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再睿
通讯员 伍廷显 林瑞荣 徐登科
拔地而起的工业厂房、连通大湾区的“腾飞大道”、焕然一新的美丽圩镇、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云浮,这座广东最年轻的城市,把绿色作为最深厚的底色,把生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奋力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
面向“十四五”,云浮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布局开新,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4321”工程、“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和“六地”建设等系统性工程为牵引,全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美丽云浮”。系列举措表明,云浮正以实际行动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筑牢生态屏障 资源禀赋成发展动能
森林覆盖率近68.14%,境内河流水系、湿地资源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西江云浮段国考断面水质排全省第1位。今年一季度,云浮还入选了“中国十大环境舒适之城”。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云浮成了生态产业的“温床”。
罗定市榃滨的肉桂、云城区腰古的牛大力、郁南县千官的巴戟……南药种植正成为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据悉,目前该市共种植南药120万亩,有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164科670余种,建成南药种植示范基地65个,产值约23亿元。
活用绿水青山资源与南药产业相融合,云浮重点发展南药健康养生和休闲旅游,目前已打造云城云安南药健康养生、罗定郁南百里肉桂观光体验、新兴县南药禅医文化生态等南药健康旅游产品线路,以及集健康体验、健康疗养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康养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康养产业高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随着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云浮的生态、区位和人文“三大优势”越发明显,云浮市正全面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加快推进西江经济走廊建设,大力支持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战略工程,提升高质量生态供给水平;巩固拓展云浮联通大湾区与大西南的枢纽功能,全力擦亮禅宗文化、磨刀山文化和石文化“2+1”文化品牌,在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彰显云浮新担当、谋求云浮大发展。
抢抓融湾机遇 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崛起
在广东金晟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万吨优特钢项目建设现场,一台台挖掘机长臂挥舞,一辆辆水泥罐车来往穿梭,一张张绿色安全网规范整洁,一个个“红帽子”工人忙碌施工,一台台泵车正马不停蹄浇筑基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催人奋进。
如今,一座占地3万亩的“广东金属智造科技产业园”拔地而起;随着金晟兰、南方东海钢铁、珠江钢管等13个金属产业重大项目纷纷落地,一个全新产业集群正在冉冉升起。
通过金晟兰、东海钢铁等大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当地形成了金属智造产业集群,金属智造产业关联的汽车零部件、电器、铝型材、稀有金属等项目正在加剧形成,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原材料和重要基础件。
近年来,云浮市坚持一手抓新型工业化、一手抓新型城镇化,全力驱动“三驾马车”,加大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壮大金属智造、生物制药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搭建现代物流通道,打开信创、氢能产业新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全力打通经济循环的痛点堵点,聚焦“全域东融”。地处北部生态发展区、毗邻珠三角核心区、紧连沿海经济带的云浮,正坚持“向东向东再向东”的发展路径,立足“一区”、融入“一核”、协同“一带”,持续深化交通互联、产业共建、政策共享、生态共济、社会共融,大力支持新兴县探索融湾先行示范县,健全完善与湾区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协同联动机制,打破区划壁垒、畅通要素循环,全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珠三角核心区,全面融入大市场大循环大平台。
打造“美丽云浮” 乡村振兴迈上征程
走进新兴县太平镇的党建公园,在党史文化长廊前,不断有群众驻足观看学习;来到不远处的凤凰湿地公园,看园内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恍若置身画卷仙境……在太平镇,群众实现了“回乡就是旅游,下楼就是绿地,出门就是公园”的美好愿景,享受着美丽乡村休闲时光。
新兴县太平镇以党建为引领,在云浮市美丽圩镇创建第二轮专项竞赛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云浮市以党建引领为根基,开展美丽圩镇创建,各镇(街道)从基层组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入手,使镇容镇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乘美丽圩镇创建的东风,云浮跑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速度”,围绕省委赋予云浮“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云浮市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八八行动”,以美丽圩镇创建行动开题破局,紧扣“三个度”抓规划衔接、“三个来”抓政策衔接、“三个化”抓路径衔接、“四个提”抓资源衔接,实现“五美”效果,闯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云浮路径”。
下一步,云浮市将持续深化“美丽圩镇”创建行动,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积极促进农业就近就地产业化、农村人员就近就地城镇化、公共服务就近就地均等化,全力提升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专家解读
云浮市文化旅游发展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
“三大”优势助力云浮 打造粤北生态建设高地
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高地,云浮有哪些优势?云浮市文化旅游发展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指出,云浮有“区位、生态、战略”三大优势。
