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6月28日版面图
皇思扬古围村部分老建筑被改造成精美民宿
自古以来,发源于惠州市惠东县东北部乌禽嶂的西枝江,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流淌在山谷原野间。作为东江第二大支流,西枝江水系滋养着惠东境内万千村邑,孕育了独特的客家乡土人文。江畔岸边,客家民族清代以来逐渐形成崇文重教的人文传统,随着西江书院的兴建,惠东西枝江流域重文兴教蔚然成风,平山、百花、增光、多祝等地相继出现蔡氏、邓氏等书香望族,书塾蒙馆遍布山村乡野。清代以来,惠东地区文风兴盛、科甲连绵——不仅诞生了惠州历史上唯一一名“会元”吕龙光,还走出了一批知名人物。
俯瞰西枝江畔,散落着书声琅琅的西江书院、人才辈出的蔡氏家族、文武兼尚的皇思扬古围村……这些珍贵的文教“硕果”,犹如玉带上的耀眼珠玉,勾勒出惠东乃至整个西枝江流域人文历史发展脉络。然而,西江书院何以被视为一江流域文教发展的“历史丰碑”?重文兴教的社会风气为与旧时惠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相互影响?昔日功名显赫的名门宅邸如今安在?带着这些疑问,《惠州文脉》将根据惠东历史文化丛书之《惠东历史文化概述》,结合相关旧址的实地走访,追溯西枝江流域的文教发展轨迹。 (陈丽媛)
皇思扬古围村城门
清初客家移民潮 为惠东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从历史上来看,惠东东南沿海地区如平海、黄埠、盐洲以及稔山的范和、长排等地,由于拥有丰饶的鱼盐之利和海上商贸的民间传统,很早就有人群聚居,繁衍生息。特别是平海,凭借着平海所城军队的保驾护航和渔盐商贸的产业优势,早在明朝中前期已经形成一个经济相对活跃的墟镇。反观西北部西枝江沿岸一带,除少数村落和家族是在明代中后期进入之外,大部分都是在清初康熙、雍正时期,甚或迟至乾隆、嘉庆年间才落担开村。迁海和复界无疑是引发大规模人口流入该区的重要诱因,正是这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动荡,深刻地改变了惠东的人口结构,使惠东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呈现出新的格局和面貌。
客家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方言、风俗习惯和自我文化认同的汉族民系,历来笃守“农耕为本”“学优则仕”的儒家信条,重视读书和科举功名。“遵祖宗二字格言日勤日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白花墟练氏围龙屋“文德堂”的这副联语,正是惠东客家乡村人文传统的经典表述。他们迁入惠东地区后力耕苦读,勤俭兴家,力求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在实现人生抱负的同时,提升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这就为惠东的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皇思扬古围村一角
兴建西江书院 推动西枝江流域学风丕变
随着迁入人口日益增多和家族财富的逐渐积累,客家子弟入学读书和参加科考的愿望愈益强烈,官办学校的缺位也就成了他们修习举业、登科入仕的一大障碍。此种情形,被一位关心民生、尤重文教的县官敏锐地察觉到了,他就是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来任归善知县的孙能宽。
孙能宽是一位清官能吏,为修筑平海城垣和处理地方政务,他多次踏足惠东土地,实地考察风土民情,而尤“有志于义学”,重视发展乡村教育。孙能宽对西枝江流域苦于师资缺失以致“士鲜远志,人文寂寂”的实际情况了解尤为深切。对此,他在《建西江义学记》中感慨:惟西江距县界甚远,疆圉寥廓,烟火不下数万家,单寒苦于师资。
清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一些地方绅缙发出在平山创办义学的倡议,孙能宽迅即呼应民情,做出了一个在惠东教育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决定:“于平山都会之处,择邮厅之近地”,创建西江义学。他特别申明:学校虽设于平山,但“不专为平山而设,凡西江之人,皆得从而学之也”。也就是说,学校面向西枝江中上游的广大学子,为他们提供免费读书肄业的机会,故曰“西江义学”。
雍正二年(1724年),西江义学建成的当年,在归善县的岁试中,西江义学共有7名惠东学子脱颖而出。孙能宽喜不自胜,有感而发,写下《甲辰岁试,义学取进七人,至署谢教,再勉力学,因成十六韵》。
