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6月18日版面图
走进大亚湾石化区,管廊纵横,罐塔林立,这座快速崛起的石化新城,处处散发着工业文明的独特魅力。
从一片人烟稀少的荒滩,到雄伟壮丽的世界级石化基地,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在短短20多年里,完成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华丽蜕变。放眼今朝,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连续8年居中国化工园区前列。
回望这座石化之城的崛起,大亚湾石化区无疑在惠州的工业立市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个深刻的烙印:中海壳牌项目的落户,开启了惠州石化之路;惠州港项目建设爆破一声巨响,至今仍回荡在首批建设者耳边;东联村举村搬迁,成就了一个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壮举……如今大亚湾石化区聚集了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恒力石化等龙头企业,百亿级大项目林立,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将续写石化产业新篇章。
日前,记者随“走读百年惠州”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大亚湾石化区,沿着开阔笔直的石化大道穿行,两侧连片的石化装置规划齐整;夏日的海风伴着燥热拂来,为繁忙有序的工地笼罩上一层热浪。在这百亿项目林立的石化区里,升腾着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激情。
大亚湾石化区
惠州李长荣橡胶有限公司生产装置
走访
孕育百亿级大项目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6月1日,采访团来到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施工现场。“哐啷”一声响——记者看到施工车辆忙碌地穿梭着,施工队正紧锣密鼓推进建设,项目多个主体装置基础设施已搭建成型雏形初现。让人意外的是,今年年初,这里仍是一片空旷荒凉的空地。
据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琪介绍,施工现场每天有多达两千名工人,主装置区的土建工程已完成近30%,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大部分施工,并基本完成设备安装,明年二季度,项目将正式建成投产。
回望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的落户进程,从签约到建设如同按下“快进键”。2020年8月13日,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正式签署投资合作协议;2021年1月7日,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这个总投资150亿元的项目从土地交付到动工建设耗时仅37天,生动演绎出湾区速度的“惠州样本”。
记者了解到,恒力(惠州)产业园是恒力集团在全国布局的第八个生产基地。明年夏天,随着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两条250万吨/年PTA(PTA即精对苯二甲酸,是各种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生产线正式投产,一座年产值达250亿元的现代化工厂将拔地而起。
“恒力石化选择来到大亚湾,就是要紧紧抓住‘双区’建设机遇,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动力。”陈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亚湾开发区充满发展机遇,恒力(惠州)PTA项目的落户建设有利于补齐惠州乃至广东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短板,全面提升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惠州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就在不久前,2021年全国化工园区30强出炉,大亚湾开发区连续三年蝉联第一。目前,大亚湾石化区的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随着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恒力PTA项目等高水平大型石化项目的接连落地,达产后园区将达到540万吨/年乙烯规模,石化产业规模将达世界一流水平。
记忆
“巨无霸”项目落户
举市振奋开启石化强市之路
大亚湾石化区近海处,巍巍屹立着三棵百年老树。6月1日,记者在大亚湾三棵树观景台看到,老树枝干苍劲斑驳,浓密茂盛的枝叶相互缠绕遮掩。多年来,三棵树的故事在大亚湾广为流传。
三树共生,枝繁叶茂——从荒无人烟的沿海荒地,到百亿项目林立的石化新城,大亚湾的沧桑巨变全都烙在三棵古树的枝干记忆中。
1988年,惠州撤区设市。当年3月1日,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挂牌,坚持走工业立市的发展步伐。大亚湾开发区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优良的天然航道,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其发展石化产业奠定了基础。惠州很快明确部署落实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大亚湾开发为重点,建立大港口,引进大工业。同年,中海油和壳牌公司来到大亚湾考察,就此结缘这片迷人的海湾。
经过多番考察、会谈、磋商,1998年2月,中荷双方签订南海石化项目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南海石化项目基本敲定。据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郑永和回忆,消息一出,举市振奋!
回忆起惠州拿下这个“巨无霸”项目的历程,郑永和感触良多,项目从1988年首次考察,到1998年签订框架协议,耗时整整10年。作为当时全球石化产业中首屈一指的企业,壳牌公司专业、严谨、务实的态度和作风,至今仍影响着石化区前赴后继的建设者。
2000年秋,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正式落户惠州。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也是中国一次性利用欧美资本最大的合资项目。该项目一举奠定了惠州成为石化强市的基础,改写了惠州的产业格局乃至城市定位——使惠州产业空间向沿海推移,带动城市空间向沿海发展。
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施工现场
大亚湾三棵树观景台
决心
“惠州第一炮”隆隆
彰显“工业立市”强大魄力
惠州得以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签下世界瞩目的项目,凭借的不仅仅是条件优势,更是推进“工业立市”的决心和魄力。
据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组织的一次考察活动中,惠州的区位优势和大亚湾的发展潜力吸引一批领导干部的注意。经过深思熟虑的谋划,当时的惠阳地委提出,以构建支柱产业的思路来布局工业构架:以惠州地区为中心,引进电子产业项目;以大亚湾沿海为龙头,引进重化工业项目——如今看来,恰恰是这一决策埋下了惠州发展电子信息和石化两大支柱产业的火种,并深深地影响着惠州未来40年的发展。
据原惠阳地委书记、惠州设地级市后首任市委书记邓华轩回忆,惠州获悉中海油和壳牌公司计划在国内建石化大项目的消息后,当即意识到大亚湾的优势,迅速成立项目工作小组,在短时间内整理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大量基础工作,为后续中海油和壳牌公司的考察提供了充足的参考,使得这片港湾具备吸引世界级项目的底气。
大型石化产业基地离不开大港口的支撑。在石化新城的崛起记忆中,惠州港诞生前夕的那一声“惠州第一炮”巨响,至今仍回荡在大亚湾第一批“拓荒者”耳边。
“轰”的一声巨响,海面上烟雾缭绕,模糊了天空,巨大的石块被抛向空中,落到海面上溅起大大的水花——这是1990年5月25日,惠州港首座万吨级码头建设爆破的场景,这一声巨响被称为“惠州第一炮”。
“当时的定向爆破用了超过600吨炸药,海湾几乎在一瞬间被碎石填满,原本的海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遍布着石块的新陆地。”惠州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经理、高级工程师赖振彪回忆起惠州港建设的情景时,依旧难掩内心的振奋。