他指出,云浮着力构建“三高一运”(高空、高速、高铁、水运),融入大湾区1小时的立体交通网络;云浮“大山、大江、大田园”的生态格局,是广东省、大湾区“双生态屏障”的重要担当;西江-珠江经济带已是国家发展战略,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广东门户城市,云浮“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山”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为云浮“江、山”统筹开发提供战略依托。
云浮正通过树立“一镇一色、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云浮市各镇(街)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化,品质化,产业化”的美丽圩镇。吴志才认为,云浮市创建“美丽圩镇”,提升圩镇集聚度,推动了“城区、镇区、社区”三级联动,优化构建“区域协同、梯次发展”的城乡空间布局,将促进实现“美丽云浮,共同缔造”的战略目标。产业是美丽圩镇发展的活力之源。
依托“三山、两江、一盆地”生态资源,云浮市建设四大生态产业新平台,打造成为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实现“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吴志才认为,依托“禅文化、石文化、南江文化”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方向裂变,云浮具备打造成为有影响力文化旅游体验地的先决条件。
三产深度融合,云浮打造成为广东省产业融合典型示范。以云浮国家级(南药)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正在引导推动南药、旅游与健康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吴志才认为,美丽乡村阶段政府“输血”完成硬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要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自我“造血”,云浮市应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逐步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队,先行打造“新农村示范连片型、古村活化型、红色旅游型、创业激活型”四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乡村振兴云浮路径。
一线见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白石渠下迎来新发展
在云安区白石镇宜信坑,白石渠横亘山川。沿渠两畔,稻穗金黄,丰收在望。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白石人民经历长达二十余年“修水利、战苦旱”的建设历程。如今,白石渠下的村庄,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克服困难 “苦旱之地”建“天河”
“民福水贵如油,穷人苦水没处流;纵有千斤好力气,苦难依然没尽头……”一首留传于民间的顺口溜,道尽了白石人民往昔的艰苦情形。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耕地苦旱问题,当年白石公社党员群众克服技术落后、物资短缺、完全没有大型机械等重重困难,自1950年起至1973年间,共投入46万多个劳动力,完成了87万土方量、30多万石方量的工程。
翻开建设过程,建设者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白石党员群众自带粮食、不计报酬;没有现代机械,全靠党员干部群众的双手、勇敢和智慧,在悬崖上挖水渠、在大山里穿隧道、在崩岗河流上架导槽、在山谷接虹吸管……
23年,干渠穿过数十处石壁,凿通了8条共1010米长的石山隧道,架起了8条渡槽,建设6条虹吸管共2076米。
改造大圳 渠下流淌“幸福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加上地质条件脆弱,石底大圳渐渐失修弃用。而石底,是白石最缺水的村之一,现在也是最需要灌溉的地方。
修复石底大圳,群众所盼、发展所需。2020年,云安区把灌区改造作为全区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力谋划推动实施石底大圳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镇两级贯通办实事、开新局,克服种种困难,今年4月13日,石底大圳修复通水,比原计划提前了7个月,谱写了新时代“白石渠精神”。
“工程能够提前7个月实现通水,主要还是靠云安区、白石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协调配合,以及广大群众的有力支持。”石底大圳改造工程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孟庆春谦虚地“归功大家”。
“眼看秧苗就要蔫了,大圳及时来水了,又一次体会到有水的幸福感。”白石鹏岗村老党员梁荣德出生于1945年,对苦旱体验深刻,参加过老白石渠的修建,更看重接通“幸福水”的厚重意义。
活水滋养 “农旅白石”蓝图铺开
在十字路顶,沿着修复的石底大圳,有白石河水的滋养,两边的黄皮、金煌芒已透出金黄,荔枝红红火火;闻名遐迩的白石西瓜,在瓜田里挺着“大肚子”,满满的丰收喜悦感;新近由旱地改造而来的水田,守护粮食安全,沧海桑田今胜昔;还有,数千亩现代花卉苗木,在有力撑起村民增收致富梦……
“白石渠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水利综合工程,更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创伟业、追求美好生活的红色精神丰碑,孕育、形成了‘牢记宗旨、担当勇为、永远奋斗’的白石渠精神,传承发扬好白石渠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白石镇党委一名干部说。
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厚重的白石渠红色文化、独特石林地貌等丰富的资源,以及花卉苗木、特色水果、林下经济、南药种植四大产业,白石镇正在谋划打造“农旅白石”。白石渠,未来有可能成为红红火火的红色景区,推动创造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数据眼
“十三五”时期,云浮地区生产总值(GDP)连续跨越800、900、1000亿元台阶,其中,2020年增长4.1%,增速排全省第3位,在粤北山区五市中排第1位;
全市105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11.127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以上30家;农业产业化组织736个;获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3家;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2个)、每县平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1.8个/县)和单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数(新兴4个)率先实现走在全省前列;
西江云浮段常年保持Ⅱ类水以上,2020年该市西江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在全国205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排名第6位,在广东排名第1位。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璇 林洁
执行统筹:马汉青 林兆均 胡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