进和鼓励。
【文脉点评】
王绍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
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
当下,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和社会语境下谈乡村振兴,乡村不但需要在物质层面上脱贫,同时更需要“精神脱贫”。乡村振兴,艺术何为?从根本上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原则,在此基础上延展出展陈、美育、交流这三种具体方式。
艺术美育扶智扶志,重建乡村文化的坚定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教育和培养问题上,总书记为我们阐明了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要扶智、扶志,而美育必须纳入乡村素质教育,这对于坚定乡村文化的自信来说必不可少。要让村民对习以为常的周遭建立一种全新的感知和认知系统。
我们主张,乡村美育从青少年抓起。2020年广东美术馆推出了“我为基层办实事——广东美术馆美育进乡村”项目,广东美术馆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派驻对口扶贫村工作组针对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共同打造专门针对乡村小学生的教育培训项目。
艺术展示涵养精神,塑造乡村发展的内生动能
乡村要在根本上形成自身发展的动能,物质的帮扶和脱贫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回归到人本身,人的思想、认知和观念必须实现同步脱贫。艺术是精神塑造中最深刻的一种方式,视觉艺术是最直接的方式。
广东美术馆在这方面进行过相应的尝试,我们把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海报和版画,带到乡村去,如“追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广东美术馆展览海报巡展”“印刻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东美术馆藏版画作品巡展”等都是我们的探索。
艺术交流构建链接,拓宽乡村建设的平台渠道
在“乡村振兴”中,城乡之间的交流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合力打通城乡交流的路径,在实现链接后构建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城市的艺术项目走出围墙、进入乡村,同时还要关注另外一个方向的实践——把乡村资源引入到城市,并且在城市中拓宽渠道、构建平台。
此前美术馆举办的“小康路上——广东基层美术创作展”,曾面向全省征集作品并进行评选,很多作品来自广东基层、农村地区。而另外一个项目“2018年广东省美术馆馆长高级研修班”,来自全省近60个美术馆的学员参与了课程和现场交流。
这两个项目,都为我们此后的很多美术进乡村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策划 /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 / 陈桥生 邓琼
视觉统筹 / 胡军
责任编辑 / 吴大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