“惠州第一炮”奠定了惠州港的雏形,更为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创造了重要条件。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海湾小港逐渐壮大成为亿吨大港,在珠江口东岸巍然屹立。如今,惠州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并形成“一港四区”发展格局,支撑着惠州“向海向外”的宏大发展蓝图。
展望
打造新材料产业园
拓展延伸石化产业中下游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中海壳牌等产业“龙头”拉开了大亚湾石化产业腾飞发展的序幕——优质稳定的石化原料供应拉长了中下游产业链,一批优质石化企业将目光投向大亚湾。
“大亚湾石化产业具备上游原材料苯乙烯、丁二烯的‘隔墙供应’等优势,中下游化工企业在此投产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能确保原材料运输安全。”惠州李长荣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明毅表示,大亚湾石化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具有天然深水良港惠州港。
据了解,李长荣集团是台湾最大的溶剂和橡胶生产制造商。2006年,李长荣集团在大亚湾注册成立了惠州李长荣橡胶有限公司,借助石化区内原材料“隔墙供应”等优势,该公司在13年时间先后实现四次扩容提产,如今已成为产能领先全球的热可塑性橡胶制造商。
可以说,惠州李长荣橡胶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是大亚湾石化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的缩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曾表示,“巨无霸”石化项目的落地,有利于大亚湾实现原料“就地取材、隔墙供应”,与各产业集群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共生发展。
不过,经过20多年的高质量发展,大亚湾石化区面临的空间和资源受制问题逐渐凸显。如今,石化区世界级企业云集、百亿级项目林立,随着埃克森美孚项目和中海油三期项目加速推进,石化区急需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介绍,经过了大量论证、分析、研讨,惠州进一步提出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拓展石化产业发展空间、做精做深产业链,规划建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计划。
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位于惠东县白花镇,规划面积30.2平方公里,与大亚湾石化区的直线距离仅10公里。产业园将利用大亚湾石化区原料,生产战略性新兴材料和高端新材料,最终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上午,记者来到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施工现场。烈日当空,打桩机、挖掘机、起重机等施工设备正繁忙运作中。
“今年将启动建设一批道路、场平及公共设施项目,启动与大亚湾石化区的连接通道管道工程。”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总工室主任张陆讯介绍,去年,根据相关实施方案,产业园起步区化二路(一期)、化三路(一期)将于今年7月建成通车,科创中心(一期)10月交付使用。新建11条市政道路计划7月底进场施工。
值得期待的是,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将与大亚湾石化区形成上下游互补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链。对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市场需求,推动新材料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立足“双区”建设的历史节点,大亚湾石化区迎来重大机遇,正朝着稳步迈进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大亚湾石化区
【文脉故事】
昔日村屋错落
今朝楼宇林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惠州大亚湾西区的东联村。笔直开阔的村道两侧整齐有序地分布着一排排居民楼,居民悠然穿梭在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沿街商铺忙碌着招呼揽客,家家户户的私家车填满了路边的停车格……回首过去,东联村整村搬迁至此已经过去20年。时移世易,这个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2年,为保障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落地的用地需求,东联村的土地被征用,为顾全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东联村全村村民从大亚湾霞涌搬迁到了西区上杨片区。
“20年前,为了大项目建设,全村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辈扎根生活的故土,搬迁到新的家园,开启新生活。”大亚湾区西区东联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黄庆存回忆起搬迁的那一天时,记忆犹新,2002年2月5日,正值南方小年,东联村村民陆陆续续收拾家当乘车离开,挥别故土之际,不少人流下了泪水。
东联村的大局意识和牺牲精神,成就了“一个世界级石化项目落户,带动一整条产业链发展”的壮举。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拉开了大亚湾石化产业建设发展序幕,当初人烟稀少的渔村荒滩,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基地之列,朝着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迈进。
在大亚湾石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带动影响下,东联村大批村民秉承顾全大局、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移民精神”艰苦奋斗,在新的家园开拓新生活,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城镇化发展,搬迁20年来,东联村的巨大变化在村庄发展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黄庆存表示,一方面村容村貌变化很大,原来山水田园环绕,村屋错落的村庄,如今是楼宇林立的现代化城镇;另一方面村民就业奋斗轨迹也发生了改变,过去耕地种地、讨海打鱼,如今办厂打工、出租房屋,月月分红,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正紧锣密鼓施工中
【文脉一周】
记者获悉,由惠州博物馆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横岭山古墓探秘》两集纪录片将于6月19日、20日21:25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重播时间为次日:06:32、09:17、15:38),节目每集时长40分钟。
日前,惠州仲恺高新区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陈江街道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陈江街道在打通服务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悉,该实践所分5层,每一层的功能作用不尽相同,可实现借还书、了解陈江文化、练习书法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
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惠州学院校决赛在惠州学院精彩开赛。据悉,本届大赛共有1680个项目团队,约9000名师生报名参赛,最终13支队伍进入学校总决赛将全部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复赛。
16日,2021年惠州市“安全生产月”主题宣传暨“安全宣传咨询日”线上活动举行。据悉,活动通过网络平台,线上解答市民群众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等30多个有关热点问题的咨询。(陈丽媛)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