兴建西江义学对西枝江流域的学子而言却意义非凡。从农人到秀才,这不仅仅是7个人的身份转变,更是整个西枝江流域学风的丕变。清乾隆四年(1739年),西江义学更名为西江书院。西江书院声教日洽,文风流播,平山许多家族也重视对子弟的教育。
自乾隆至道光年间,是西江书院最为兴盛的时期,在院童生保持百名以上,最多时达200多名。自清雍正元年(1723年)以降,近200年来,西江书院为惠东育养了大批人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西江书院更名为西江学堂,民国时改名平山国民中心小学,现在则是平山镇第一小学,继承着数百年的文采风流,在惠东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皇思扬古围村里的文魁楼
皇思扬古围村武魁楼前的练武场
古村落文气浓郁
老建筑成精美民宿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沿着西枝江上游一路向东,便来到人文荟萃的惠东县多祝镇——这里曾走出了一批惠州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官志仕。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多祝蔡屋围、皇思扬等古村落,步步古迹,处处遗风,西枝江流域数百年来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浓郁的文气。
如今,显赫一时的书香望族蔡氏留下谆谆家训润泽后世学子,钟灵毓秀的皇思扬古韵犹存,迎来精美民宿入驻成文旅打卡胜地。
皇思扬古围村一角
精美民宿成为皇思扬古围村地标
蔡屋围古建筑群完好
功名碑传承祖训家风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多祝圩镇一角的蔡屋围古建筑群,只见古色古香的建筑连片排开,青石巷道四通八达,不少游客穿梭其中探幽。
蔡屋围是多祝蔡氏家族修建的古宅,在惠州众多古村落中,蔡屋围是其中罕见的大规模古建筑群,包含书院、古宅、祠堂等建筑类型,多数保存尚好,并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沿着蔡屋围主街穿行,馥友公纪念堂、通奉第、大夫第、奉政第、望楼居等悉数入目,每一座独立的围屋背后都有着备受后世推崇的人文佳话。
蔡氏家族秉承“学而优则仕”的祖训,曾大举兴办学堂、书屋培养本族及乡邻子弟,成就了蔡屋围文风鼎盛、科甲联第的美誉,如今这片古建筑群仍处处遗留着蔡氏族人昔日重文兴教的痕迹。
在蔡屋围村口的小广场上,记者看到数十根中间打了孔的石桅杆——这是蔡屋围族裔的功名碑。据介绍,石桅杆一般由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分若干层竖起。古代科举制度下,家族有人考取功名便立碑刻字以示荣耀,同时激励后人读书进仕考取功名。
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这些象征着荣耀的石碑不少已破败不堪、遗落四处。据村民介绍,近几年有热心村民组织将石碑修整复原。
平山第一小学(前身是西江书院)
皇思扬古围村古韵悠悠
特色老建筑成精美民宿
沿着鹅卵石巷道走入皇思扬古围村,青砖灰瓦尽显古韵,生命力旺盛的绿植在斑驳的老墙裂缝中冒出头来。村口巍巍屹立着一面雄伟的石牌坊,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这便是“介寿诒谋”圣旨牌坊——皇思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村口便利店的店主介绍,平时偶尔有采风团过来,但村里几乎已经没有人居住。
在错综纵横的巷道中穿行,极易迷路,古村规模可见一斑。随着探索深入,皇思扬古围村的客家围屋建筑格局逐渐凸显,鹅卵石巷道连接着鳞次栉比的四合院式客家围屋建筑,走进斑驳的古屋,只见部分古建筑还保留着旧时作为书院、祠堂、练武场、花园的痕迹,老旧不失精致的木雕、石雕、壁画随处可见。
记者了解到,皇思扬古围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古建筑群按照“设治防御”的体系而建,全村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布局合理讲究,凝聚了岭南民居的精髓。
在一排古建筑前方,记者看到了不少石柱功名碑,可见在崇文重教、文武兼尚的氛围下,皇思扬古围村人才辈出,繁星璀璨。如今不少石碑已被取下,放置在老墙边,成为行人驻足歇息的“长凳子”。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旧的古建筑经过加固重修,被改造成了精美的民宿。民宿取名“关西学堂民宿”,书房茶室一应俱全,内部设计保留了独特的岭南书香元素。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